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隆回的货币流通与经济变化

文摘   2024-09-10 00:01   湖南  
解放后隆回的货币流通与经济变化
孙龙韬 罗世雄

货币流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诸如人们收入的增加或减少,物价的涨与跌,物资的富与乏,生活水平的高与低,无不与货币流通紧密相联。解放后隆回货币流通对全县人们的生产建设和经济生活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在解放初期,因为处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隆回县货币流通量不大。1950年由于实行紧缩货币流通政策,市场银根抽紧,货币大量回笼,物价呈平稳与下跌趋势。1950年3月初齐米为14元一石,至月底降到10元一石,物价下跌了29%。物价与金银比价则呈物价涨金银跌的关系。3月初齐米一石折合银元7元,月底则折合8元,金银价约跌12.5%。物价的稳中有降给人民币的推广发行,禁止银元、黄金计价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大跃进”期间,由于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以及平调退赔等因素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当时物资供应不足,市场货币流通量大大地超过了商品流通的需要。1961年全县净投放货币145万元,为解放四十年来隆回县货币投放最多的年份。市场票子过多,物价扶播直上。该年猪肉价格高达每市斤12-15元。鱼每市斤9.6-12元,大米、食品等在市场少见,国营商店货架空空。年末全县货币流通量多达413.5万元,与1957年的143万元比较则增加270.5万元,增加1.8倍。其具体分布情况为:(1)农民手持货币374.3万元,平均每人7.16元,比1957年上升207%。(2)城镇居民手持货币8.8万元,平均每人5.8元,比1957年上升76%。(3)机关团体持有货币30.4万元,比1957年上升51.2%。1962年银行加强了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管理,同时一方面积极储蓄存款,严格控制信贷投放,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68万元,比1961年减少了358万元,下降25%;另一方面,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冻结存款,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货币投放,增加了回笼,为促进物价回落、缓解供求矛盾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1963一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全县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得到了发展。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市场日益繁荣,商业购销两旺,社会商品零售额每年增长达7%。隆回货币流通状况也逐年得到了改善。1963年、1964年全县货币流通量分别为341.5万元、327.3万元,均比前一年下降了31%和4.3%。货币分布状况日见合理。隆回县1957年货币流通量143万元与社会商品零售额1334万元之比为1:9.3,而1963年之比为1:5.9。这说明直到1963年仍没恢复到“大跃进”前的1957年。至于货币流通量与库存商品的比例,1957年为1:4.95。就是说中一元的货币有
4.95元的库存商品作保证。根据国内外货币流通的情况表明,一般的合理标准是1:4~1:5之间。币货比例过高,则货币量过少阻碍了商品流通;比例过低,则货币量过多,容易发生通货膨涨,引起物价上涨。而1963年这个比例仍只有1:2.53,虽有回升,但仍不够。1964年和1965年这种情况则更有好转,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1966年至1978年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积累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生活消费品严重不足,多数凭证供应,致使很大一部分购买力不能实现,导致了货币流通十多年徘徊不前的反常现象。在这期间,货币投放、回笼增长缓慢,13年时间仅翻了一番,分别从2000来万元增长到4000余万元。
1978年以来,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计指导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工农业生产在调整、改革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货币流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量的方面表现为日益增多,在质的方面则日愈复杂。根据隆回县人民银行调查,个人手持货币1979年末为775万元,1980年末为968万元,上升24.9%。市场货币流通量1979年末为841万元,1980年末为1042万元,1981年末为1769万元,1982年末为181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7%、23.9%、70%和28%。1982年隆回县工农业总产值2.63亿元,比1981年增长10.06%,社会商品零售额1.04亿元,比1981年增长7.43%。由此可见,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扩大了,货币流通也相应扩大。