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教学文艺微刊》文学风景线 || 第65期

文摘   2024-05-10 14:49   内蒙古  



目  录




1


《我和我的新中》

作者/孙忠波          诵读/孙忠波


2


《山恋》

作者/魏学文          诵读/刘海丰

3


《哦,春之时光》

作者/孙洪海           诵读/齐慧颖



4


《我有明月三万里》

作者/张运琦        诵读/徐小淇

5


《回忆我的恩师李先生》

作者/宫筠蕊           诵读/慕佳桐

指导教师/曲中华



春雨情深



1



我和我的新中


作者、诵读/孙忠波

点击收看朗诵  

圆梦新中

考入新惠中学作为敖汉初中学子的梦想,几十年来几乎从未改变。很庆幸,我是圆梦的学子之一。

初入新中,我被分到了高一(7)班。那时候的新中只有一栋坐东朝西的四层教学楼,然而在当时,那应该也是全旗所有学校中罕有的高层建筑了。我的班级就在二楼的最南端。第一次在楼房里上课,感觉万分新奇,“热爱”感油然而生。但由于教学楼容量有限,高二分文理班后,我们两个文班便搬到了楼外靠北侧的俄式青砖瓦房。

在籍班三年,关于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堪称深刻的记忆,只记得在大多数课堂上,我都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很少会被提问到。不过说起“往事”,也许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尤其是那些年我学老师、做口技的本领,在班里堪称一绝。凡是教过我的老师,只要讲话稍有一些“特点”,我几乎都能模仿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老师们似乎都很包容,几乎没有老师因此而找我的“麻烦”——或许是真的不知道,也或许是假装不知道吧。但无论如何,我想我的羞于启齿的学习成绩大家肯定都知道。

记得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我们两个文科班每个班级连专带本分别只有一人上线。所以,复读几乎是每个文科生必然的命运。也正因如此,大多数同学在在籍班根本不报什么希望,甚至从进高三开始就在筹划着去哪个补习班。在那个高考还是靠补习生来唱主角的年代,各校的名师大师也基本都在补习班,因此,高考能考一个少掏补习费的分数、选择哪一个大师云集的补习班,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往往比高考上线更值得期待。

毫无疑问,我经历了补习生活。在补习班,我见识了在全旗乃至全市都享有盛誉的大师,如教语文的胡新、黄维生老师,教数学的王化义、杨永和老师,教英语的刘建华、单景龙老师,教政治的姜国志老师,教历史的孙国强老师,等等。当然还有“老补”们津津乐道的如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王立恩、天赋异禀的数学老师连兆基、沉稳个性的物理老师“大炳”、雷厉风行的化学老师“老孙”,等等。当时的老校长王瑞林更是风格独具、佳话连连。据说先生做题堪称一绝,高考常常压中原题;特别是先生烟技不凡,单手插兜稍稍一拧,出来便是拇指粗的旱烟一支……感觉每一个老师,都很像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大师,让那个年代的大新中,溢满了学府风范。甚至看楼的宋殿发、烧水的卢瘸子(至今我觉得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和管舍的老左,都个性十足得能成为一个个经典段子的主角。

在新惠中学读书的日子里,东临孟克河畔、南与新惠师范一墙之隔的大园子,隔街相望、宽阔无比的大广场,设施简陋、支付方式包容多样的大伙房,管控森严、常常骂声不断的开水房,以及面积不大、却传说不断的小树林,都留下了一代代新中人创造的数不清的经典故事,让人记忆深刻。

关于新中的过往,好多校友写过很多能让我们产生无限共鸣的文字。诸如大师们的精彩课堂、育人故事;诸如学校的创新盛举、高考佳话;诸如大广场上的体育盛宴、刷新突破;诸如大园子里早起晨读、黄昏漫步;诸如校园诗人的深沉吟诵、真情告白;诸如宿舍前簇拥着干饭、敲得铁桶饭盒叮当作响。甚至也有光天化日之下,社会小混混直闯校园如入无人之境,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打出手;甚至半夜里住宿的学生被醉醺醺的学校保安踢门而入,手持电棒火花四溅、厉声威吓;甚至睡梦中从大通铺上漏到床底下,再灰头土脸地爬出来,连夜修整“床铺”、起来重睡……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我们在大新中生活的真实记录。 

