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谈|2022年高考作文四人谈

2022-09-06 11:21  

2022年高考作文四人谈

本文首发于研修网《视点》期刊2022年第6-7期


编者按:

高考关系到千家万户,关注的人很多,作文在每年更是公众谈论的焦点。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什么特点?透露了哪些新变化?对中小学的写作教学有什么启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次圆桌对话。


参与对话的嘉宾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滕威;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连中国;正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钟斌;活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汪锋主持。


一、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汪锋滕威老师这些年一直关心教育,关心青少年阅读。也曾经参与过高考阅卷,也多年点评高考试题,很有经验,我们先请滕威老师讲一下她对今年高考作文的看法,特别是广东参加的全国新高考I卷。


滕威:今年广东所考的新高考Ⅰ卷以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入题,对像我这种完全不懂围棋的人来讲,刚看到题可能会有点懵。但仔细读一下题目就会发现,不懂围棋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题干中已经将三个术语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完全可以寻找到切入写作的点。妙手是在本手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而没有基础、处于功利的、胡乱的创新反而会成为影响全局的俗手、臭棋,这种辩证式的考题在广东省的近几年高考中是有一定的延续性,比如2020年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用人、选人、荐人等关系的论述,2021年对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弱之辩”的理解,都体现了一定的辩证观,这是我认为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一个共同点。第二,还有一个延续性,就是近几年的作文题基本上都脱胎于中国自己的文化——人才观、强国观、创新观等等,并不是从西方的现代化的逻辑出发的,更多的是基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以哪怕这次的“围棋三手”看起来比较陌生,但考生无论是从自身的学习规律出发,还是从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着手,都不至于没有话说。


我通览了一下今年其他几套高考作文题,发现“创新”似乎成为了一个关键词。比如全国甲卷以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为材料。贾宝玉为亭取名“沁芳”,这种独创的方式不同于前两种而赢得喝彩,点出了创新的重要;全国乙卷的“双奥之城”,也有科技创新追求卓越的切入点;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的主题还是有创新;浙江卷开篇干脆就是“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所以我们从数据对比的情况来看,“创新”算是今年的核心命题,这是我对今年高考作文的初步印象。


汪锋:感谢滕威老师。滕老师提到“创新”成为了今年作文命题的主旋律。下面请连中国老师从北京卷和天津卷出发,谈谈对高考作文的观感。


连中国:拿到北京卷的作文,个人还是感到了惊喜。第一个题目是“学习今说”,引申自“学不可以已”,当然,“学习”在现代社会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包括评价的标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荀子在《劝学》中赋予学习的意义、力量在今天一点都不过时。“学不可以已”是荀子《劝学》开篇明义的一句话,在我的教学中,一个很重的环节就是这句话应该怎么念,该怎么表达。从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认为学习有着强大的改造人的功能,有一种“再生”的力量,那么再读这句话的时候就不宜太过平淡,应该是“学!不可以已!”为什么要给学习这么高的定位?为什么有种“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感觉?何以言之呢?——请往下读。


我们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应对高考,对此我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要下去,要深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我们想要的是“妙手”,但常常出现的是“俗手”,非常应该做的其实是“本手”,如果我们真的在《劝学》这一课就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塑形、改变的价值的话,我想孩子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内心充沛,会有一种冲决而起的表达欲,有了这样的冲动感,了解了学习的价值与功能,自然可以写好这篇文章。我最怕的是学生心中认为“学可以已”,却要在考场上去表达“学不可以已”,去扭转内心,迎合考题,这又怎么能写好呢?