1982年隆回县货币流通量虽然增多,但增长幅度缩小。而市场货币流通绝对量明显增加。该年农村社员人平持币18.97元,比上年增长25.38%,城镇居民人平持币19.08元,比上年增长17.42%。城乡居民手持货币基本平衡。市场货币流通量大了,容量弹性缩小了,流通速度减慢了。按照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观点,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市场货币流通量。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市场货币需要量大了。集市贸易的繁荣,使滞留在市场上的货币增加。1982年隆回县集市贸易成交额2111万元,比1981年增长35.8%,这些货币除极少部分存入银行外,其大部分周而复始地在集市流通。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货币分布状况严重倾斜。1980年仅有个体业52户,1981年也只有123户,1982年有1038户,1983年则达4973户。月均营业收入:1980年为6600元,1981年为2.69万元,1982年为46.7万元,而1983年则达134.3万元。
为了支持和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的发展,1984年银行放松了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管理,从而使市场货币流通量开始出现了较多较快的增长。1984年全县市场货币流通量为2501万元,比1983年增长42.4%。据隆回人民银行对6个乡镇企业的典型调查:6个企业全年现金收入总额65.2万元,比上年增加了8%。原来由于现金管理太紧,统得太多,从农村收购原料和出售产品,都是采用非现金结算的。因此,商品往往流而不畅。现金管理放松后,乡镇企业的资金、物资周转就加快了。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持币数量大、持币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等情况。1984年全县有“两户一体”2.4万多个,占农村总户数11%。由于“两户一体”的迅速发展,和给城乡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带来了许多变化,对市场货币流通产生了深刻影响。据推算全县“两户艹体”年总收入5000多万元,户平2千余元。
1985年隆回县虽遭罕见的旱灾影响,工农业总产值仍达
2.88亿元,比1984年增长4.3%,但货币流通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县城乡货币流通量为6584.8万元,较1984年的2501万元增加4083.8万元,增长1.6倍。其中集团单位库存现金534.8万元,较1984年增加254.8万元,增长91%,占市场货币流通总量的8.1%。城镇居民手持货币172万元,比1984年增加27万元,增长18.6%,占市场货币总量的
2.6%。增加金额最大、幅度最高的是农村个人持币量,1985年末为5866万元,比上年增加3790万元,增长1.8倍,占市场货币总量的绝大部分,人平持币65,36元,比1984年增加42.16元。1985年末全县城乡个人储蓄存款4056万元,比1983年增长85%,人们手中的货币大量积蓄,持币待购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压力。再者前几年市场票子已明显过多,所以市场物价节节上涨。猪肉、牛肉、蛋、鸡、蔬菜等人们生活品价格轮番上张,猪肉价格由1.5元一斤涨到2.5元一斤,并曾一度涨到了3元一斤,引起全县人民极度震惊。1985年个人持币增加,但分布不尽平衡,据对5个专业户调查,1985年户平现金收入1519元,比一般户高出3倍,人平持币352元,最多一户人平持币848元。个体商业者,也是持币多者,据对桃洪镇典型调查,户平保留现金580元,人平130元。
1986年在紧缩银根、稳定物价、平衡信贷的方针指导下,市场货币流通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市场货币相对量下降了,而生产却有了较快的发展。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1985年增长20.51%,1987年又比1986年增长了6.77%。1986年市场货币流通量为3115万元。比1985年下降了一半,但1987年又比1986年增长了4.18%。市场货币流通量明显地低于同期的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但由于连续多年的市场货币超量流通,储蓄存款(笼中老虎)迅猛增加。1987年末城乡储蓄存款已达7710万元,比1983年末增长2.52倍。潜在的购买力愈积愈大。到了1987年,市场货币过头的情况非但没有任何改变,反而以爆发般的形式表现出来,强烈地振撼着市场,使物价在1985年的基础上又大幅度地上涨。1987年底,县政府采取了断然措施,才控制住物价上涨的旋风。1988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了宏观调控,控制了货币的过量发行以及压缩信贷规模和基本建设投资,货币流通终于得到了控制。


注作者孙龙韬原县王商银行工会干部,

罗世雄原县农业银行办公室主任。

铁铸的宝庆
“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句话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晚清中后期才有的这一说法,因此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3107097888小陈尊听您来电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