梦回新中 

1996年高考,我终于成功上岸。从此,离开了我浑浑噩噩地度过,几度试图逃离,彼时却难以割舍的大新中。此后的六年里,提起新中,便只有仰慕和回忆了。

大学三年里,我认识很多新中的校友,也常常聚在一起回忆起当年新中的过往。我也曾不止一次地跟其他地方的同学交流各自的母校,历数那些经典的故事和传奇的人。奇怪的是:当年在高中时那么多的抱怨和不满,都成了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跟别人谈起新中,总是近乎炫耀地大谈特谈新中的大师气质、学府风范,让那些“小地方”考来的同学,羡慕不已。

大学毕业后,我拿着派遣证回教育局报到,听凭“发落”。由于那个时代信息尚不发达,于我这样不善交流的愚钝人而言更是堪称闭塞。其实,当年回母校试一试的机会还是有的,但当我得知消息的时候,空缺早已填满。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非常忐忑地找到当年的主管校长去报名。校长告诉我说:已经试讲结束了,招的人也已基本确定,我先给你记上吧,有机会的话通知你。

就这样,我再也没有等到通知。当然,那时候在亲戚的帮助下,我去新惠三中已经基本成了定局。但新中毕竟是我的母校,毕竟是敖汉首屈一指的大高中,毕竟是名师荟萃的学府,毕竟是留下了我数不清的或平淡、或精彩、或悲催、或幸福的记忆的地方。于是此后,新中便一直是我的怀念,我的向往。多少次从门前经过,深情地向院子里凝望,看我的学弟学妹们步履从容地出出入入;多少次梦回新中,恣意地回味从前,跟我的一批又一批的同学们畅享青春时光。

幸运的是,当时我带的班级里一个学生的爸爸(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马忠武)在新中工作,这给了我更多走近新中的机会。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我几乎每年都能第一时间知晓新中的高考盛况,常常第一时间听闻新中的新动态,聆听到新中的新老大师们的新故事,了解到新中的传奇学子们的新气象。每一次知悉,都让我激动无比。我也常常跟我的学生谈起我的新中,跟他们讲那些大师的故事和那么多我们自己创造的经典,鼓励他们考上新中。

终于,2002年中考,我教的两个班几乎包揽了全旗总分状元和各单科状元,我也以优异的表现,得到母校新中的认可,和我的33名学生一起“升学”到我的母校新惠中学,开启了我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融入新中 

最初回到新中的几乎半年的时间里,我紧张到几乎焦虑。在大师云集的环境里,我担心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在精英集聚的学校里,我担心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误人子弟;我甚至在纠结如何跟大学生相处,怎么跟老师做同事……

然而,语文组的气氛,让我再次切身体会到了大新中之“大”。十几个人的大办公室里,充盈着十足的烟火气:聊家常,唠学生,评课堂,议国是;有的抽烟,有的品茶;有人读书看报,有人备课研题;时而叙谈得低声细语、温情脉脉,时而又争论得急头白脸、面红耳赤;时常还会有三五酒友,甚至全组成员豪情畅饮(喝酒时的豪气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偶尔也会有外组的老师或领导到办公室“串门”,互相一通“闪”后,或满足或不甘、或得意或悻悻地离开……在这个空间里,几乎每天都有欢声笑语,每天都有争执理论,似乎每天都能找到新话题、接触到新东西、创造出新故事——无论是为人处世、社会万象,还是教书育人。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环境,并逐渐融入其中成了这里的“骨干”。但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成为“骨干”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常常是在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之后,我还要偷偷地回到家里补批作业或赶制第二天的课而直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直到我的教案被评为优秀,直到我的课堂得到认可,直到期末考试我把量化奖励得到翻倍,直到我的新学生再次跟我打成一片……我才始觉得我可以配得上一名合格的新中人了。 

