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隆回资江大桥修建经过

文摘   2024-10-05 00:04   湖南  

记隆回资江大桥修建经过

·张鹤寿·

朋友,当你漫步隆回大桥,眺望县城高耸入云的烟窗与栉次鳞比的楼房,近看身旁川流不息的车辆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你是否还记得桥下游300米处那古朴的石阶码头?是否还记得隆回大桥修建前那段漫长的不堪回首的岁月?
那时候,过河全靠摆渡。虽有几条小渡船日夜穿梭,片刻不停,总供不应求。每当节假日或县城举办大型活动,两岸码头更是人如潮涌,拥挤不堪。既要等又要挤,等船的等得心烦肚躁·挤船的挤得汗爬水流。历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失足落水,亦不知有多少人河里丧生!碰上雨季,河水暴涨,渡船停开,过河更比登天还难,任你事情急如星火,也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梦寐以求修座桥梁,使南北变成通途。今天,我们终于使梦想变成了现实,作为隆回人民的一员,怎不为之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特别是作为当时隆回大桥工程的一名负责人,更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大桥巍峨的身姿,便不由自主的浮想起当时修建大桥的一幕幕情景。
大桥是争来的
1973年,我完成衡贵线(现320国道)县段所辖四十三公里沥青路面修建任务以后,出席了省革委交通局在岳阳召开的交通工作会议,每次晚饭之后,交通局胡局长便有意邀请省局田蕴玉副局长和我们一起下棋。我们一边下棋一边闲聊。一天晚上我们向田谈起了邵阳地区人民对交通建设的企望和劲头,提出公路建设“南油北沙”的设想,又提出隆回大桥的修建问题,按照1959年测算需要投资120多万,我们只要求补助80万。田对此亦没有拒绝,同意研究后再予答复,只是耽心地说:“你们又搞油路,又修桥,只怕不行?”我说,修桥以紫阳区为主,修路以荷香桥和六都寨两个区为主,完全可以承担。那次会议后我立即向县委有关领导汇报并争取到计委杨荣昌同志的支持,用计委的名义起草了书面报告,亲自到长沙当面递交给省计委交通处邱处长。邱是大观人,表示一定支持家乡建设。我同杨荣昌同志在省交通局呆了三天,找了所有的有关领导,造了舆论,转达了隆回人民的迫切要求。同时,详细地算了经济效益帐,提出由隆回架桥直达武冈比绕竹市要近8公里,以每昼夜500车次计算每天可节约4千公里,以每台解放牌车日运行200公里计算,相当于20台车的日运行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修建隆回大桥相当于建一座日产20台的汽车制造厂,而且是无成本运行。徐处长一边听一边拿出地图来查对,承认“效益是可观的”。为了促使省局下决心,我还鼓动如簧之舌,例举了白崇禧1949年外逃时就是走这条线到广西的历史事实,说明隆回大桥修建的“战略意义”。后来省局果然将隆武线改为1865省道,并将隆回原来的汽运码头列为战备码头,恐怕多少也有些因果关系,此乃后话,暂且放下不提。
为了节省旅差费开支,我们在县运输公司驻长沙办事处搭3个临时铺住宿。驻长沙办事处老李和会计唐葆成见我们被蚊子叮得浑身起疙瘩,特意给我们买了几盒蚊烟。当时全省有河相隔需建桥相连的县城共38个,仅邵阳地区就有新化、冷水江、新邵、隆回四个县,要想上项目很不容易,为此我先后往省里跑了三年。那时根本不兴送礼,我们也不知道送礼,全靠一张嘴巴,四处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7月16日,省局正式向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下达了设计任务书。8月,省交通勘察队三队陈副队长率领吕邦杰、张元星(女)、胡汉华、廖颜龙、廖颜友、陈代林等十余人赴隆回钻探设计,唐永兴队长也多次到工地指导工作。开始根据我县石料资料丰富的特点,按4孔40米石拱桥进行地质钻探,可是打了靠紫阳河岸40米处的一号墩基以后,发现南岸河床溶洞多,基础处理难度很大,后来不得不改为三孔56米双曲拱桥的设计方案。其理由一是减少一个基础,二是桥址的地质情况根据地钻资料推测是南差北好,用这一方案一号墩基可比石拱桥远离南岸16米,基岩可能会比较好点。这样一改,钻探工作量增加一倍,花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仅取样钻孔就有48个,最深的由239米(黄海高程)钻至224.1米,深达14.1米,光岩层钻深就有10.1米。省设计院对隆回资江大桥的修建十分热心,实地勘测回院不久就绘出了《隆回资江大桥桥位平面图》。