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在今天早晨,披露了我国最新的人口数据。
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同比2023年增长52万人,全年死亡人口1093万人,截止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2023年年末减少139万人。
数据公布后,一些民间zhuan家,就在第一时间发文建言,要事实更加积极有为的生育补贴政策,比如携程的老板梁建章,给出的建议就是“发钱”,且以湖北省天门市生育补贴政策取得的阶段性效果,来论证自己建议的有效性。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另外一位长期关注中国人口数据的zhuan家,任泽平,竟然在今天没有发文蹭热度,难道又被...?人家在2022年,发万字长文,建议央妈多印2万亿支持生育,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
剁手虽不是啥宏观首席,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梁和任,在人口问题上,至少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教条主义。
认为用钱可以解决一切增长问题,这太特么幼稚了,如果发钱能解决增长困境,那所有的互联网企业,也就没有增长焦虑了,还更何况是生育呢。
在2023年,剁手就「人口」问题,写过一篇文章,但囿于当时的文字功底太差,未能清晰的表达出我的研究观点,今天,我想跟大家重新来聊下这个话题。
关于人口数据,当前,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下表中的这两组数据,逐年下滑,尤其是在2015年,出现了明显的一个拐点。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二胎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在短暂的反弹后,再次掉头向下。
而就在2016年,中国启动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自此之后,中国房价飙涨,直至2021年夏。
因此,有很多zhuan家就给出结论:婚育人口和出生人口逐年走低,是因为婚育成本太高,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育。所以,要提高生育补贴力度。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NO!
其实,这里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两个,婚育年龄推迟和人口周期,且出现了共振,其它的,都只是次因,或是表象。
1、先说婚育年龄推迟
1950年《婚姻法》规定,法定婚龄,男不早于20周岁,女不早于18周岁。
1980年《婚姻法》规定,法定婚龄,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
提高法定婚龄,这也是当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对当下的婚育影响,微乎其微。
因为,现在咱大学本科、专科毕业,就已年满21、22周岁了,所以,《婚姻法》,绝对不是制约婚育的绊脚石,而真正的绊脚石,
是大学扩招,也称为高校扩招。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
1999年,当年高校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再之后的三年,增速分别为38.16%、21.61%、19.46%。
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人,而1983年前后,年出生人口在2100万左右。
到202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毕业人数超过1158万人。而2003年前后,年出生人口在1600万左右。
这就是高扩招的结果,在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大学普及率高达近70%。
进一步分析数据,从2000年至今,中国高中普及率提升4倍、大学普及率提升5.9倍,
大学本科、专科阶段,我们总不至于抱着孩子学习吧,因此,在实行高校扩招后,中国的平均婚育年龄,逐步向后推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披露的数据,200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24.88,女23.12,而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知,平均初婚年龄,男29.38,女27.95,黑龙江省的平均初婚年龄已推迟至31.48岁。
这是啥概念,如果婚育年龄在20岁左右,100年可以有4代人,而如果婚育年龄推迟至30岁,100年差不多只有3代人,整整少了一代人。
试问,有谁不希望孩子读大学、读研究生呢?但是,只要读大学、读研究生,正常的结婚年龄就在28岁左右,毕竟不可能毕业就结婚。
因此,我们只要想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努力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就必定会影响到婚育数据,这是其一。
其二,婚姻观念的变化。
大家可以看下图,在2000年之后,登记离婚人数(万对)和再婚登记人数(万人),斜率发生了陡峭的变化。
更有意思的是,再婚登记人数仅有登记离婚人数的一半,那是不是可以说,有一半的人在离婚就没再婚?
2023年,中国初婚登记人数1193万人,而登记离婚就有360万对,就这么高的离婚率,怎么可能多生?
2、再说人口周期
建国以来,我们根据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政策,做过多次调整,大家看下图。
在建国后至1970年,剔除1960前后的那三四年,中国年出生人口数是在持续增长的,而到了60年代末期,中央开始高度重视人口高增长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发展问题。
所以,从1970年后,生育政策,就做出过多次调整,紧-松-紧-更紧,尤其是在1986年和1992年之后,出生人口斜率都有发生过变化显著变化。
1986年出生的人,按照平均初婚年龄算,初婚年份差不多是2011年,生育年份差不多是2013年;1992年出生的人,按照平均初婚年龄算,初婚年份差不多是2019年,生育年份2021年。
所以说,按照人口周期,中国出生人口,在2013年后,就会逐年下滑,而事实上,中国在2015年才见了拐点。
因为,在2011年,中国试点放开二胎政策,也即双独政策,即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或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出生人口拐点,迟来了五年。
2016年,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想生二胎的夫妇,在放开后的两年,抓紧生育,中国出生人口迎来短暂的反弹。
反弹之后,就是暴跌。
原因就是,人口周期开始发力了,又加之这几年经济压力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放缓,加速了婚育年龄后移。
这就是我说的,婚育数据断崖式下滑,是因为人口周期和婚育年龄后移出现了共振,以至于当前的出生人口斜率比当年的出生斜率更陡峭。
按理说,当前的生育政策比当年的更友好,现在的出生人口斜率比当年的斜率更缓才对。
3、婚育观念变化
这就是次因。
因为,当代年轻人只是晚婚、晚育,选择不婚和做丁克的家庭占比,还是很低的,对大的基数并不构成影响。
据同花顺iFinD数据,1987年-2000年,中国出生人口总计为31828万人,这些人,初婚年份周期,是2008年-2022年,这期间初婚登记结婚人数为27888万人,也就是说,有3950万人未婚,但这也合理,因为有两三千万人岗毕业嘛。
再看生育率,我们粗糙的看下,由下表数据可知,2017-2021的生育率,比之前的两个五年还要高10个百分点呢。生育率=统计区间内全年出生人口/全国初婚登记人口/2*100%。
......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当下的婚育数据,是由历史政策及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与婚育成本没太大关系,尤其是家庭收支这种显性成本。
最简单的,梁和任,应该不为家庭收入发愁吧,但他们不过也才生了两个孩子而已,张雪峰,只生了一个孩子,等等。
所以,这些zhuan家的建议,大家听听就完事了,别当真,因为他连病因都没找到,怎么能开出一张好方呢。
再者,通过对人口问题的拆解分析,我也想告诉大家的一点就是,“做投资,数据很重要,背后的逻辑更重要,否则数据也会骗人”。比如,拿当前的婚育数据,做线性外推,然后下一堆投资结论,这就非常的扯淡。
全文完,求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