第二个题目是“在线”,对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都转到了“线上”,这种现象是所有考生都经历过的,但经历不等于体验,体验是一种内省,一种认识,一种再理解、再思考,写作的灵魂就是你的思考,没有思考力的写作只是一个过程。这道题与天津卷的“烟火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天津卷更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回顾与期盼,居家之后“烟火气”变成了奢望,这其实是看你对这种回不去的生活情境的反思与品味,是一个表达民生的好题目。

 

汪锋:谢谢连老师,我们现在也是在线上探讨北京卷“在线”这个题目。相比于其他考卷的宏大叙事,天津卷和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更是要考验考生怎么把平凡生活中的感受表达出来。我们先把所有卷子都过一遍,下面请钟斌老师点评。


钟斌:我结合最受关注的新高考Ⅰ卷,以及全国甲卷和浙江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今年新高考Ⅰ卷考的是国粹围棋,去年新高考II卷考的是描红书法,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浙江卷与上海卷有个共同点,都较为注重对辩证思维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的考察,今年的这些作文命题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新高考Ⅰ卷的材料中说,本手“合乎棋理”,“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能提高”,“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这意在启示着我们一线的师生,我们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要目标远大、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要打通这些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我们的考生更好地去追寻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创新。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俗手”不等于恶手、臭棋,它不是因为计算失误而产生的明显的错招,不会导致全局的崩溃,但是业余选手如果不克服,就会走子无序、先后不分,“妙手”虽然是较高的境界,但它仍然是动态的,无限向上的过程,故而还是要从“本手”做起,不断磨砺,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有机的关联。我借这个围棋之道,浅谈一下对今年高考题目中体现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思维。


另外,材料是围棋,但内涵不仅是围棋,我们要警惕两类写作,一类是抛开围棋之道,直奔处世之道,一类是把自己固定在狭窄的围棋之中,只谈下棋,越写越小。总体来说,题虽小,道很深,小中寓大,其中包含了学习之道、处世之道、成功之道,可谓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同理,新高考II卷也建立了这个逻辑关联,“选择·创造·未来”,打通这三者之间的关联,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区分佳作与平庸之作的关键。浙江卷的话题是“创新”的话题,里面也讲到了开拓创新与刻苦训练之间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对思辨能力的考察,应该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关注。


汪锋:谢谢钟老师。下面我接着几位老师的发言,也来谈谈这8道作文题。从总的趋势上来看,主要是论说文;从类型上看,全国人民都在说理,叙述这方面相对较弱,“只写议论文”的趋向在今年达到了一个顶峰。我个人认为,论理思辨是很重要的,但首先要将事实、理据讲清楚,这个就要看叙述能力。另外一方面,刚才滕威老师提到,在立意的选择上一个突出点是“创新”,钟斌老师也讲到了“创新”在与传统的基础结合起来考虑时,有个重要的选择在里面,到底是坚持原来的选择,还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用不同的创新方式,考生能不能将“创新”与“基础”的关系说好,这是一个难点。相比前两年,今年的作文考题主题性很强,但规定性变弱了,更多的是回到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像红楼梦这道试题,选取了“大观园试才”这段材料,但这道题跟“整本书阅读”一点关系也没有,不了解《红楼梦》也没关系,甚至可以不用读前面《红楼梦》这段话。今年这几道作文题各有其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几位老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滕威:这里有一个问题,命题者对《红楼梦》、对“围棋三手”的理解,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但当这个一家之言成为了高考的题目时就不容商榷了,考生只能以题干为出发点,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来完成写作,哪怕是一个真正的红学家、一个围棋高手,按照本身的理解去写,可能也会与命题者的立意有所差别。这就带出来一个问题,学生写作文,到底是按照个人的理解、经验,还是去揣摩题干反映出来的命题者的立意预设,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困惑。


汪锋:好问题。接下来,我们可以重点谈一下,对考生来说,今年的作文题目哪些更容易上手?而作为考生,又该如何去审题、去立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请老师们谈一谈。


钟斌:实际上,不会下围棋的考生照样答题,因为这考的是“围棋之道”,不是“围棋之技”,没看过《红楼梦》也不影响拿高分,因为这不是考对文本的欣赏与解读,而是考你对这件事反映出来了什么道理。当然,没读过《红楼梦》、不会下棋不会影响你答题,但读过的人、懂围棋的人遇到熟悉的领域至少在心理上是有优势的。就像汪锋老师刚刚说的,不看那段材料,只看任务去写作问题也不大,因为情境写作本身就不要求你对题干的每一处字斟句酌,了解所有的关联、启示。