一九七五年元月,《隆回资江大桥综合工程地质图》就赶印了出来,三月份,各项设计资料均印刷成册。但由于当时省恢复交通厅,将冷水江市马壮昆市长调省厅任厅长。结果冷水江大桥抢先而上,隆回大桥又推迟了一年。1976年夏,时任紫阳区委书记的王富启同志陪爱人去省城看病,我与他商量,乘这个机会一道再去省厅“争桥”。一进长沙,我就找到了副厅长田蕴玉同志,田答复已经安排,包干投资60万。我把这一消息告诉王富启同志,并与王一起找马厅长拍板定案,表示60万也行,我们可以多搞点民工建勤,马厅长亦为我们的决心所感动。1976年,省厅下达了隆回大桥经费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在全省三十八座县城桥中争到了第三位,当时的心情确实无法形容。1976年9月15日,县里成立了资江大桥工程指挥部,由县革委副主任马志贤同志任指挥长,紫阳区区委书记王富启同志和我任副指挥长。下分工程、宣传建勤、后勤三线,工程由我负责,宣传建勤由王负责,后勤由谢德宝同志负责。1976年10月1日在桥址南岸河滩上举行了开工典礼,隆回资江大桥正式破土动工。
大桥是用施工者们的心血凝成的
我修过几十座中、小型桥梁,对百米以上的大型桥的修建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理论知识。为此我几次向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请求技术援助,设计院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派李永绥、廖颜龙、陈代林三同志常驻工地。他们本来的职责是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施工技术则由地区总段负责。总段原打算派四名工程技术人员来施工,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各项工作尚未走上正轨,因此地区总段只留下刚从学校毕业的吕辛喜同志和木工周师傅,施工方的技术负责人就只好由我这个“土八路”来担任了。实际上,大桥施工技术全靠省设计院的三位同志起主导作用,我不过是个边干边学的学生。大桥施工测量及隐蔽工程记录由吕负责,周师傅是个木工,对拱盔支架制作安装经验相当丰富,一千多平方米的拱盔支架,在周的指导下,只下错四根料,支架拱盔安装后用经纬仪多点检测,完全符合设计高程。施工加压后,无不均匀下沉和超允许范围下沉现象发生。中孔拱盔有一次曾被洪水冲走到下游十多里的马家渡口,指挥部用两艘20马力的机船才拖拢岸,拱盔象座大圆顶漂浮在水面,任洪水冲撞,机船拉扯始终没有散架,木工技术之精湛由此可见一斑。
建桥的第一场硬仗是围水清基。最先开挖1号墩基(紫阳岸),这里水浅,北面最深处也只有2米,围水十分顺利。但基础挖开后,墩位下游出现一个大溶洞,洞内满满的泥浆,稠得象稀粥一样,用五根五米长的树连接起来插入泥浆还没到底,上面一用力树就往下沉,手一松又浮上来3一4公寸。因溶洞在下游的洞沿围堤外,搞不清楚究竟多宽,幸运的是没有与河床通水,否则大量涌水,根本无法施工。根据这一情况,我提出将桥墩由原设计17.16米减短两端分水四米,并改为托盘式,按13.16米来施工,这样不但减少了320多立方砌体,还有利于避开溶洞。尽管这样,紫阳岸墩基下游还是落在溶洞边沿,不符合安全要求,至少要离边沿两米以上才行。大家又坐下来翻阅资料,从地质钻探资料来看,2号墩(桃花坪岸)上游基岩情况良好,决定将桥位由原来设计桥址向上游移动五米。但紫阳墩的上游也有一小溶洞在墩基边沿,好在宽度不大,浇注了一块4x2的钢筋混泥土板,钢筋两端和板四周都落在基岩上,这实际上是一号墩下的一座“墩下桥”。由于桥位上移,北岸接线增加了一个转角,原设计北岸接线为直线,后变成了曲线。在一号墩挖基中挖出一串用棕绳子串起的铜钱,大约十余枚,从棕绳完好如新来看年代不会太久,所以没有收藏。一号墩基的基岩表面凹凸不平,除清理平整外,还将表层全部剥掉用钢刷清洗使桥墩和基岩结合得更好。云丰乡的石工担任这个墩的砌筑,他们不惜多花工力,把桥墩镶面石凿得十分平整美观,块石镶面变成了粗料石镶面,这是大桥的第一个砌体。由于他们带了个好头,很多设计中的块石镶面都变成了粗料石,为大桥美观大方的建筑风格,立下了头功。现在还可以看到一号桥墩横平直错的砌缝,砌筑的石料块块划线过尺,五面方正,比设计块石镶面的质量要高一个等级。