享受新中

初入新中,我便担任了班主任,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班主任工作是我的挚爱!我享受跟学生朝夕相处的快乐,享受与各种类型学生斗智斗勇的挑战,享受班级开展活动时引来外班学生垂涎围观的满足,享受班级里成绩逐步提升、实现惊天逆转的成就感,享受眼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不断进步的欣慰甚至惊喜。

在很多人眼里,我就是班主任工作队伍中的一个异类。我会因为一次大合唱比赛,带着学生排练一周,有时候甚至占用我自己的语文课;我会因为一次运动会,让学生设计班旗、制作条幅、贴上花脸,纵情享受体育盛宴;我会在高三紧张甚至焦虑的备考阶段拿出一节自习课放纵学生去打雪仗;我会每周拿出两节自习课让学生看电视专题节目,坚持三年一次不落;我会定期让学生自主设计召开主题班会,适时组织开展班级文艺晚会;我会在学生表现出色的时候,奖励他们在晚自习看热播电影、世界杯、奥运会;我会自掏腰包给学生设置各种奖项,颁发他们喜欢的各种小东西,鼓励他们上进……这些“不务正业”的举动往往一干就是三年!

但也许是我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是学生自有造化而免被贻误。我的二十多年班主任和语文课,虽没有创造过惊天动地的奇迹,但也从没有落后过。从最初接的大杂烩班到08届遭受百般周折的“农村班”(全班前二十名只有一名镇内学生,但因各种原因高一尚未结束就转学走了),再到后来的半路接“好班”,直到稳定在二类班……我曾把一个全校闻名的“江湖班”带到高考同类班级第三(当时有11个平行班),我曾把从高一成绩倒数第二的班级带到高考时的并列第一,我也曾把一个无人挑选、湮没无闻的二类班带到高考600分以上人数达到除特优班之外所有班级的总和。2022届学生是我当班主任的最后一届,他们的高三,是我在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手术后的伤痛中,每天在学校繁忙的工作和班级间辗转着硬挺到毕业的。成绩尽管没有落后,但毕竟没有太多惊喜。至今,我仍觉得对他们亏欠得太多而难以自安。

在新中还有一项工作让我近乎痴迷,那就是共青团工作。自从06年进入团委,我的“不务正业”的想法便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平台!在团委,我带着一届届学校里最富才气的孩子们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我欣赏孩子们的才气,更珍爱呵护他们个性发展的舞台。为了让一次演讲或诵读比赛精彩呈现,我会亲自对进入决赛的选手一遍遍地纠正、手把手的指导,几乎每一次决赛现场都让我热泪盈眶;为了让每年一度的艺术节办得更有质量,我会对所有节目一一过目,并反复地加工、修改,几乎每一次艺术节晚会都能得到全校师生的期待和好评;为了把社团建起来,我让自己班的学生带头创建社团,并自己购买了一套简单的设备,让孩子们用我的手机在办公室里录制节目;为了让各类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我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尽量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并满载而归;我主持推动改进的大课间3000学生齐跳民族舞冲上热搜的视频,让我不止一次地回看,又不止一次地被震撼到泪流满面……

当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应,工作的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大新中深植于骨子里的大气和包容总能给予我无尽的力量:我感谢那些才华横溢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坚持的动力;我感谢那些胸怀广远的领导,是他们给我精神的支持;我感谢那些“宽松”的班主任能放手让孩子们参加活动,是他们给了我坚守的底气;我感谢那些严格的老师和家长制止孩子“不务正业”,是他们激发了我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决心和意志……在团委,我享受跟优秀孩子为伴的乐趣,也使自己在与各种现实的抗争中逐渐成长、成熟。让我无比欣慰的是:当年那些校园里激情如火的少年,现而今也都在各行各业绽放着精彩,佳音不断。我相信,他们回想起高中的多彩时光,即便没有感激,也大抵是心怀感动吧!