连中国:作文好写不好写,不仅仅在于题目本身,更多的是看考生自身的储备,看深入思考的程度有没有达标。这几个题目一点问题也没有,任何写作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如果全国甲卷那道题考生认为是要深入地讲《红楼梦》,那我认为这位考生连最基础的阅读能力都没有,题目讲得很清楚,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材料归结出的三个级别非常清楚,这道题就是借《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发力,增加一个情境化的体验,读过《红楼梦》最好,不读也没关系,如此而已。围棋那道题也一样,“本手是……”“妙手是……”“俗手是……”,“是”是判断动词,全都有了很明确的界定,跟你会不会围棋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材料的核心概念都很明确,这就指向了考生自己,你拿什么来应对?学生们12年走过来,有的非常丰实,有的比较贫瘠,有的丢三落四,这才是见真章之处。


滕威: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我还有一个问题,平常我们强调阅读,强调积累,但这并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填满800字的格子,真正让学生“快”的,有的时候反而是考前老师让你背的素材与套路,这又违背了我们强调的语文素养,所以有时候我会教我的孩子两套叙事方式,将在家的随笔与考场上的文章区分开,不知道这算不算误人子弟,趁此机会也请教一下各位老师。


连中国:我的经验是这样,“快”的基础是“熟”,什么熟就什么快,你对《水浒传》熟你就《水浒传》快,我对《红楼梦》熟我就《红楼梦》快,对什么领域进入得比较深就在什么领域快。我们经常默认学生是比较糟的,可真实情况是学生数学差不一定语文差,我们的任务就是补足学生差的方面。


汪锋:怎么帮学生拿到好的分数,我们都提到了“要阅读”,但我觉得,这个“阅读”跟大家平常讲的还不太一样,不是指广泛的阅读,不是平常的基础积累,而是指在考场上,考生要对题目进行精准的“阅读”。现在的作文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给你个题目就直接写,而是给了你材料,给了你规定,所以一定要读题,阅读能力一定要上去。拿《红楼梦》和围棋这两道题来讲,《红楼梦》是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围棋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的表达也要不同,围棋这道题是要回扣材料的。不管是怎样的阅卷队伍,都是从题目给出的要求出发的,当考生完成了所有的要求,达到了标准,就必须要给他满分,不能说考生对《红楼梦》理解得不对、对围棋理解得不对等等,所以学生不必害怕考试碰到不了解的领域,从应考的角度上讲,阅读题目才是最重要的。


二、近年来印象深刻的题目


汪锋:在座各位老师对于高考题都比较熟悉,像钟斌老师、滕威老师还有连老师,都关注或评论过这几年的高考题。高考是指挥棒,它引导着我们的高中教学,引导我们学生往什么方向去写作,那么,就我们的期待而言,在这近三五年的题目当中,有哪些题目、哪些类型,老师们觉得它们是能够反映你心目当中的这种期待的?先请钟老师来谈谈。


钟斌:刚才讨论非常热烈,我能感受到滕威老师表达更多的是家长的焦虑。滕威老师刚才的很多看法、很多的想法,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碰到。实际上,我觉得这多多少少也有一点杞人忧天。无论是从阅卷还是评价标准上,好的学生跟差的学生都是有应对的策略的。


