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而支气管激发试验作为评估气道高反应性的金标准之一[1],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该试验的规范化临床应用,自 2014 年《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三部分)——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2]发布以来,久未更新。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和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肺功能学组的专家们基于指南及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近年研究进展,共同起草了《乙酰甲胆碱(氯醋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规范(2023 年版)》[3](以下简称《技术规范》),为医疗机构临床肺功能从业人员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应用该项技术指导临床诊疗。
为深入解读《技术规范》的精华内容,分享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前沿进展,特邀共识执笔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逯勇教授,就《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进行了深入访谈。
回顾历史,推动肺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谈到肺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时,宋元林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中山医院呼吸科以李华德教授、吴邵青教授为代表,在卫生部的要求下,举办了我国第一届肺功能学习班。当时,国内尚无先进的肺功能检测设备,李华德教授带领团队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肺量计[4,5],解决了当时患者肺功能评估的迫切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关中国人正常值的制定、肺功能检测指标的完善,以及三大肺功能检测技术(通气、换气、激发试验)的应用逐步推广。各地医院也纷纷开展了肺功能检测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技术规范》发布,支气管激发试验迈向规范化新阶段
宋元林教授表示:「《技术规范》对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规范,旨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促进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推广。」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评估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手段,对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近年来临床应用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检测结果解读不一致等问题,亟需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在《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中,专家们充分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宋元林教授表示:「本次《技术规范》对 11 个问题进行了专家投票,每个问题都经过仔细讨论、凝练而成。同时,我们也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证据等级的评估,确保《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与 2014 年指南相比,《技术规范》有何新亮点?
对于《技术规范》与 2014 年发布的《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三部分)——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相比的变化,逯勇教授指出:「本次《技术规范》在标准的操作流程方面更加细化。例如,在基础值的选择上,是选择第一次基础值,还是吸入生理盐水以后的数值作为基础值?如果两者有差异,应该如何选择?这些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逯勇教授进一步强调:「此外,2014 年的指南并未提到脉冲振荡法的气道激发试验的检查,而本次《技术规范》将其纳入,对其原理、标准的流程、药物的配置以及结果的判读都做了相应的介绍。使我们的激发试验的指南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宋元林教授补充道:「这一版的《技术规范》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在推荐使用的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方法、药物配制、浓度梯度及推荐使用的记录方法、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同时,对试验的安全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教授特别强调,「这些细化的规定使得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操作更加标准化,也使得试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强调试验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安全性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在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面,《技术规范》通过表格形式进行了直观且详细的展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逯勇教授指出:「《技术规范》中专门列出了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小于 70% 的患者需要非常谨慎,这是从安全性角度出发考虑的。明确哪些人群适合做试验,哪些人群不适合,有助于提高试验的安全性。」
宋元林教授强调:「《技术规范》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措施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旨在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逯勇教授补充道:「在试验过程中,受试者需要反复用力呼吸、吸入激发剂,可能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痉挛,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操作流程,做好急救预案,确保试验的安全性。」
推广科普教育,提高社会认知
除了规范临床操作外,专家们也强调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逯勇教授表示:「很多患者对激发试验了解不多,需要我们加强科普宣传,帮助他们认识到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了解如何进行检测,消除对试验的恐惧和误解。」
宋元林教授补充道:「我们也希望通过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
多学科协作,推动呼吸疾病诊疗水平提升,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技术规范》的制定离不开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结晶。宋元林教授表示:「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开展,需要呼吸科、肺功能室、检验科等多个科室的协作。希望通过《技术规范》的推广,能够促进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共同提高呼吸疾病的诊疗水平。」
对于《技术规范》的未来发展,逯勇教授表示:「随着《技术规范》的实施,可能会陆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为下一版的制定提供更好的依据。」
宋元林教授也强调:「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支气管激发试验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组织相关的学术活动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和操作水平,共同推动呼吸学科的发展。」
《乙酰甲胆碱(氯醋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规范(2024 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支气管激发试验迈向规范化的新阶段。期待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支气管激发试验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专家简介
宋元林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 上海市教委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
•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
•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
•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
• 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上海市肺部炎症与损伤重点实验室主任
逯勇 教授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学组肺功能专业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医务监督学组委员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治疗用药豁免委员会委员
• 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审核:杨娜
项目审核:梁思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