2022年是新惠中学建校70周年校庆年。主持校庆筹备工作近一年里,我再次重温和细细品味了新中的历史。我的新中,有那么多辉煌的成绩,那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以及那么多或坎坷或平顺、或令人心酸或发人振奋的过往。但无论是挫折还是坦途,无论是失利还是成功,都那么耐人寻味,都可爱得甚至能咀嚼出无比幸福的享受来。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母校情结吧! 

畅想新中

如今,我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依然习惯于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纵情地奔跑,看他们在舞台上激情地表演,看他们在课堂上智慧的眼神,看他们在宿舍里恣意地做恶作剧;习惯于跟他们坐下来聊天,跟他们品评学校的过往和现在,跟他们畅谈学校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我很享受这遍布我足印的新中校园,享受孩子们欢声笑语带给我的快乐,享受孩子们老远地笑脸盈盈地喊“老师好”的温情,享受他们在毕业季满院子追着我和我的大新中合影的幸福时刻……

记得16年我作为全旗优秀共产党员,在教育系统表彰大会上做了一个《行事何须张扬,润物本该无声》的发言。我觉得教育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你只需默默地去做,放手让你的学生自由地、热烈地、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教育人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我和我的新中都是如此,我们成就了万千学子,当然也快乐和幸福着我们自己!

1


作者简介


1

1

1


2



山    恋


作者/魏学文     诵读/刘海丰

点击收看朗诵  

老家在敖汉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二百多户人家,一千多口人,也算是一个大营子了。一条公路横贯村子南北,分成了东西两个营子。

村子四周都有矮矮的山,它们从来也没啥名分,甚至连个“山”都不是,只是个“坡”。名字都是村民顺嘴叫出来的,村子前面就叫“前坡”;西面的因为太矮,连“坡”都不够,就叫“西岗”了;有棵大柳树的就叫“柳树坡”;似乎偌大的一道山架还不如它身上的一棵大树。在村民的眼里,山本身也的确不如它身上的物产有价值。

山虽然不大,但给了儿时的我们无穷的乐趣。掏鸟窝、玩打仗自然不必说,山还能养活我们。山上杂树丛生,松树和山杏树遍地都是,间或在半山腰、山脚边、田埂旁点缀着三五棵果树,这是我们孩子的乐园。在那个有生产队的年代,我们的肚子是永远填不饱的,找“野食”吃就是孩子们每天的重要活动内容。

山村的春天是从“西山坡”开始的,那里有一棵三个小孩合抱都抱不过来的大杏树,当彩霞般的杏花铺上枝头,仰头看遮住半个天空时,孩子们就开始盼呀盼呀,盘算着从那个枝子开始吃起杏来。相继着,坡地地头上,星星点点的红的、白的、粉的次第开放。杏、桃、梨、李子等,每一样都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甚至早就规划好了“势力范围”,这些五味的果实被我们瓜分殆尽。

山虽然不高,小孩子们爬起来还是费一些劲的,但山里的宝藏让我们早不记着它的高矮。从三月开始,大山为我们这些孩子带来丰厚的礼物。

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山清清,水潺潺。我们像一条小鱼,尾随在大人们的身后,进山采野菜,这时候山坡阳面生长着一种植物,俗名:羊奶子。开黄花,整个茎叶都可以食用,味道有点儿甜,嚼在舌尖上,唇齿间散发着鲜羊奶的香气。饥荒年月,羊奶子作为救命的果实喂养过我们年少的孩子们。

等春雨过后,田埂的山脚边,有拔不完的婆婆丁、苦麻菜等野菜,一茬一茬地生长着,我们挖回去,用开水焯了,蒸菜团子吃。

盛夏季节,山野深绿,连绵细雨下了一场又一场。野蘑菇长在树下的野丛里,我们撒欢地往山里钻,早晨东方露出鱼肚白,鸡鸣狗吠,此起彼伏,一道道柴门开了,背着大筐小篓的人们,仿佛一朵朵云彩,这坡飘到那坡,我们一群孩子,漫山遍野的疯跑呀,笑声传遍整个山野。