我想先谈一谈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如何从它的命题价值取向上来破解。像背诵几份人民日报或者人民时评就想拿到高分的想法,这可能吗?可能性不大。为什么?第一,我们的命题有强调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关注时代”;也强调文化传传承,注重对三种文化的考察。同时,它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对个性表达、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达的考察。情境命题分为三类情境,一个是社会生活的环境,二是这个时代下的核心素养的情境,三是个人体验的情境,它其实是个综合的因素,糅合在一起,所以,在我看来,刚才滕老师的讲话可能更多的是对某一个话题做的一些比较夸大的反应。例如,去年和今年的高考都有这么一句话,“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说明它不仅是一个价值取向,它还有对个体的个性的表达,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这些年来,高考命题有三重主题,首先就是就大家很熟悉的猜题的问题,这个东西不能说你没有完全猜到,但这个意义不大。第1重主题是突出家国情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等,这是主旋律;可是它还有第2重主题——围绕着我的学习和生活,彰显着我的感悟和思考;第3重主题,它是一个场景、一个情景,更多的是探讨语言思维、文化、文明、音乐、艺术这些话题,这些话题下的文章没有说真情、写真话的情况很常见,但这不可能进入我们业界老师的法眼。举个例子,这些年来让我印象比较深的的一个题目,就是2019年的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叫“民生在勤,勤而不贵,劳动光荣,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那一道题。这个题目一出,很多地方、很多杂志上都说猜到了题,学生也说是我写过的题,但是我觉得这道题没有家长和考生想的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觉得这道题他其实体现了一个很成熟的、很老练的、很全面的话题。首先,它设置的交际语境是写一篇演讲稿,这个主题的听者对象,他是谁?你是谁?它限制了你的选择内容,是在交际语境中的写作,是要引用的写作。其次,它还是一种分析性写作,它不是简单地写劳动赞美,而是要提出希望和建议,希望和建议哪里来呢?这不是凭空而来的,在这前面他又讲了三种问题:第1种叫做不理解劳动,第2种叫不愿意劳动,第3种是不尊重劳动,针对这三种现象,实际上就赋予了文章分析性写作的要求。既要有立论劳动光荣的立论,从我做起,也要有不论要针对的三种错误的看法,你要进行批驳,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所以这个高考作文题,刚出来的时候可能大家一看觉得俗气,觉得土的掉渣,觉得很朴实,但它是专业人士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可以体现出题目中很成熟的、很周密的考虑。比如我刚才说的分析性写作,它有具体的问题要具体的分析,这不是你背一篇时论就可以的,它要解决真实的问题,要继续回应这个时代那些不重视劳动的问题,要关切自我、聚焦问题、解决困惑,甚至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怎么对待劳动——回到家里怎么翘起二郎腿、“葛优躺”的这种现象来进行反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嘴上讲的“热爱劳动”,实际上回到家里“拒绝劳动”这个现象进行批判。在高考的作文的阅卷过程中,滕老师刚才讲的更多是针对普遍性的、大众化的,但实际上,大部分去参加高考的阅卷老师,虽然可能没有长期固定的队伍,但是也会经过专业的培训,各个地方都有统一的阅卷标准,所以并不是说只是简单地“看上去、打出来”,媒体上说的跟我们实际操作的还是不一样。


我个人对高考作文还有个期待,什么期待呢?就是我希望未来的作文命题更多的从哲思这个角度,也就是刚才我说的批判性思维,希望能在这个方面能有所突破。去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改革,它有这么一句话“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这是以前没有的,我觉得这个导向、这个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体现了高考命题者的价值追求,那我也希望我们的作文能够体现这个评价要求。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汪锋:谢谢钟老师对于高考前预测、还有自己认为好的作文题的点评。连老师,在这三五年里面的高考预测以及哪些高考题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你期望中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连中国:我其实特别感谢滕老师,我们没有什么争议,她更多的是从妈妈的角度。我在北京四中还真说过一句话,我当时跟学生说:“你来负责你的高贵,我来负责你的分数。你保持不住你的高贵,那是你的问题。你保持住高贵但没有分数,那是我的问题。你愿意跟我合作吗?你如果愿意,就跟我签字画押,举行仪式,我都可以‘如约而至’。”


