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事情,往往会去寻找理由,有些是自己潜意识就会找,有些则是会提问出来。而能够将问题提出来,往往是因为感觉到了明显的不正常,而不那么明显的,则是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下面是《思考·快与慢》第6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介绍的几个案例,这个标题其实也很有意味,是因为作者有一次度假,见到了一个老朋友,颇感惊讶,觉得“意料之外”;过了两周之后,又在伦敦的一个剧院见到了他,而且两人正好是邻座,但是却没有第一次那么吃惊,反而感到“情理之中”。在一个高级餐厅,一个观察者A观察着邻座的顾客:第一位喝汤的顾客后退了一下,表情有些痛苦,A见到后感到惊讶;第二位顾客喝汤时,一位服务生碰了她一下,这位顾客吓了一跳,A同样感到惊讶;而第三位顾客喝了同样的汤,表现出强忍着没有叫出来的样子,A不觉得奇怪,并拒绝喝这个汤。通过观察周围人的反应,A有刚开始感到惊讶,然后逐步习以为常,同时还得出了“这个汤有问题”的因果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并不一定正确。有一个教授问底下的学生:“摩西登上方舟时候,每种动物各带了多少?”绝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是在后半部分,也就是“每种动物带了多少”的问题上,但是问题却不在于此。因为“摩西登上方舟”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这是诺亚的故事。诺亚和摩西都是圣经中的人物,所以摩西的出现营造了一种圣经氛围,所以就忽视了问题中的错误。在萨达姆被捕之后,当天早晨美国国债价格上涨,《彭博新闻社》的头条是:“美国国债上涨,萨达姆被捕无法遏制恐怖主义”,这是为投资者购买安全资产寻找理由;可是过了半个小时之后,债券价格迅速回落,标题则被修改为:“美国国债价格回落,萨达姆被捕刺激风险资产”。在重要事情发生之后,每个人都会想要知道其影响;而在后果出现之后,每个人都想知道其解释。但对于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结论。上面的这个案例中,大部分看到后一条解释之后,往往就会满足于该条解释,而忘记就在半个小时前,同样的媒体得到了完全相反的逻辑。这也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关心的是“解释”,而不关心“解释”是否合理。
因果关系判断往往是我们做决策的基础,人们对什么感觉到正常、对什么感觉到不正常,都有一个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找理由的过程,而得到的理由,并不一定完全符合逻辑。
因果错觉就在于,尽管实际并不那么回事,但是却足以说服我们相信,然后就出现了错误的决策。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潜意识寻找理由的场景,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找解释,然后就莫名其妙就相信了某种因果关系。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让找解释的过程变得有意识起来,主动去问“问什么”,而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投资时候要多给自己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