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少追求大排场,多约束身边人

财富   2024-11-18 07:40   湖南  

读《资治通鉴》之六十一

武臣在自立为赵王之后,除了派韩广去攻打燕地之外,还派了李良去攻打常山。李良拿下常山后,武臣又命令他去攻打太原郡,但是秦军守卫严密,赵军无法继续前进。这个时候,秦军守将伪造了一份秦二世的招降书,想要招安李良。李良拿到招降信之后,也是犹豫不决,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李良下定决心背叛赵王武臣。

赵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秦将诈为二世书以招良。良得书未信,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馀骑,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因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赵王、邵骚。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二人独得脱。

——《资治通鉴·秦纪三·秦二世二年》

李良在拿到招降信后,没做决定,就准备回到邯郸,希望赵王武臣能够给他更多兵马。还没到邯郸,在路上碰到了武臣的姐姐,她带着一百多个骑兵作为随从,李良看到这架势,以为是赵王,连忙下马跪在路旁。而赵王的姐姐当时也喝醉了,以为只是普通的士兵,就让骑兵简单致意了下,自己没有下车还礼。

李良的身份比较尊贵,起身之后,感觉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面子上很过意不去,随从中有个人也愤愤不平,对李良说:“现在天下纷纷反叛秦国,有本事的人先立为王。赵王的身份一直就没有将军您尊贵,现在一个女流之辈,看到将军跪在地上,都不下车还礼,建议您去追杀她”。

李良本来就在犹豫要不要反叛武臣,经过这一次被羞辱,加上随从的拱火,他越想越生气,于是让手下追上去,杀掉了武臣姐姐,并带领士兵突袭邯郸,因为赵王没有事先的准备,李良因此杀了赵王武臣及其左丞相邵骚。而右丞相张耳、大将军陈馀因为耳目众多,及时得到了消息,得以在乱军中逃脱。

在秦末的各大枭雄中间,武臣并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但是他的事迹倒是蛮有话题意义的,比如背着陈胜率先称王,攻打燕国时候被俘虏,以及这次因为他姐姐的醉驾而惹来杀生之祸。作为赵国诸侯王,武臣的权力并不大,对于属下的控制力也不强,韩广和李良都先后反叛,而张耳、陈馀也只是把武臣推到台前当挡箭牌而已。

李良的反叛事件,看起来似乎是纯属偶然,毕竟他也不知道回邯郸的路上会碰到武臣的姐姐,并且偏偏这个大姐就喝醉了,偏偏就没认出跪在路边的是一个将军。但是又体现出了其必然性,一方面是赵国内部管理混乱,山头较多;另一方面是武臣自身威望不足,对于身边人也缺少约束。

总结来看,单就这个故事而言,我们可以有以下收获:

一是如果身处高位,要懂得约束身边人。武臣姐姐去喝个酒排场都这么大,就是一种不懂得约束身边人的体现。结果就通过一系列蝴蝶效应,造成了一次“激情背叛”。

当然,作为普通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突然一朝得势,总是想要显摆显摆吧。但显摆是一个危险动作,尤其是在乱世时期。

二是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有时候也是保全自己的方式。试想下,要是武臣姐姐能够更讲究一点礼仪,即便是喝醉了也下车还礼致歉,或许就不会有李良的这次叛乱(也许会推迟到下一次)。

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未来的一些变量是来自于现在,可以对未来进行假设。

三是要重视情报的价值。张耳和陈馀作为武臣名义上的下属,他俩的情报工作就做得很好,所以在这次变故中能够逃脱,但是武臣自己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被李良杀了个措手不及。

不管是打仗还是做投资,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掌握了稳定和及时的信息渠道,能够让我们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张耳、陈馀脱身之后,很快就重新整合逃散的士兵,率军攻打李良,李良兵败,然后向秦军将领章邯投降。

李良叛乱,让赵国失去了明面上的君王,张耳、陈馀可能也想着自己过一把王侯瘾,不过这回有人提了建议出来,觉得他二人都是外地人,很难让赵国人归附,最好的做法是找一个之前的赵国贵族后裔,然后才更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们立旧赵国贵族赵歇为新的赵王,而自己依然居于幕后,指挥赵国的各项行动。

逸柳投研笔记
著力即差,厚积薄发;一篇珠玉,无愧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