高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但是人不能失了自己的气度,要让每个孩子把他的才华才智,把他应有的本事得以彰显。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本事有能力帮助一个优秀的孩子,获得与他的优秀相匹配的分数,这是一个老师的自豪,也是一个老师的骄傲,也是一个老师的本分。我们不是教孩子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做泛泛之论。刚才钟老师的很多观点,我也非常的同意。如果你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卓见,只能人云亦云,那你把人云亦云,从头至尾说好了,获得与你相配的分数也很好。但如果你不是呢?我们不能假定所有的孩子必须得平庸,不会是这样的。孩子是不断在变化的,我举个例子。2019年北京卷出了一题考的是天网,天网由56颗卫星组成,按理说这题目特别容易把大家导到宏大叙事上,但北京卷没有,北京卷在这材料后转了一笔,它说这56个卫星中,每个卫星有每个卫星的价值,它其实强调的是群体当中的个体价值,它不排斥群体,但它强调个体。很多老师、很多地方说押中题,所谓“押中题”的是押中了宏大叙事,你没有押中本脉,本脉是强调每个卫星有每个卫星的价值,大家在一起构成了天网,我们强调的是整体不能忽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肃然起敬。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平常怎么想,怎么引导学生?就是刚才滕老师说的,您那套话在这个题目当中还能用得上去吗?这是钟老师的根本意见。一个题目要为很多学生要负责,你可以写不好,但你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刚才钟老师说的2021年全国II卷的“描红”这道题,我也觉得很不错。它每句话都对学生的语言的敏感度考察的很仔细,它说“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这话里有话,而且当学生看完这个描红的过程之后,他马上要想到我用什么来谈?应对材料是什么?我有一流的材料应对这个题目吗?学生就算都看明白了,但也没有一流的材料,因为你所有的宏大叙事材料,在面对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没有用武之力,就算你全都背会了,全都知道了,全都记住了,题目就是让你施展不出来。让你施展不出来有两个策略,第一,你对语言有没有敏感度?你能读出这话里头的言外之意吗?“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里头都当然不是只说描红了。如果简单拿这个题目说,那我们从描红那开始练,但2022年就不聊描红了,突然就考《红楼梦》和围棋了!到了这里,又开始读《红楼梦》,到2023题目又变了。这样你永远应对不上。要按这个思路应对高考作文,累死也应对不上去。我觉得,一个好题目要让一般的考生有话说,要让卓异优秀的考生在与题目的碰撞当中见出锋芒,见出价值,见出奇思妙想,见出才华,写出苏海韩潮一般的文章,气势磅礴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的需要。


滕威:我完全站在学生应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表达的立场上。刚才两位老师批判的各种套路和市场上的网红教学的看法,我也完全同意。它们这些套路为什么有市场?我认为还是因为最近几年的模拟题也好、命题也好,它有让这样一些人伺机而动的趋势。我对这种情况比较担忧。2016年全国一卷的漫画,就是考100分、98分、55分、61分的那个漫画,这个题目让我印象深刻。这样的题目可能让一些学生和老师觉得比较显而易见,但我认为,它是四组漫画不同分数,你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也不容易,它背后面就有一个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评估、成长性的一些问题,而且是跟考生切身相关的,我觉得还蛮好的。这种题目就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展现一个思维的层次和语言的驾驭。2017年的题目我也挺喜欢,它是挑选一些关键词来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当你选择一个关键词,它就是一个组合,这一组合的可能性非常丰富。我们的答题标准也不可能穷尽这些组合。这些关键词里它有正向的,比如空气污染,那我们就可以在发展当中谈问题,这并不是说它给我一个答案,我就往那个答案上去说,并认为它说的对。结合刚才汪老师所说的规定性情境——给外国青年讲中国,这个题目对文体、叙事语境等方面的规定性比较强,所以它的命题考虑和水平就相对来说要严谨、更能显示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但最近两三年有一些命题就有点刻意,比如刚才说到的猜题,我想到之前看到的新闻,说的是一些计算机人才通过Python等软件爬取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参考消息、各种大会的重要讲话和文件等,以此提取了很多关键词,并将关键词分为几大类,将里面的考点与近十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匹配,最后总结出了命题规律和趋势,甚至还有写作高分规律。按照这样的趋势,我们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命题反命题、反套路的意识还要进一步加强。它很容易变成已知的东西,那这就很难显出来学生是在临场调动了自身的学养和积累,反倒一些投机取巧的成功几率大一些。我的焦虑其实是在这些方面。


