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大三甲,被县医院引进的硕士,已经要跑路了

学术   2024-11-02 20:00   浙江  
本文作者:长海
内容整理自医生自述

去年开春,985 高校毕业生李艺在参加医院招聘时发现,自己所报名的硕士岗应聘环节中遇到了不少博士生,「本来觉得自己硕士期间又卷科研、又卷临床,没想到招聘的时候还是被降维打击了。」

因为人岗不匹配,硕博生们正在「四处碰壁」。童晓表示,自己的硕士同学已经纷纷转而投二、三线城市的三级/二级医院,不再执着于三甲,「我本来的计划是转博,但看到目前的就业困境,觉得还是用硕士的身份先去『占坑』更实际一点。」

童晓和导师沟通放弃转博事宜后,去了一家县医院面试。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进县医院对硕士生来说,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迷茫,说实话,有点不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李艺和童晓的选择,是名校医学生硕士毕业后职业选择的一个缩影:不再执着于大三甲,转而奔向县医院。

那么,那些硕士毕业后就选择去县医院的医生们,后悔了吗?


工作三年后问自己

当初为什么不尝试努力留在省城

张栋 老牌医学院内分泌专硕

某县三级医院工作3年


我叫张栋,一个纯正的小镇做题家。

从一个支教老师撑起来的乡村学校,考到全省最好的医学院。窘迫的家境没让我觉得口体之奉不若人,但确实塑造了自己的性格:抛弃幻想,只做务实的事。

一路走到硕士毕业,我清楚父母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想在省城留下将付出更多努力与时间,找个稳定工作,立业成家、孝敬父母,是我唯一愿景。于是,我毕业后就来到一个很陌生但却待遇较好的县里做医生。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还是很幼稚的,择业的时候只想着安家费和补贴的高低,没有考虑到很多综合因素。
 
说起来很难相信,最先让我难以适应的是医院的患者。此地多山、十里不同俗。内分泌科的病人大部分又是中老年人,很多时候我都听不懂患者在讲什么,有时候问多了患者直接会说我想换个大夫。
 
最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锻炼医患沟通技巧的好机会,我也愿意一点点地和患者进行沟通磨合,但主任却觉得我在「磨洋工」。
 
「我招你进来是给科室提速增效,壮大实力的。」在第一次科室会上,主任就给我的角色定下了调子:大幅度增加科室实力。
 
能够在县里独当一面也是很不错的,但冷酷的现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院里为了研究型医院考核,给几个科室下发了科研指标。主任把科室所有的任务揽过来全交到我手里,理由是「大城市回来的肯定有办法」。

实际情况是,我们医院的建筑过于老旧,实在没有进行科研的条件。对此,主任的回复是「自己想办法」。

图源:图虫创意,非张栋所在医院
 
工作之外,科室的人际关系也让我焦头烂额,说来不怕笑话。刚上班的时候,主任让我协助绩效考评,我居然真的傻乎乎做了,结果一通操作下,还没摸清各路医生背景的我,得罪了一大帮人。有一次,我看护士的小群里面管我叫张大圣,一打听才知道,老人们觉得我们是大闹天宫的孙猴子。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工作没少干,却没有钱。实不相瞒,我的安家费算是市面上价格较高的,但服务期是十年。最后敲定的方案,是一开始会给 30% 的安家费,其余 70% 后续补上。
 
但到目前为止,这 30% 我也没有拿全。
 
最近院里找我谈话,说医院效益不好,大家都在降薪降绩效,说我是高材生,应该「当个表率」。而开出的筹码,则是后续安家费的考核发放。
 
基层工作几年下来,钱没挣到,惹了一身「骚」。别说成家立业了,工资都开的越来越少。

午夜梦回时,我总是在想,如果当时能咬咬牙留在省城,会不会不是现在这种际遇?
 
 

放弃大三甲合同工回老家

「此间乐,不思蜀也」

方玉舜 北京某医学院妇产科硕士

东北某县妇保院工作5年


我叫方玉舜,一个东北县城独生女,我在老家县妇保践行「临床躺学」。

其实我是很没主见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给定主意。所以对于未来其实没有什么规划,觉得走一步看一步挺好的。

刚毕业的时候,我看着身边同学们读博的读博,签约的签约,成绩平平还没有北京户口的我,其实也想留在北京上班,花了很多时间去参加各个医院的考试。但每个复习深夜我都在问自己,留在北京真的适合吗?

