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创建与贡献

文摘   2024-10-10 00:02   湖南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创建与贡献

邵开祥 ※


创建过程

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根据国家农牧渔业部《关于建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若干规定》,为了克服原来农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不合理、体化功能差、综合效益低的种种弊端,经上级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同意创建的。该中心将我县原来设在紫阳木山的县土肥站、桃花坪乡白里村的植保站及植保公司、县农业局内部的粮油站、经作站、曾家坳乡的县农校、七江的县农科所等机构结合起来。地址设在离县城3公里远的肖家坪。一九八四年四月经省农业厅批准,正式破土动工兴建,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基建任务。其资金来源,省农业厅投资38万元,地方财政自筹10万元。整个推广中心占地66.93亩,建房3960.7平方米,其中职工宿舍1538平方米,办公楼1508平方米,还有会议室、保管室、生物培养室、职工食堂、澡堂、厕所、车库等附属设施。有实验基地45亩,其中水田25亩,鱼塘水面1.8亩,晒场576平方米。购置了生活车一辆,培训学员床位50张,被铺蚊帐86套,实验、化验检测、电脑打字静电复印等科研仪器设备共70余台(件),价值18万元以上。九二年春季,省农业厅又投资3万元添置了5个塑料大棚简易温室,共240多平方米,为加速培育良种苗大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准备再创办一茶厂,省里已投资15万元,地方自筹1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现已购回全套机械加工设备,正在安装,不久即可投产受益。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相当局级事业单位,定编91人。现有在岗人员53人,其中工人15人,技术干部38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2人,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23人。已获得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的22人,助理农艺师8人,技术员5人。领导班子由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等5人组成。下设植保、土肥、粮油、经作、示范场、培训部、科技情报室、办公室等机构。并成立了团支部、工会等群团组织。“中心”隶属农业局管理,其经费由农业局与“中心”按切块包干原则使用。为了加强领导,农业局确定一名副局长兼抓“中心”工作,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指导。


主要业绩

隆回辖10个区,1个区级镇,935个村,9374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03万,耕地77.6万亩,其中水田58.64万亩,早土18.96万亩,人平耕地0.75亩左右。现有经济园地10.18万亩,其中,果园近6万亩,茶园2.4万亩,蚕桑近万亩。根据全县光、温、水、土资源差异大,耕作制度复杂的特点,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方针,自八七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增产增收的农业新技术49项,累计面积830万亩,新增粮食16.645万吨。一九九一年,全年粮食总产量38.325万吨,达历史最高平水,人平粮食373.4公斤,超省定温饱线23.4公斤,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九二年略有减少,九三年全年粮食总产又上升到37万吨。


回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走过的战斗历程,主要是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积极引进、大胆试验、多点示范、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挖掘自然潜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我县的粮播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全县九三年实播粮食面积114.43万亩,比九零年减少了3.13万亩。根据我县生产水平偏低和人多地少的特点,要保证粮食有一个稳定的发展速度,首先必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单产,粮食增产才有可能。为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我们紧紧抓住两条: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时,始终遵循“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保证粮食能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调减粮播面积,发展其他非粮食作物。二是充分利用光温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海拔400米以下,水利条件较方便的地区扩种双季稻,在海拔400-600米的中稻区大力推广麦一稻,薯一稻两熟制,早土则搞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连作套种。这样使我县的粮播面积基本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二、大力开发冬季农业,狠抓春粮生产。


实践经验证明,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已成为促进我县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光温、土地、劳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县委、政府领导对抓好春粮生产重视,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抓的办法,抓出了显著成效。据罗子团乡典型调查:该乡自八六年开始推广稻-稻-麦三熟制以来,粮食年年增产增收。九零年该乡又推广了小麦密点播新技术,小麦亩产平均达280.5公斤,最高丘块亩产超311公斤。九三年全县春粮产量达27156.6吨左右,比九零年增产7822吨。


