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之乡一桃花坪

文摘   2024-10-08 00:02   湖南  

斗笠之乡一桃花坪

·罗显宗·


在资江上游的赧水河畔,座落着一个蓬勃发展的小城镇一一隆回县城桃洪镇。桃洪镇又名桃花坪,据传这里很久以前,漫山遍野都长满了桃树,每到春天来临,赧水两岸桃花盛开,一片片,一簇簇,红似火焰,艳若朝霞,把小镇装扮得如同豆蔻年华的少女,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桃花坪因此得名。


桃花坪历来盛产三辣:大蒜、生姜、辣椒。每到出产季节,外地人常蜂拥而至,争相购买。除了闻名遐迩的“三辣”之外,这里还生产一种上尖下圆,晴雨两便的竹斗笠,既美观,又透气,轻巧玲珑,深受中南各省农家所喜爱,并且远销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早将竹斗笠编织技术带回隆回的老师傅叫莫时钢,今年已有65岁,但身子骨仍很硬朗。莫老10岁出外学徒,1950年从洪江市学成回家,虽仅20出头,已是一把编织好手。他凭这手好技术,在紫阳区合作社创办了隆回县第一个斗笠厂。1958年,该厂被新成立的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接管,最高年产量达10万多个。六十年代,莫师傅又协助高坪区办起了隆回县第二家斗笠厂,并负责技术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开始,竹斗笠逐步被草帽,折叠伞等遮阳蔽雨工具所替代,城镇斗笠生产日渐萎缩。莫时钢老人瞄准农村市场,在离桃花坪不远的北山莫家村收徒授艺,干起了个体加工,年产又恢复到8万多个,由于质量上乘,仍为农民群众所喜爱。


据莫老介绍,编织斗笠工艺还蛮复杂。原料主要是野生水竹,其他还有楠竹、棕丝、粉白纸、花纸(或花布)、鹅翅毛筒、桐油、墨汁等。编织过程首先是将竹子破成篾条,篾条分粗细两种,粗篾织内撑架,细篾织外盖架,都织成圆锥形。内撑架上先铺一层花纸(或花布),再均匀铺一层棕丝,合上盖架。盖架上糊上两层粉白纸(与里面的花纸相重叠),由顶端向下插五根鹅翅毛筒加固,再在粉白纸上画五个黑色扇形图案。最后是锁边。这样,斗笠的初胚就算完成。


粉白纸经不起日晒雨淋,外面必须涂一层光油。光油由桐油加砣生(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和土子(一种产于黄土坎内的褐色团粒)煎熬而成。这是一道技术性相当强的工序,煎光油最难的是掌握火候,火功不到变不成光油,火功老了成冻状,故煎光油技术一般不轻易外传。光油煎好后,用瓶子密封储存备用,初胚面上一般要涂几层光油,然后放阴凉处晾干,最后加上戴圈就行了。


桃花坪及隆回各厂生产的斗笠光洁透亮,鲜艳夺目,且经久耐用,如再在上面加上几笔书画,更平添几分风采。 外地人到桃花坪来,总要买一两个作为留念,即使是客居海外多年的游子,回乡探亲时别的什么都不感兴趣,唯独忘不了带几个竹斗笠回去。

铁铸的宝庆
“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句话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晚清中后期才有的这一说法,因此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3107097888小陈尊听您来电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