汪锋:谢谢滕老师。为什么社会如此关注高考作文?据我个人理解,它现在其实是一个交汇点。高考作文题的出题者想考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它就是一个指挥棒。那阅卷的人呢?阅卷时采用什么标准?这些通过阅卷的老师就会把标准透露出去。所以,高考题是通过题目来展现它对于写作的期待,而阅卷者通过阅卷行为把它的这个思想体现出来。但各方的诉求又是共同的——要把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我们引导学生作文,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为了反映他真实的语文能力。真实的语文能力是什么?就是你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这样的一个写作任务,你得能写出来。当年的关键词写作,它给了12个关键词,要求学生从中挑选两到三个来给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让他从三个小的关键点来读懂中国,所以它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情景——你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你要想让他理解中国,这个事情好的、不好的方面都有,需要你去要组合其中的有机联系。今天,我们来谈高考作文,这其实也是一个命题作文,我们要把各方面的意见真实呈现出来,组织好我们的思想,不能前后矛盾。这是一个真实的表达,我们需要这样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近几年的关键词写作也好,刚才钟老师谈到的劳动的题目也好,它都是一个真实的语境,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具体的交际的场景,对象很明确,主题也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衡量你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它的规定性非常合适,没有太高太抽象的站位,也没有那么死板,也没有那么放松。再比如,围棋的那道作文题,就是在表达“你要在基本掌握基本套路的情况下再追求妙手”,它看起来好像是很辩证的,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写作方向。真实的哲学思想,应该说有很多可能性的,就如刚才钟斌老师所说,它要有哲理的伸展性,我只要论证在这种情景下,这种情况是合理的就可以。但是,现在的作文题把它定“死”就很不合适。我们需要真实的写作,平衡出题者、考生和阅卷老师之间的矛盾的冲突,协调各方面利益往真实的写作方向去走。


最后,我想简单总结一下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把高考的作文题目引向到真实的写作上去。我们在谈作文,套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谈论作文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实最根本的是谈论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就高考作文题而言,从作文延伸到写作,我想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从当前的作文来看,高中生存在哪些写作困境?接下来请连老师和钟老师从高中的教学出发,谈谈我们如何立足在作文破题的基础上,指向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然后我们再请滕威老师从大学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三、高考作文与写作教学


