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进入沟通交流群
JACC子刊|中国台湾研究:射血分数>70%,也不正常!
近日,JACC亚洲子刊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单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左室射血分数>70%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这种高死亡风险主要见于出现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人,尤其是女性。
作者指出,这项研究为更明确地定义超常左室射血分数表型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证据,但未来仍需针对这一高风险人群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相关预防和治疗策略的临床试验是有价值的。超常左室射血分数应被视为一种临床独特表型,应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人中区分出来。
该研究从一家三级医院纳入67 108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且左室射血分数>60%的成年人,平均年龄为60.5岁,44.6%为男性。中位随访50.3个月期间,10.5%的人死亡。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与左室射血分数为60%~65%的人相比,左室射血分数>70%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
研究者观察到,左室射血分数与左心室向心性重构(左心室相对室壁厚度>0.42)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即在左室射血分数>70%且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人中,死亡风险更高,特别是在女性中。而在无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人中,仅左室射血分数>75%时才有额外死亡风险。在该研究中,43.9%的人存在左心室向心性重构。(信源:中国循环杂志微信公众号)
Nat Commun丨血栓的力学驱动:一种新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检测平台以及高血压引起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机理探究
2024年10月21日,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的陈昀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Multi-parametric thrombus profiling microfluidics detects intensified biomechanical thrombogenesi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nd aging。这项研究中,作者团队开发了一种将多色荧光成像与微流体技术结合的血栓检测平台,并研究了血液流动的机械力驱动的血小板聚集如何促成动脉血栓形成(“力学驱动血栓”)。
该检测平台从七个维度刻画血栓特征,并建立了一套“条形码系统”用以简便评估受试者的血栓特征及抗血栓药物的效果。使用该检测平台,工作发现高血压和老年人群有更强的力学驱动血栓现象,并且这些人群的血栓中血小板活化程度也更高,与现实世界中对应人群的高血栓风险高度吻合。在此基础上,作者团队使用了四种其他技术手段——流动腔、生物膜测力仪(BFP)、荧光BFP和流式细胞术——解读出部分分子机制。他们发现高血压导致血小板表面的GPIbα-整合素αIIbβ3机械传感轴过度活跃,直接促进力学驱动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建立了个人化的血栓特征条形码系统,并发现即使在同样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层内,不同受试者的血栓特征条形码也会有很强的多样性。当不同受试者的血液接受同样药物的治疗时,药物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作者团队因此认为,开发一款适用于所有人的抗血栓药物可能并不现实,我们或许需要建立一个抗血栓药物库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使用血栓特征检测法测定不同患者的血栓特征条形码及其对不同药物的响应将可能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患者最适配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最大化疗效并最小化副作用。(信源:BioArt微信公众号)
《神经病学》:迄今最全面的研究显示,替奈普酶相比阿替普酶更有利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减少残疾!
在最近的《神经病学》杂志上,雅典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研究,对迄今所有比较阿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在缺血性卒中发病4.5小时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二者的安全性相似,但替奈普酶与3个月时功能恢复极好的可能性显著增加5%,以及残疾评分降低的可能性增加10%有关。
在主要结局中,与阿替普酶组相比,替奈普酶组3个月时达到极好的功能结局的可能性显著增加5%。次要结局中,与阿替普酶组相比,替奈普酶组3个月时的残疾评分降低的可能性显著增加10%,达到良好的功能结局的可能性增加3%,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全因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信源:奇点神思微信公众号)
过了35岁,小心得2型糖尿病,死亡风险高至4倍|《柳叶刀》子刊30年随访研究
近期,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UKPDS研究长达30年的随访结果。结果显示,与晚发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诊断年龄35.1岁)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死亡风险更大,血糖控制更差。该研究结果提示,医学界应当关注识别这些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并尽早进行干预。
这项针对UKPDS研究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30年随访的研究表明,早发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死亡率较高及血糖持续控制较差相关,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来识别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包括降低死亡风险。(信源: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
Carbohydr Polym:蜗牛来源的新型糖胺聚糖促糖尿病伤口愈合
2024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研究员团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IF=10.7)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alysis and accelerating wound healing function of a novel galactosylated glycosaminoglycan from the snail Helix lucorum”的文章,从光亮大蜗牛(Helix lucorum)中分离纯化获得一种结构复杂的糖胺聚糖,其多糖的主链与白玉蜗牛糖胺聚糖相似,侧链由半乳糖基化取代,为结构新颖的半乳糖基化糖胺聚糖(HLG)。药理活性结果显示,与无侧链的AFG相比,HLG能更好地促进血管生成、肉芽组织新生、胶原沉积和表皮再生,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其独特的半乳糖侧链结构和较高的分子量对其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从蜗牛中纯化了新的糖胺聚糖。结构分析表明,蜗牛H. lucorum GAG主链为→4)-α- D -GlcNAc-(1→4)-α- L - idoa2s(1→),侧链半乳糖化在C-3的GlcNAc残基处。该新型多糖是首次报道的半乳糖化GAG,丰富了类硫酸肝素GAG的结构类型。其独特的半乳糖分支结构和分子量可能在其促愈合活性中起重要作用。蜗牛GAG无抗凝血活性,作为伤口敷料是安全的。此外,蜗牛GAG还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肉芽组织新生、胶原沉积和表皮再生等方式,有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糖胺聚糖的不同结构以及开发促进伤口愈合的潜在候选物具有重要意义。(信源:药靶孺子牛微信公众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朱世辉教授当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材料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4年10月31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材料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和成立大会在无锡举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生物材料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总数140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烧伤整复科朱世辉教授当选主任委员;张庆富、吕强、李毅、夏成德、刘小龙、张逸、彭磊、吕大伦、黄沙、冯永良、王志明、陈世萱、严望军等教授(排名不分先后)当选副主任委员。(信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烧伤整复外科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收集于公开网络平台,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