哪怕最后我通过了笔试、面试,拿到了北京一个大三甲的合同,我也没有下定决心。

没心没肺的我怎么会想这么多呢?于是,我把问题原封不动的抛给了妈妈。我妈就发出了灵魂三问:

「人家是北京人,你是吗?」

「人家留北京是有对象,你有吗?」

「谁家能买得起北京那房子?」

于是在得到了「啥也不是,痛快儿回家吧」的指令后,我屁颠屁颠儿放弃了一个大三甲合同制的后续体检,回家走「人才引进」去了老家的妇保院。
 
我工作的医院是一个新院区,相关科室搭建和配套都是新的,总体上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事关系,除了科主任和班子领导是老院区过来的,大部分同事都是陆续几年内进行招聘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单纯。
 
我们县里面老龄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新生儿也比较少。产科方面的工作比较清闲,但妇科门诊量还是比较大的。作为科室的「有生力量」,加班套餐指定是当仁不让。

在临床摸爬滚打这么久,我的忍耐阈值已经很高了,只要不让我连着加班就能接受。总体来说,我感觉工作强度要比在之前在北京实习、读研的时候要轻松很多,事情也比较少。

图源:图虫创意,非方玉舜所在医院

事情少,相对应的是工资不高。不过我也没什么别的奢望,因为就在老家上班,有房有车,工资能给车加加油就行。
 
由于整个科室里,只有我在北京参加过大课题的科研,所以我也需要负责一些科室的科研指标以及实验方面的带教。不过我们主任是一个非常重视临床能力的人,所以科研这方面并没有给我太大的压力。我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精进临床技能上,这也和我个人的规划相符:「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第一要务。」
 
工作 5 年,我的生活平平淡淡,但也很充实。总体来说,是一个一眼望到头的职业,但对于又懒又馋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活。
 
不过,我的例子并不具备普适性。想在县城实现「临床躺学」,还是需要先学会降低自己的预期。
 
 

县和县的差距

比罗马和铁岭差距还大

王琳 985医学院老年病学硕士

江苏某县三级医院工作2年

 
我叫王琳,我要讲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我和我室友的。我们同在县级医院,待遇却天差地别。

县和县的差距,比罗马和铁岭差距还大。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在我们这边的大部分县级医院,硕士已经不能算是大力度的人才引进,早几年的优惠政策已经倾斜给了博士。参加招聘时,某市区县属三甲,甚至明确表示只想要上交、复旦的硕博。

我是苏北人,并不是很想在上海工作,但是市三甲我实在是卷不动。所以退而求县里的医院上班,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巧的是,我室友也是这么想的。
 
就这样,我们成为了考编大军上的战友,也如愿一起上岸,最后在两个南北接壤的县上班。我们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条件不好,医院发展和邻居县医院是有差距的。因为两个县实在挨着太近了,很多我们县里的病人更喜欢去邻县的医院看病。

图源:图虫创意,非王琳所在医院
 
对我俩来说,虽然都是县医院新人,但实际工作体感却是天壤地别。
 
我们医院的老年病学并不是一个强势学科,很多老人都是转岗过来的。有一句话叫庙小妖风大,形容我们科室最合适不过。
 
上班 2 年来,科室里的各种派系斗争搅的我焦头烂额,每天都在想着不要得罪这个、不要得罪那个,畏首畏尾好不爽利。
 
更要命的是,院领导觉得我们科室的地位并不重要,却招了很多人,很多非本职工作的活也丢了过来。比如,我们医院要和上海一个大佬的团队做联合科研,就把我借调过去做科研对接工作。好不容易脱离实验室的我,又一次被安排进了课题组,干的也都是乙方的脏活累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毫无个人成长可言。
 
但我室友说在的县医院就不同,她刚入职就是科主任亲自带教,培养临床能力,还给她预约了去上级医院进修的机会。更让我羡慕的是,她不需要操心太多琐碎的工作,因为她们是教学医院,实习生也是劳动力的补充。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项目终于结题了,但科室主任却找我是说,临床工作做得不到位、分配时间不合理,要扣一些绩效工资。
 
所以我的血泪教训就是,哪怕打算回县医院,也要做一些市场调研,不然就会像我一样掉坑里,欲哭无泪了。



首发:丁香园
文中所有名字均系化名
策划、监制:carollero|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丁香园呼吸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深入挖掘呼吸科实用资讯、用药经验、权威指南、前沿综述、病例分享各大板块全面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