三、扩大杂交水稻面积,推广优良品种。


扩种杂交水稻,是实现粮食高产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中、晚稻生产中效果非常明显。我县种植晚稻有30多年的历史,在推广杂交稻前的20多年中,单产一直徘徊在150公斤以下。七七年由于推广了杂交水稻,单产上升到198.5公斤,以后由于面积的不断扩大,八三年单产上升到334公斤,八五年尽管遇到特大干旱,单产仍在300公斤以上,并涌现不少大面积亩500公斤,丘块600-650公斤的高产典型。中稻生产也是一样。十多年来,我县共推广杂交水稻300多万亩,以每亩比常规稻增产75公斤计算,共计增产粮食2.25亿公斤。在推广杂交水稻良种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引进、繁育、推广其他良种。据统计,全县每年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威优系统500万亩,汕优系统7500万亩,湘早秈一号7万亩,怀早五号6万亩,小麦良种绵阳21号6万亩,玉米良种0.6万亩。新组合和更新面积为40.39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36%。与此同时,全县还种植柑桔良种“隆园早”1.1万亩,“隆回特大梨”400多万株,杂交桑苗1200万株,新引进奈李、红富士葡萄、国光苹果、龙牙百合、尾参、草莓等良种。这些良种的引进和推广,为我县实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创造了条件。


四、推广农业综合措施,优化配套夺高产。


农业生产能不能上得去,特别粮食生产上不上得去,这不是容易的事,光靠口喊,或纸上谈兵,都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必须推广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以来,我们在陆续推广“双两大”栽培、起垅栽培、地膜履盖栽培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还努力推广“多效唑”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技术措施。从90年起,我们又在全县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生产技术,为我县粮食高产找到了一条新路子,重点摆在我县北面几个区镇,海拔400-700米的中、低山区以汕优63和威优63为主要品种,海拔700-900米的高寒山区以威优64当家。同前全县中稻再生稻面积基本稳定在12万亩左右。


五、积极开展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依靠科技进步,引进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是加速我县农业生产步伐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全县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积极引进科研项目359项,其中有国家科委下达的2项,省厅级的39项,市局的44项,自己确定的科研项目153项。这些项目中,试验项目206项,试验面积5600多亩,示范的153项,面积达41万亩。为了搞好试验示范,广大科技人员长年累月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如原县种子公司副经理、省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研究会理事、高级农艺师钱诗忠同志,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六·五”期间取得了不割叶不剥苞制种技术新突破,其论文《杂交水稻定向培育不割叶高产群体制种技术》被农业部转发到南方水稻区13省(市),该项成果获湖南省一九八六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一九八七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七·五”期间又完成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攻关课题。经专家鉴定,此项科研新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农业部将该项成果列为“八·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之一。荣获湖南省一九九二年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既为我县赢得了荣誉,又为我县的杂交水稻高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先通过小面积的试验,获得成功以后,才能逐步推广。如我县推广烤烟良种G8o,先后经过了三年的小面积试验。早在一九八二年,我县就从郴州地区烟科所引入良种,接着在塘市乡三角村进行品比试验,通过田间考察,该品种表现出了适应性广,抗性好,黄烟率高,又能高产稳产的优点。一九八五年才在全县正式推广种植,尔后一直成为我县烤烟中的主栽当家品种。


六、搞好综合防治,控制病虫危害,确保粮食生产全面增产增收。


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改变,施肥量不断增加,农作物不少品种的抗性下降,病虫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一道难关。因此,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重点放在培育和选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和科学的栽培方法上。为了推广综防技术,县植保站的技术人员以曾家坳乡云祥村为综防试点,通过蹲点,摸索经验,总结教训,每年采取召开现场会的形式把全县各区站植保干部请来现场观摩,把点上的经验推广到面上去。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他们在蹲点中重点抓了以下环节:一是彻底消灭越冬板田,结合搞好三光积肥,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减少病虫越冬基数;二是搞好作物合理布局,减少病虫传播的“桥梁田”,早稻、中稻、晚稻要求集中连片,尽量避免或减少“插花田”。三是选用和推广抗性强的高抗品种,减轻发病率。据当地群众反映:云祥村历年来稻瘟病暴发成灾,导致减产甚至完全失收。自从县植保站来到该村以后,加强了技术指导,帮助农户选用抗性强的杂交品种汕威6号当家,发病率显著下降。四是选用对口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尽量保护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据云祥村的调查资料证明:该村在没有开展综防以前,每年每亩稻田农药成本开支达28.5元,病虫损失率在15-30%左右;而推广综防技术以后,海亩农药成本费控制在10元左右,害虫损失也降低到1.5%的最低限度。


