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进入沟通交流群
J Clin Invest|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团队揭示FMO2改善缺血后心肌损伤新机制
2024年10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2 confers cardioprotection in ischemia models through its disulfide-bond catalytic activ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含黄素单加氧酶2 (FMO2)作为心肌细胞中参与蛋白质氧化折叠的关键调节因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干预靶点。
综上所述,此项研究表明FMO2依赖其酶活性,通过GVSG基序催化二硫键形成,从而抑制UPR途径,减轻心梗后心肌细胞死亡和心功能障碍,揭示了FMO2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重要治疗潜力。(信源:论道心血管微信公众号)
欧洲心脏杂志|红细胞,或是防治心血管病的新靶点!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一篇文章指出,寿命通常为120天的红细胞,或是防治心血管病的潜在靶点。文章指出,红细胞不仅仅可以转运氧气,还有心血管调节和平衡氧化还原的功能,此外还在心肌梗死所致心肌损伤以及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内皮功能障碍中扮有重要角色。
红细胞在缺氧和心肌梗死中的心脏保护作用
早以前,人们就了解到红细胞可调节血管张力,尤其是缺氧情况下。红细胞诱导缺氧血管扩张的信号机制一直被广泛讨论,目前提出的信号通路涉及一氧化氮和三磷酸腺苷。
最近数据表明,一氧化氮-铁血红素可能将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转移到靶细胞。还有研究探索了红细胞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心脏保护作用,发现在离体心脏模型中,与健康对照者红细胞相比,STEMI患者的红细胞具有缺血再灌注的诱导保护作用。总而言之,红细胞通过激活细胞内sGC和释放cGMP诱导旁分泌信号传导到心肌细胞的机制,为缺血心肌提供内源性保护。这也可能意味着,红细胞能够将信号传递到远端的组织/器官。
图1 红细胞的双面性及在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中的信号传导
红细胞诱导的心血管损伤
在2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存在下,红细胞的功能似乎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其从对血管与心脏功能的有益作用转变为有害影响。早期研究表明,来自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通过晚期糖化终产物增加了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之后有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使得心脏更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那么,功能失调的红细胞是否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
《JAMA》| 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伴心肌纤维化患者:早期瓣膜置换无显著益处
近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TCT2024期间,爱丁堡大学的Marc Dweck教授代表EVOLVED研究团队发布重磅研究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终点的临床试验,深入探讨了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伴心肌纤维化患者中,早期主动脉瓣干预是否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结果发现在主要终点——全因死亡或计划外主动脉瓣狭窄住院的复合事件上,早期干预并未显著降低发生率,但次要终点分析显示,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计划外住院并防止症状发展。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重点信息
问题:对于无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心肌纤维化患者,早期主动脉瓣干预是否优于指南指导的保守治疗?
研究结果:在这项纳入224例无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心肌纤维化患者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中,与接受指南指导的保守治疗的患者相比,随机接受早期干预的患者在全因死亡或非计划性主动脉瓣狭窄相关住院这一主要复合终点事件上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8%和23%。
意义:对于无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心肌纤维化患者,与指南指导的保守治疗相比,早期主动脉瓣干预并未改善临床结局。(信源:CHART心脏影像与功能微信公众号)
【编委风采】Eur Heart J | 基于性别特异性遗传数据首次评价妊娠糖尿病与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何鹏程(期刊编委)、刘远辉(期刊青年编委)教授团队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内科张志辉教授团队、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段重阳教授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大数据中心梁会营教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7.6)上发表了题为“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ssociations by sex-specific genetic data”的原创性论著。该研究首次证明了GDM的遗传基础有助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险的遗传易感性,并为通过改变心脏代谢危险因素预防有GDM病史女性未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研究基于大队列数据和性别特异性遗传数据,通过连锁不平衡回归分析确认了GDM与既往妊娠女性心血管事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疾病之间的遗传正相关性。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研究者发现GDM的遗传易感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险之间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此外,研究者还发现,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在GDM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险的因果关联中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这一发现为预防和治疗有GDM病史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重要的是,研究者通过贝叶斯共定位分析和工具变量分层分析,揭示了GDM的遗传基础有助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险的遗传易感性,而非GDM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共享遗传责任。(信源:CVIA心指南微信公众号)
SCIENCE、NATURE双双发文!2岁前“吃糖”过多,大幅增加成年糖尿病、高血压风险!
2024年10月31日,一项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Science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人类生命早期糖摄入对成年后健康的重大影响。研究由南加州大学、RAND公司、麦吉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联合进行。
研究发现:生命最初的1000天(从受孕到2岁)内摄入过多的添加糖,大幅增加成年后2型糖尿病(T2DM)、高血压风险!限制添加糖的摄入,则可以显著降低成年后T2DM和高血压风险。(信源:医脉通内分泌科微信公众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富宇当选为首届肝胆胰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1月1日下午,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在天府胆道肿瘤微创学术大会上宣布成立“肝胆胰微创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富宇当选为首届肝胆胰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源:华西医院胆道外科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收集于公开网络平台,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