还有山上的野葡萄,咬一口会酸掉大牙,如果经几场霜降,果肉松软,口感甘甜。饿急了眼了,哪还等瓜熟蒂落?摘得吃不了了,衣服前襟一兜,带回家去,大人孩子一起吃。老秋了,农村的露天电影放映活跃起来了,拿几串野葡萄,坐在影片前,咯吱咯吱地吃起来,乐趣横生,似陈年老酒,闻一口,便醉上心头。

夏季放学,最期待的是大人收工回家。远远看见大人的草帽没戴在头上,而是用手端着,几个孩子准会飞快的冲过去,帽盔里准有不少山中野味,足够我们饱餐一顿了。我最喜欢吃野山楂了,甜甜的带些酸,吃多了就会“倒牙”了。

山,在那个困苦的年代不仅给予了我们生长的营养,还供我们读书。每周末和假期,我们去山上采蘑菇和“地瓜皮”(地衣);挖土里的桔梗、甘草等根茎;采摘山杏核、松塔等,回来后把它晒干,然后把它变买了,一年的学费就足够了,自己还能攒点“私房钱”。冬季里,山里的榛柴一望无际,任你砍伐,备足严冬御寒之用,结余还能担柴换些小钱。

山,养大了我们,我们也离开了山。回到山村,看到山还是那个山,多了一些坟冢,也有父母的,他们一辈子没走出山村,最后山收留了他们。

春华秋实,不求回报,或许,正是家乡的山启迪了家乡的人,才使得父老乡亲也如山一般的淳朴与耿直。

梦里青山,青山不老,如一盏心中神话里的阿拉丁神灯,永远在我人生风雨中闪耀着不灭的光明。



1


作者简介


1


诵读者简介


1

3





哦,春之时光


作者/孙洪海     诵读/齐慧颖

点击收看朗诵  

你在淘洗一个春天的色彩吗

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见结队北飞的雁

那一直找寻的浅浅的春

在你的目光下,款款走来

是迎着风的,还是南来的风

和三月一起,顶开零落与衰败

顽强的站起,再站起

微笑着面对这倒来的春寒


如果,我在春天走失

能否借一盏灯的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开始就让一帧帧画面延续花蕾的故事

扣着季节的节拍,和着虫吟

演奏一曲春的交响乐

让我慢慢找回童年的那缕尘烟


都是跳跃的吧,不要说雨水和秀柳

就连乡野也在淘洗衣裳

而你,洁白得像一张纸

接受我满身的风尘,骨子里的忧伤

以及自有的孤独与沉稳

而你,每一次的落笔,都在慰藉我的乡愁


是你在我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上

捡拾薄凉,喊出一场春雨

带上一枚枚安然的足音

轻煮日子,安置流动的季节

临摹几处临风轻响的绿洲

布下一面春意纵横的风情


1


作者简介


1


诵读者简介


1

1

雏凤清声



4



我有明月三万里


作者/张运琦     诵读/徐小淇

点击收听朗诵  

邗江水悠悠,分自长安,流下扬州。大唐皎月三万里,笼上歌楼,罩下酒州,诸君才气,口中锦绣,不似飞禽虎豹,更如江河之清风,拂手过处,桃杏花遍地,稻黍深垂头。

何谓李白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是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也是李白。他是李白,李太白。李白是鲜衣怒马一少年,一袭白衣,一口宝剑,一杯烧酒,一言不合,拔剑相向,后又抚剑狂笑,飞身上马直闯长安,少年口中尽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是抚长剑,一扬眉,抢得采荷女,唱出“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的不羁大鹏;是酒楼之上才茂一众,对壶豪饮,挺着将军肚依旧笑春风而立不惑者。

浪漫与理想的孩子,也有仕中失意,饱受排挤,却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入道海,借满眼星河,一腔梦幻,笑人不知黄河之水哪里来,直教人将进酒,杯莫停。垂暮青莲,仍怀大志,却心急误入歧途,被捕入狱,恰逢天下大赦,是释然,是洒脱,是欣喜,是三分剑气,三分酒香,汇聚而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何谓高适

