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肺功能学组的专家们共同制定了《乙酰甲胆碱(氯醋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规范(2023 年版)》[1](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迈入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将推动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迈向新高度。
为深入解读《规范》的核心内容,分享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最新进展,特别邀请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郑劲平教授和谢燕清教授进行了深入访谈。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重要性与《规范》发布的必要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肺功能检查中一项核心技术,能够评估气道高反应性(AHR)及其程度,对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郑劲平教授强调:「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许多疾病会引起咳嗽、气喘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的核心在于气道反应性的增高。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我们能够准确地评估气道敏感性的增加,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坚实的依据。」
虽然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我国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郑劲平教授回顾道:「早在 1983 年,钟南山院士就首次报告了支气管激发试验。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诊断试剂的规范性欠缺,二是试验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需要加强。」
郑劲平教授指出:「过去,我们使用的诊断试剂,如磷酸组胺、乙酰甲胆碱等,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的统一管理,导致试剂的使用缺乏规范性。随着相关药企的推动,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诊断试剂已经纳入国家管理,并且可以进入医保。」
然而,除了试剂的规范化,试验的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结果解读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郑劲平教授表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何保证试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质量控制,是我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过去,这方面的指导建议相对较少。虽然2014年我们曾发布了《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三部分)——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2],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试剂配置、测试流程、结果判断等各种临床问题。」
基于此,《规范》的发布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针对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更新,对各临床问题进行了更清晰的规范,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新版《规范》的特色:简洁明了,实用性强
相比 2014 年的指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谢燕清教授表示:「我们这一版新的《规范》,更简单明了,更清晰,更接地气。我们采用了问题和回答的形式,对临床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回应。我们的读者可以通过查询这些问题,直接找到答案,从而直接指导临床实践。」
她强调:「在编辑部的指导下,我们对《规范》进行了循证医学方面的改进。每一条推荐意见都基于循证原则,经过专家的投票和讨论,得出了最终的结论。这使得《规范》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也与国际标准接轨。」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规范》的英文摘要篇幅内容完善,未来可以在 PubMed 等国际学术平台上直接查询到。这将有助于《规范》的国际化传播,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临床实践:关注细节,关注特殊人群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肺功能检查中相对复杂,涉及的细节繁多。这就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照《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谢燕清教授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检查结果是否可靠,取决于我们是否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规范》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临床的实际判断提供有力的支持。」
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他们的生理特点不同,试验的操作和剂量需要特别注意。谢燕清教授特别指出:「目前的《规范》流程主要针对成人设计,对于儿童来说,激发剂量可能偏大。因此,在临床上为儿童患者做激发试验时,需要特别注意基础肺功能的可重复性和适应症的严格把控。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切勿简化流程或跳过步骤。过快增加剂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过度激发,肺功能急剧下降,恢复也相对困难。」
对此,郑劲平教授也持相同观点:「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他们的肺功能和对激发剂的反应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群,开展更多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气道反应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加强培训与质量控制,推动《规范》落地
《规范》的成功发布,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为了让《规范》真正服务于临床,提升诊疗水平,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培训。郑劲平教授表示:「有了《规范》后,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包括培训、讲学,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同时,我们还会结合质量控制(万里行活动),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建设,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和进修,进一步规范临床实际操作技能。」
郑劲平教授强调:「通过这些培训和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培养一批专业的肺功能检查人才,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与升级《规范》
医学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指南和规范也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郑劲平教授指出:「《规范》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持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郑劲平教授总结道:「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对《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将迈上新的台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肺功能检查的水平,也将推动呼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谢燕清教授也呼吁:「希望各位同道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注重细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共同推动支气管激发试验事业的发展。」
支气管激发试验作为评估气道高反应性的标准方法,对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规范》的推广和应用,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支气管激发试验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更规范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正如郑劲平教授所说:「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规范》的指导作用,不断开展培训和研究,我们有信心让支气管激发试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现患者治疗的最大效益。」
专家介绍
郑劲平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
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中国呼吸康复协会副主委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分会副会长
•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
• 广州市呼吸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 广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
• 中国肺功能联盟总负责人
谢燕清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肺功能室医学博士
•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学组委员兼秘书
• 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委员
• 中国肺功能系列指南专家组成员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国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与规范化培训」导师
• 国家疾控中心慢阻肺监测项目广东省肺功能督导
• 卫生部重点医学视听教材《肺功能检查》主编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审核:杨娜
项目审核:梁思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 Chin J Tuberc Respir Dis, February 2024, Vol. 47, No. 2
[2] Chin J Tuberc Respir Dis, August 2014,Vol. 37, No.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