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农业银行的创建

文摘   2024-09-16 08:16   湖南  

隆回县农业银行的创建与发展

黄俭·


建国以来,农业银行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历尽坎坷,几次沉浮,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现在的规模与格局,回顾一下四十年的历程,农业银行从机构设置、地位作用到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机构的设置,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人民银行总行农业放款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合作银行。当时只设总行,没有建立基层机构,农业合作银行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在1952年精简机构时撤销。
第二次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1955年3月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1957年撤销,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撤销的主要原因是县以下没有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办理农村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业务划分不清。
第三次是经过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统一国家支农资金,加强对农业的支援,1963年10月,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直接受国务院领导。我们隆回于1964年3月建立了县支行,地址在现桃洪镇建设街101号,有干部职工51人,行长刘静波,下设十个基层营业所,对统一管理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确实起了积极作用。但当时由于农业银行同人民银行分工不清,机构设置重叠,彼此的工作经常发生矛盾,结果在1965年精简机构时并入人民银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着重点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在国家采取的诸多措施中,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农业银行,自上而下建立各级机构。于是,我们隆回在1979年12月又恢复了农业银行,于1980年元月一日正式开业。地址仍在原处,1981年9月搬迁桃洪镇交通街199号。时有银行干部职工147人,信用社职工195人,行长李传国,下设10个营业所和农业银行领导下的集体所有制的54个信用社。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银行领导相应变动,1984年行长为钱录长,1985年至今为庞祯礼。我县农业银行恢复,农村金融工作步入了正轨。
二是调整了工作指导方针,转变计划观念。从19 88 年开始,国家实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区别对待,择优限劣”的信贷方针,中央银行不包专业银行资金供应,专业银行上级行不包下级行资金供应,要求各级银行坚持自求资金平衡,量力而行。而隆回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资金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县农行转变计划观念,完善管理机构,开展横向和同业拆借资金8443万元,以补充生产经营的临时流动资金之不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6800万元,比年初增加48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愈来愈重视和发挥农业银行的作用。

首先看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营经济力量还比较薄弱。当时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大力恢复国民经济,争取金融物价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党和国家较好地运用了银行掌握的货币、信用、利率等经济杠杆,采取收缩通货,适当掌握贷款,加强现金管理,以及调整利率等措施,有效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了市场物价,促进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我县银行工作比较出色。再是1960年一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时的主要情况是1958年兴起的国民经济“大跃进”以及伴随而来的浮夸风,强迫命令等,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和工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1960年物资严重匮乏,货币发行过多,物价普遍上涨。为了迅速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坚决措施。主要的有压缩基建开支,压缩城镇人口,缩减国家职工,严格控制信贷支出,千方百计组织货币回笼,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亏损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农业和轻工业大力给予支持,196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授予银行较大的经济制裁权,使得银行干部在履行职责时有了“尚方宝剑”。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决定》精神,全党全民步调一致,雷厉风行,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扭转了困难局面。在这一时期中我县银行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年中,由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方针,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有了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环境,使得银行机制更为灵敏、锐利和有力,特别是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发挥了宏观调控和促进微观搞活的作用。这是我县农业银行工作最大的转折时期,也是银行作用发挥最好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县农业银行在政治路线、思想观念、金融体制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1985年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确立了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打破了信贷资金统收统支的“大锅饭”,从制度上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分开,使中央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成为借贷关系。据此,农业银行为改善经营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实借实存,自主经营”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经过不断完善,金融决定经济,经济促进金融。我县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由1980年1305万元,上升到1987年的5620万元,增加3.3倍;1988年尽管受物价上涨过猛的影响,而导致存款严重滑坡,年末各项存款仍达4378万元,在实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头一年1985年存款余额3001万元的基础上,增长46%。同时,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由1980年563万元,上升到1987年的4360万元,上升 6.7 倍多,1988年在物价上涨,“存钱不如存物”的思想影响下,年末存款余额仍达3595万元,超过1986年的水平线。在各项存款中,个人储蓄上升很快,1980年银行和信用社个人储蓄余额536万元,1985年达2720万元,1987年上升到5187万元,按全县人口计算,人均53.35元,比1980年人平5.51元增加8.6倍多。通过奋力吸收存款,增加资金供应能力,保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980年至1988年,银行、信用社共累放三项支农贷款28.056万元,年均3117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同时收回贷款24,155万元,累收占累放的86.1%,从而加快了资金周转,搞活了货币流通。
在货币流通方面,我县农行1980年现金收入3764 万元,1988年达18,066万元,增加38倍;现金支出由1980年3,701万元上升到1988年的16,131万元,增加33.6倍。1980年到1988年,现金总收入共达8.21亿元,现金总支出7.65亿元,收支两抵后,货币净回笼5600万元,年平622万元,比恢复农业银行后的1980年,多回笼货币559万元。
四是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以前的高度集中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渐转向下放权利,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步转变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在指导思想上逐渐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五是在银行体制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不改变国家以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的前提下,我县农业银行按行政和经济区域下设十个营业所,一个营业部、五个储蓄所和73个信用社,现有银行干部职工173人,信用社正式职工287人,还有信用站626个,为发展农村金融事业,服务人民群众,增设了服务网点,提高了服务质量。
六是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上引进了竞争机制。由以往的供给制、“大锅饭”、“铁饭碗”的管理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讲求经济效益,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分配制度,特别是1988年农业银行总行在向财政部实行财务包干的基础上,为与“统一领导,分级经营”的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在系统内逐级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县农业银行与邵阳市农行首先签订了经营承包合同,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归己,欠交自补的原则,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注意处理好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社会效益与银行效益的关系,从而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承包经营13项指标除各项存款和贷差计划受客观条件影响未完成外,其余11项承包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特别是我行恢复以来,在开拓业务与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到1989年8月止,银行各项存款由1980年的1,305万元上升到4,341万元,增加2.3倍,信用社存款由1,009万元上升到4,199万元,增长了3倍多。银行各项贷款由1980年的2,349万元,扩展到7,548万元,扩大规模2.2倍,信用社贷款由208万元扩展到2,982万元,扩大规模13.3倍。金融网点发展速度,银行增加了营业部1个,储蓄所17个,信用社网点45个。在人才培训方面,行社职工中有大专文化程度的29人,中专文化程度的72人,分别比1979年增加了29倍和14倍,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零的突破,已有经济师、会计师22人,助理经济师、会计师72人,共产党员由1979年的65人发展到169人,团员由130人发展到224人。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农业银行在继续前进中。


·作者黄俭 原县农业银行计划股长,经济师,县政协委员。

铁铸的宝庆
“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句话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晚清中后期才有的这一说法,因此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3107097888小陈尊听您来电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