高瑞东 王佳雯:税收持续改善,收储专项债将启动发行

文摘   2024-12-17 13:15   上海  

 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核心观点
事件:2024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0.6%,前值(前值指1-10月数据,下同)为-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2.8%,前值为+2.7%。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8.4%,前值为-19.0%;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2.6%,前值为-3.8%。
核心观点11月财政数据显示,收入端——税收持续好转改善了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提升了财政发力的可持续性,有利于缓和财政收支矛盾。支出端——地方“三保”支出维持一定强度,基建相关财政支出维持正增但增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而边际放缓。此外,土地市场相关收支仍处于缓慢探底过程中,期待收储专项债资金落地,缓解土地市场供需矛盾、助力房地产市场企稳。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重大项目开工不及预期。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均改善,税收增长加快

11月财政收入继续增长,税收收入增长加快。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下跌0.6%,跌幅较前值收窄0.7个百分点。11月单月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02%,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其中,中央本级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8.52%,地方本级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61%,央地收入表现持续好转。11月非税收入同比涨幅进一步提升至40.38%,税收收入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至+5.3%。

从11月份的税收收入结构来看,
(1)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0.7%,增速较上月显著收窄。10月份国内消费好转因特定性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比如特别国债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到位,十一长假以及“双11”提前大促。但以上利好效应有所退坡,导致11月社零同比增速回落至+3.0%,较上月低1.8个百分点,相应地,当月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速亦有所回落。
(2)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37.0%和11.4%,较上月分别提升31.8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速较上月提升2.6个百分点至+1.4%。以上三大主力税种增速显著提升,有利于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提升财政发力的可持续性。
(3)外贸相关税收表现:①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至-12.4%,关税同比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于-13.0%。以上两大税种增速回落或持平,总体上与11月外贸表现一致,当月进口和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和6.0个百分点。
②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同比增速大幅提升至+19.4%,但鉴于11月出口同比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出口退税同比增速提升的原因可能为对部分行业如光伏的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政策于12月1日起落地,部分企业“抢出口”并加快对退税政策的备案申请。考虑到明年的外贸环境存在潜在风险,出口退税等支持性政策依然会发挥积极作用。
(4)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比增速分别较上月回落24.8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此前我们提示,随着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对盘活资产以及非税收入的依赖度有所下降,亦有可能影响相关财政收入和税收表现(详见2024年11月19日已外发报告《增量财政政策逐步落实——2024年10月财政数据点评》)。
总体来看,主力税种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居民所得税增速均上涨,推动整体税收增速提升,改善了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结构。但地方政府加快发行再融资专项债用于化解债务风险,阶段性降低对盘活存量资产的诉求,导致相关税种的收入增速下降。

1-11月财政支出延续改善势头,但增幅有所放缓。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2.8%,较前值增长0.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1.9%,较前值回升0.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8.1%,较前值回升0.2个百分点。

从支出结构来看:(1)地方坚持继续做好“三保”工作,11月社保就业支出同比增速为+14.9%,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
(2)11月份,基建类支出实现同比增长9.82%,较上月回落19.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速分别较上月回落3.68个百分点、11.32个百分点、33.05个百分点、12.48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为:一方面,临近年末以及天气转冷,全国多地进入开工淡季;另一方面,地方加速化债,特别是偿还企业拖欠账款,基建相关工作量的兑现可能被延后。

从收支情况来看,财政收支剪刀差有所收窄。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进度为88.9%,低于过去五年(2019年至2023年)同期均值92.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进度为85.8%,持平于过去五年(2019年至2023年)同期均值。1-11月份财政收入-支出进度的剪刀差收窄至3.0个百分点,从驱动因素看,主因11月份财政支出端进度加快。

二、政府性基金:土地市场相关收支缓慢探底,期待收储资金落地

1-11月,政府性基金收支累计同比跌幅均收窄。收入端,1-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8.4%,前值为-19.0%,同比跌幅连续三个月收窄。其中,1-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22.4%,连续九个月同比下跌,但连续三个月边际改善。支出端,1-11月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2.6%,前值为-3.8%。其中,土地出让相关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8.8%,前值为-7.0%。

从收支进度来看,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与支出累计进度均弱于历史同期,但收支矛盾边际缓和。1-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进度为59.8%,低于过去五年(2019年至2023年)同期均值77.0%;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进度为67.4%,低于过去五年(2019年至2023年)同期均值72.2%。此外,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进度的剪刀差为-7.6个百分点,负值较前值收窄0.6个百分点。

期待收储资金落地,缓解土地市场供需矛盾。截至10月末,地方政府基本完成当年新增专项债发行,11月-12月,地方政府主要发行再融资专项债,优先解决拖欠企业账款等债务问题。
后续可期待的政策为收储专项债开启发行。12月16日,国常会提出:“允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要优化项目审核和管理机制,适度增加地方政府自主权和灵活性。”这意味着,地方可通过发行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和土地,缓和土地市场供需矛盾,消化商品房库存以助力稳定房地产市场。
总结来看收入端——税收持续好转改善了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提升了财政发力的可持续性,有利于缓和财政收支矛盾。支出端——地方“三保”支出维持一定强度,基建相关财政支出维持正增但增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而边际放缓。此外,土地市场相关收支仍处于缓慢探底过程中,期待收储专项债资金落地,缓解土地市场供需矛盾、助力房地产市场企稳。

三、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重大项目开工不及预期。


End




好书推荐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2023年10月参加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对经济工作建言献策。
赵格格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6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
王佳雯
英国剑桥大学金融与经济学硕士。8年证券研究工作经验,专注国内货币政策和流动性,财政政策和地方债务,资产配置领域研究。在《中国货币》发表多篇文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经验,具备基本完善的宏观利率研究框架和视角。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4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国内外通胀、大宗商品、人口问题等领域。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査惠俐
上海财经大学理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统计学硕士,曾获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聚焦资产配置方向,致力于从数据中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资产配置研究。
周欣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士,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院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聚焦美国GDP拆分与预测、零售数据、非农数据,研判海外经济趋势,探究货币政策脉动。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高瑞东宏观笔记
对全球宏观和金融市场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