二号墩的围水堵漏,困难更大。施工时北岸围堤水深达6米多,按设计用5.5米高的双层竹篓筑堤,安装竹篓的一般办法是:竹篓定位后,灌满卵石再在河床覆盖层上打桩固定。可是这里水深且潜水流又急,河床底板上的覆盖层厚度不到五公寸,竹篓定了位又浮了起来,后来我们采用先灌满卵石定位,顺水倒置水下做人工覆盖层金再用铁尖木桩打在竹篓中才勉强安装成功。光这个墩围水堤灌竹篓的卵石就用了1752立方、楠竹3509根、木材32.5立方米。竹篓的夹板木还是从城步运来的大径杉料,捆扎是用四股八号铁丝绞成的铁丝绳,墙顶还用三股钢丝绳固定在岸边“帽子石”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竹篓墙终于竖起,我非常高兴的赶忙组织民工填土,土块很快现出了水面。为了防止填土高度不一造成围堤倒塌,我在堤上来回巡查指挥,当我沿堤从上游走到下游再从下游返回时,一脚踩在捆紧的铁丝上,只听见“啪”的一声,低头一看,好家伙,八股铁丝象刀切一样,崭齐断裂。我知道这绝不是我的神力所致,而是铁丝负担已达到极限,便赶忙加快步伐向上游奔去,随着我的脚步声,身后一阵“啪啪”响,我一边跑一边大声喊:“赶快上岸”堤上民工见我紧急呼叫,迅速离开围堤,我见堤上无人了,才最后一个跑到岸上。刚上岸,只听得身后“轰”的一声巨响,水花溅起几丈高,帽子石几十吨的“帽子”不见了围堤倒塌的拉力硬把帽子石拦腰斩断,在场的民工无不吓出一身冷汗。
竹篓墙倒了,怎么办?开始想把倒坍的竹篓清理一下,再另想办法,但用两只20吨的机船挂住竹篓往下游拖,竟丝毫未动。清理无法进行,指挥部只好横下一条心用草袋装土拦水,共用了25100多个草袋,堆起一条围堤。这些草袋都是紫阳区群众动手编织的,有用棕索编的,有用棕叶编的,有用草绳编的,一个草袋可以放五担土。草袋并不贵重,可贵的是广大群众齐心合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那股热情。六米多高、六米宽、六十多米长的草袋如果堆放在平地上,那会堆起一座好大的山啊!真可谓:人心齐,泰山移。众志能成城。
在大桥修建过程中有些是要有拼命的劲头才能办好的。比如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气温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下水堵漏,弄不好连命都要搭上。由于竹篓中装的是卵石,漏水漏得厉害加上竹篓之间的缝隙,因此水流如注,百多马力的抽水机械都压不下。由于漏水堤外形成了一个个旋涡,一不小心就把人都吸进去塞了缝。省设计院廖颜龙与紫阳供销社调来的罗金楚自告奋勇一起下水,冒着生命危险用了几十床棉絮才把漏眼堵住。围堤内的水抽下去了,小罗也昏倒在船头上,紫色的嘴唇已被牙齿咬破,廖颜龙同志也浑身多索,走路不稳,在众人的掺扶下撤下阵来。竹篓内的卵石由于流水带来的泥浆堵塞,漏水变小了,水终于被抽干,并且看到了整块的大板岩。但由于北岸堤外水深六米多,水压很大,水又从堤底下的隙缝中压进来,同时带进粗颗粒流砂,堤脚开始向内移动,再不下基就会“包饺子”,可是基岩上硬是有五寸来深的水抽不干,怎么办?谢德宝同志和我在水中边摸石板边商量,决定采取“扒砂放石”的办法,否则前功尽弃,于是一声号令,民工马上抢放基石,迅速摆平了第一层,同时用快干的水泥沙浆灌注满,流砂随着水流塞满了石缝,与水泥浆混成一体,结成了一层保护基石的外壳。大家见几经波折的墩石终于建成,情绪高涨,更是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即使在人静夜深的时候,隔老远就能听见民工们那高昂、响亮的劳动号子和欢声笑语。在2号墩奠基的过程中,我和老谢的手也磨破了皮,虽然火辣辣的疼痛,但是我们的心里却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更值得庆幸的是,在2号桥墩砌出水面四个小时后,涨了一场漫坝的洪水,先天晚上12点钟才砌完,第二天早6点起来一看,围堤浸在一片汪洋之中。只要工程稍有延误,那么再想在原址清基砌墩,简直是白日作梦,水下那么多草袋竹篓,怎么搬得动呢?现在想起来都令人感到后怕。
桥墩修好以后,如何保证全桥220方拱筋混凝土和1974立方块、料石砌体的质量,这又是大桥修建的重要关健。1974立方石块,以每它百斤计算,一立方最少在50它以上,一万多它石料,块块要用竹刷刷洗干净,碎石、河沙更要冲洗得用白手套搓不见黄泥水渍印。当时没有拌和机械,全部要用人手拌和,每次拌和的碎石、河沙、水都要过秤计量,拌和必须干二湿三,再用畚箕一担担地担上桥。除了悬链缝以外,一节拱肋必须连续作业一次完成,配料必须全桥一致,否则强度不一,导致沉陷收缩不均匀而带来负荷畸轻畸重,影响桥梁使用寿命和减低负荷。而承担这一任务的却是一群只会握锄头把赶牛屁股的“桥梁建筑盲”,怎么办?只有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开始我与王、谢三人轮流值班,省设计院三名同志亦分工配合,保证施工现场不离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后来王富启同志因为区里事务多,就由我和谢两人顶了下来。整个大桥的拱肋和石砌工程经检验鉴定,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卸架后拱顶下沉仅三厘米,只是允许范围的60%。