七、抓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多年来,我们经常举办各种专题技术培训班,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组织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据统计:近年来由推广中心或农业部门牵头,举办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492期,参加培训达10.1万人次,印发专业技术资料70多万份,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共30.65万人次。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利用黑板报、墙报、广告、广播电视、科普集市等多种渠道,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八、建立健全农科网络,加强目标管理。


全县10个区都建立了农业站,拥有科技干部89人;68个乡(镇)也都建立了农科站并配备了专职农科员,还有50%的村也确定了专人抓农业技术。全县还建立农科教中心10所,培养各类技术示范户5613户,初步形成了“四级一户”的农技推广网络。为了充分发挥农技队伍的作用,我们采取了目标管理,对县、区两级农业技术干部统一制订“四定一奖罚”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把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到人,并实行量化管理。乡(镇)级农科员行政上划归乡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县、区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

九、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强农技推广的经济力。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示范场和植保服务公司两个经济实体。示范场有水田25亩,旱地23亩,鱼塘水面1.8亩,八五年扩建柑桔良种母本园14.6亩,全部投产受益;同时新建标准良种茶园3亩。九三年春经省农业厅批准,确定在我县建造一处相桔无病毒二级苗圃基地,计划面积15亩,此项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全省提供大批的无病毒良种接穗。近几年来,示范场的干部和职工,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主动帮助农户及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产前服务:主要是提供种植信息,抓好化肥、种子种苗的供应。去年秋冬,示范场的技术人员从广西等地调运百合良种5万多斤,以保证优质种子供应百合种植专业户。产中服务:主要是抓好化肥、农药、农膜的供应和技术指导。我们采取送药、送肥上门,每年组织供应的农药农膜上百吨。每年都要出黑板报几十期,印发技术资料几千份。产后服务:主要是疏通产品销售渠道和提供市场信息,及时组织好产品的销售和储运。最近几年,县经作站与示范场多次组织力量,南下北上,为桔农推销产品250多吨,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另外示范场每年为兄弟省、市、县提供柑桔良种“隆园早”接穗500多公斤,良种葡萄扦插苗10多万株,其他水果苗上百万株。
植保服务公司属事业单位,采取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九八四年成立,现有固定资产12万多元,流动资金
6.5万元左右,职工13人,87-90年总营业额399.5万元,纯收入16.4万元,93年完成营业额162万元,纯收入仅有1.3万元左右。

植保服务公司主要是面向基层,开展两个服务:即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技术服务主要是采取以乡(镇)农科站为落脚点,增设服务网点,开展集团技术承包,负责供应种子、化肥、农药农械等农用物资,按时送货上门。据统计,该公司每年为全县各区、乡(镇)农科站提供的农药上百种,肥料上千吨。九二年该公司在组织推广“壮籽灵”高级叶面肥时,阻力较大,许多农户对使用效果有些疑虑。公司领导亲自带领职工前往石门乡搞试点,通过实践证明,“壮籽灵”这种肥料有三大优点:一是无毒,使用安全而且使用方法简单;二是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三是施用后对水稻生理上产生调控养分平衡,防止徒长或早衰现象。通过试点,教育并说服了广大农户,消除了阻力。此后,该公司每年向全县供应“壮籽灵”250多吨。 他们这样做,既支援了农业,也养活了自己。
总之,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八四年创建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全体同志的努力,为“科学兴农”干了很多实事,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农技中心荣获各种科技成果奖励77项(包括集体和个人),其中获国家级1项,部、省级18项,市级28项,县级30项。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作者系隆回县政协委员,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站副站长。

铁铸的宝庆
“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句话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晚清中后期才有的这一说法,因此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3107097888小陈尊听您来电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