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戏、看戏、画戏,再用各种材料制成戏画儿,经过历代文人和民间艺术家的共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戏画艺术之美。追溯历史,从大量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上,我们可以看到乐舞百戏的发展过程;唐代的陶瓷装饰记录了参军戏和唐戏弄的种种姿态;宋元之交的传世杂剧绢画,真实地反映出戏曲走向成熟与繁荣;大量保留至今的金元壁画,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散乐作场盛况;明代的戏曲文学插图,与传奇表演装扮互为影响,为程式化的戏曲服饰提供了视觉参照;自清以降,戏画形式更是百花齐放,从民间戏出年画到宫廷演戏图谱、再到专门以京昆剧目为题材而创作的众多职业画家,如此便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不断扩展的戏画流变。
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
百戏画像砖 汉代
彩绘陶乐舞俑 唐代
大行散乐忠都秀壁画 元代
陈洪绶《西厢记》木版插图 明代
梅兰芳藏清宫戏曲人物图谱
民间戏出年画 近代
用诗意的虚拟空间将现实生活加以升华和统合,中国绘画与中国戏曲在美学精神上一以贯之。那些善于以戏文曲目为题材的画家们,把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当成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他们总是从戏曲舞台的艺术规律出发,从原理上探寻“唱念做打”的造型特点,用画笔捕捉并固化戏曲人物精彩的“亮相”瞬间,在纸面上构成“手眼身法步”的永恒定格。当传统戏曲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之时,戏画则可以被理解为戏曲艺术的另一种形式的发扬光大。
《千里送京娘》 关良
《程砚秋在舞台上》 叶浅予
《野猪林》 董辰生
《钓金龟》 高马得
《苏三起解》 韩羽
《游湖借伞》 李滨声
《贵妃醉酒》 朱刚
这次戏画展邀请的三位画家具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懂戏”与“懂画”高度一致。他们都长期浸染于戏曲舞台的艺术氛围,并掌握娴熟的国画技法。李文培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系我国京剧舞美设计界的元老,退休前长期供职于国家京剧院,是新中国戏曲舞美发展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张忠安先生曾担任广西京剧团团长,戏曲创作与管理方面造诣颇深,其舞台美术设计和戏画创作享誉海内外;杜彦锋先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湖广会馆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深度融合,其自身铜锤花脸的扎实基础,成就了他在戏画创作上的影响力。总而言之,这三位画家的绘事背景决定了他们的创作风格——普遍兼具戏曲的专业素养、传统的笔墨气韵和当代的审美特质。
戏曲舞台讲究“宁穿破不穿错”,画家们的“懂戏”出自他们对戏曲表演的深度了解,所以不仅能精准把握特定人物的造型扮相,而且通过对姿态、眼神、手势的描绘,外化角色的心理、情感和个性。至于“懂画”,则不仅体现在写实造型能力上,而是寻求国画传统的最高境界——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性,以极简干练的笔法表现粉墨丹青。所以说,由画戏而生成的戏画,不仅要切实地记录舞台形象,也是画家自我表现的手段。戏画是凝固的表演,意在笔先留空白;戏画是无声的舞台, 此处无声胜有声。
《盗御马·窦尔敦》 李文培
《杨门女将》 李文培
《挑滑车》 张忠安
《吕布戏貂蝉》 张忠安
《拾玉镯》 杜彦锋
《锁麟囊》 杜彦锋
形式常变,精神恒久。我认为“戏画”也应该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那些萃取舞台艺术精华,由感性描摹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视觉符号,不论是什么形式和材质,都应括入“戏画”的范畴。有理由相信,如果能持续举办此类展览,必将积累丰富的戏曲文献,也是传播中国戏曲艺术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重要渠道。
我们把此次展事定名为“首届戏画邀请展”,就是想为以后连续办下去打个样儿。我们把这次戏画展选在烟台举办,也有特殊意义。从清末民初,烟台就被誉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京剧码头”,曾经是名角荟萃,繁盛一时。时至今日,戏曲艺术在胶东大地上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爱好者遍布城乡,在全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和芝罘区宣传部对相关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烟台美术家协会、烟台戏剧家协会对本次展览的鼎力协助,对烟台所城艺文书院、烟台舞台美术学会为这次展览做出的无私帮助致以诚挚谢意。
祝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首届戏画邀请展”圆满成功!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第八、九届)会长
2024年8月10日于烟台所城艺文书院
左起:张凯、张忠安、李文培、曹林、杜彦锋、蔡进
注:本文是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首届戏画邀请展”撰写的前言。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批准号:20ZD22)阶段性成果。
编辑:六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