不仅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更有武能上马定乾坤,一匹快马,一杆长枪。高三十五不曾想,家道中落,以一介布衣,仍有大丈夫心怀长志,报效国家的豪言壮语。高家枪法,杀敌四方,在岐王府却被用作饮酒行乐,喝彩仍不及二三歌女。大丈夫心有愠火,喃喃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几回故里,几听诗书,几学五更,只叹高适非常适,非王适。倒是那高家梁园的断壁残垣,激起对正在塞外漠雪的愤懑不平,点点木炭,风雪诗板,题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腔热血为友收入行囊,投身帐下,军中执笔,写过四载,终得符令。高节度使,快马,长枪,李诗云“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白发染赤血,丹心保国家,高达夫,谥号“忠”!

何谓盛唐

所谓盛唐,不是黄鹤楼上歌舞升平,不是“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不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不是“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而是军中帐下的郭子仪,老骥伏枥的哥舒翰,安史乱中愈挫愈勇的皂袍军。开元盛世亦可贵,乱世忠贤更铭心。盛唐不仅从绣口一吐,更在马背刀枪上厮杀!

我有明月三万里,问君何时照长安?定是密信之中所写,朝霞未起的,拂晓。


1


作者简介



诵读者简介



1

1

5



回忆我的恩师李先生


作者/宫筠蕊    诵读/慕佳桐

指导教师/曲中华

点击收听朗诵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时间如白驹过缝,弹指一挥间。从前肆无忌惮地故事变成了回忆,一张轻飘飘的试卷,考散了六年的情分,本应江湖不再见,可我还是始终忘不了她——我的授业恩师李先生。

她钟爱鲁迅,不错的,她的笑声也是明朗的,一笑起来,仿佛世界冰雪消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别人看来,她的高颧骨,还是饱满的苹果肌,配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怎么看怎么高冷,但只有我们知道,这些才是她最富有辨识度的特征。

每次六一儿童节,她总是别出心裁,当时的扇子舞正火,别人穿的要么雪白,要么粉红,只有我们一身中国少年黑衬衫,拿着红扇子,大家可能都觉得不够青春洋溢,但她说:“这是一种视觉错觉,红黑搭配不仅增长气势,而且吸引人们和评委的注意。”乍一听,真是有理有据的,果不其然,我们班是全场最靓的仔,获得了年级组第一。李先生一点也不扫兴,她豪迈地笑道:“今天我请大家吃雪糕!”她一瞬间像皎洁的明月,闪闪发光,我们这帮学生吃着雪糕刺客感动的想哭。

记得学校无数次开展的绘画比赛,她却一直信任我,让我去大展身手,李先生一直记得我的优点,在我苦费心思和同学默契合作完成了一张百米大画轴后,她说:“嗬,这小画画的,不愧是我的学生。”每次我画完板报等项目,她总会毫不保留地对我大加夸奖。记得那一次国画社团只有两个名额,却有四个人争取,我们忐忑不安地抽奖,结果,在我中奖的那一刻,我兴奋地抱住了李先生,她愣了愣,也回抱了我。每次回想起这个拥抱,心里便会涌上一股暖流。

毕业的那一天,我将自己做了很久的扭扭棒胸针送给了李先生,我从未见她红过眼眶,但那天,她把精致的胸针别在心口,红着眼眶感动地对我讲:“祝我的学生前程似锦。”

回忆戛然而止,李先生是我生命中偶然的过客与一部分,但也是命中注定。三尺讲台,装不下莘莘教诲,李先生永远镌刻在我心中。

1


作者简介


1


诵读者简介


1


指导教师简介


1



《敖汉教学文艺微刊》

文学风景线(第64期)

《敖汉教学文艺微刊》

文学风景线(第63期)

《敖汉教学文艺微刊》

文学风景线(第62期)

《敖汉教学文艺微刊》

文学风景线(第61期)









编委会

本期栏目:文学风景线(第65期)


2024.05.09

敖汉教学文艺微刊
交流文学艺术创作心得体会和优秀作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