全桥18肋无麻窝麻面,四面光滑平整,色泽一片玉青,无任何变色段和变色斑纹。能够做到这一点,付出了管理人员和全体施工者们多少心血啊!当时在长铺乡任党委书记的陈望生同志,就是带民工打拱肋的“工头”。他亲自当班操作,既能吃苦耐劳又认真负责,我至今还有深刻的印象。由于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科学指导,整个大桥15010平方米拱肋模板硬是只湿不漏,脱模后每道肋边,全体通视检查,无毫米差误。上部构造1974立方块、料石砌体,没有一它违反技术规则的石头。拱上中心小拱横墙,宽2米,高14米,无坡斜,砌好后,用经纬仪测中心线,硬是分毫不差。这样的砌筑质量与专业施工队比较毫不逊色。在修建大桥那段日子里,我很少在夜晚12点以前上过床,水下作业时更是三班不离工地,实在困了,在工棚里眯一眯眼,由于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在水中浸泡,腹泻病发作了,不得不到紫阳区医院输液,有时碰上紧急情况,只好拔掉针管又往工地跑,为此我的体重足足减少了20斤。特别是1977年适逢我两个小孩考大学,我连女儿报考文科还是报考理科都搞不清楚,至今在家里还传为笑柄。
大桥的后勤管理和财务管理也是相当出色的。全桥共用工402397个,水泥1987吨,钢材54.819吨,原木932立方米,开采片石188843立方米,块、料石2186立方米,笔笔帐清清楚楚。抓后勤的谢德宝同志不愧为大家称赞的“大桥工程的好内当家。"那么多物资、材料,进进出出,全无半点差错,连拱盔支架加工时锯下的树蔸,他都一个个收藏起来,劈下来的木屑也用麻袋装好供值夜班的烤火取暖。每天,大家收工了,他还要四处巡查,清理材料、工具。由于条件的限制,工地露天堆放的原材料很多,但都是堆码整齐,领用有数的。有一次,中孔拱盔被洪水冲走,我们连夜沿河追寻,终于在邵阳县武邵村子里找到了一大批。有个农民看见上好的木材,想给他年迈的母亲做副棺材,冒着生命危险从洪水中抢走了十多根树,并且连夜把树埋在屋门前的水田里,还有一个农民把一棵树裁断装在大瓮里。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这些村民顾全了大局,把藏匿的木料都交了出来,他们说:“隆回大桥既是为隆回人修也是为我们修,这样的大好事,我们应该支持!”可见沿河两岸人们多么企盼早日把大桥修好啊。曾记否,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师长丁文斌,也曾雄心勃勃,亲自筹备修建资江大桥,以图日后名标史册,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局限,政府不出面,老百姓不齐心,事情又何办得成?因此捐了一阵子款以后,草草修了紫阳岸的码头就不了了之。在紫阳区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这座桥是上天封了的,要修好这座桥除飞神仙下凡。今天,人们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企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原来信“神仙”一说的老人也都绽开了笑容点头称赞:“从古至今,还是共产党伟大,还是人民政府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
1978年十月一日,隆回大桥正式竣工通车,从而结束了隆回县城有河无桥、交通不便的历史。隆回大桥犹如一座丰碑,真实地记录了修桥英雄的不朽功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更证实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此,向参加修建隆回大桥的创业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向因修桥而光荣捐躯的三位民工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我谨向社会发出呼吁:请大家珍惜、爱护我们用鲜血、汗水和智慧浇铸而成的隆回大桥,让它永远造福子孙、泽被后世!

铁铸的宝庆
“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句话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晚清中后期才有的这一说法,因此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3107097888小陈尊听您来电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