钟斌:高考作文怎么教,一直是我们一线中学老师研究的热点。目前市面上的作文指导的参考书,甚至有的是高分秘籍、资料汇编,还有网上也流传一些早年公布的高考优秀作文,引起了大家对高考命题的反思和批评。例如前些年大家一直批评的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小清新、掉书袋等等,温儒敏老师也批评过,汪锋老师刚才也讲过。一些比较先进的、学术性比较强的专家也在研讨高考的命题。高考的命题是高校老师在主导的,不是中学老师在主导的因为这些年来,命题专家的构成是高校老师。但是,在一线的学习中,可能一些学术性的专家著作会缺乏比较好的操作性,一线的老师有自己的做法,学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那如何扩充议论文的概念?比如,刚才滕老师讲到心中的优秀作文,还是跟一线老师所认为的不一样。这涉及到什么才是优秀的考场作文?如何让学生讲逻辑、会思辨?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包括刚才大家都批评过的主题先行、立意限定、思辨性空间受到限制等,这也是问题。高考作文中等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套话空话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要如何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值得所有的老师、语文研究工作者一起来面对,一起来解决。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确实更偏向宏大叙事,思想性、时代性加强,但是同时一些小社论题,或者比较空洞作文题也纷纷出现了,一些套作、照抄时论的同质化现象也跟着出现了。这也导致了考试拉不开分差,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对我们的人才选拔来讲,没有好处。大量的同质化作文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的考场中作文的可读性较差,毫无理性、毫无情趣,甚至影响了评价的区分度。这个现象影响了作文科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且这些年来也比较严重。在我们一线的老师心中也有存在着这种困惑——如何应对新形势下高考作文教学的新挑战,如何解决高考作文同质化的问题呢?如何在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如何能够直接更巧妙的传递价值观念,反映时代主题呢?我想,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这些年来,我提出了一个教学主张,就是基于经世致用的公正写作的议论文教学。我倡导有用之文的写作,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倡导文从字顺、朴实自然、真挚的文风,反对以点缀为华丽,以晦涩混乱为深奥。我认为,首先是作文考察的重点要转移,要从关注学生的作文语言是否华丽、词句是否精彩,转变为学生的作文能不能有效的表达学生的思想感情,能不能对生活、对现象进行比较深刻的、恰当的具体分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逻辑严密的论证,我们的教学应该去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写作去表达交流和在交流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要好好说、要有境界,尽可能把议论说的更有力气、更有情趣,即使是高考的宏大的主题也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高考这些年来,经历了很多重大政治纪念,比如今年的建团百周年、申奥、科技创新等,这些国家大事等命题很多人能猜到,但是我觉得可以用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说一句话“我的如意郎君是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开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很多人猜到了这个话题,猜到了这个大概率,但实际上他没有猜到情境任务,这种情景论文的写作并不是能够简单猜到的。比如,2021年八省联合举办的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要学生写一篇征文。它的背景是抗美援朝的纪念日,但很多人都写过类似的话题,可是这个时代有哪些挑战呢?怎样迎接这个挑战呢?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征文呢?在众多的征文中如何脱颖而出呢?这里都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当然,滕老师的担忧也确实存在。所以我还想分享一个观点:写作的素养跟应试不应该对立。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和我们的高考命题,这三者应尽可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写作的素养最好是、应该是能够成为应试的分数,这是比较理想的做法。谈高考命题,怎么谈?首先,我前面讲的今年高考的三种方法之间的关联,它里面都需要有思辨的表达,有话题的逻辑联系;其次是分析性写作,通过写文章让人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开展读写结合的主题阅读项目学习,也是为高考做一些知识和素材的储备,为高考写作有方向、有目的的储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这也是我们老师能做的、也应该做的事情。


汪锋:谈得很系统,谢谢钟老师。接下来请连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观点。


连中国:前面钟老师分享了很多观点,那我就简单地说一些。写作呼唤思考,同时视野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视野和背景下来认识问题?视野太小,学生一定会受到挫伤甚至是挫败。孩子学了这么多年,他真实内在的储备力怎么样?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达自己内在的状态,他的表达力到底在哪里?简单来说,我认为真思考、真情感、真文字很重要,文字的内部应该是一个真人。教育最高的一个境界可能就是教人不好意思,命题者要能有自己不好的意思,写作者也要能够觉出自己不好意思,社会上最怕的就是都很好意思,没有了不好意思了,我就说到这里。


汪锋:好,连老师说的很有“意思”。下面请滕老师也讲讲她的“意思”。


滕威:我现在任教的是一所211大学,在教学当中我也接触其他高校大学生,他们都经历了高考作文。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考验,还有十几年的作文训练,但是一进入大学,我感觉他们好像从来没学过写作。我在修改学生的本科论文、硕士论文的过程中,花费最长时间的不是在文学专业的学术性、思想性、理论性或感悟力,而是在怎么把拧巴的句子捋顺。有些文章的句子要么没头没尾,要么整个的结构语法都非常拧巴,更让人失望的是遣词造句非常差劲,还有段落的组合莫名其妙,例如,第1段提出接下来要讲三个问题ABC,结果接下来先讲C,后讲B,最后讲了A,段落之间完全没有呼应,甚至段落内部的 5句话,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有的是一个意思重复5遍,有的是两个意思相互矛盾,甚至还没有任何过渡句。我们从小就讲承上启下,等他们到大学写作的时候,就全忘了,完全不给你任何的语言、心理和语法上的过渡。好多论文都是破碎的表达,这时候我就会想——他们都是经历高考并且考得很好的学生,但为什么一到写论文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水平?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上,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好几年。


当然,今天的孩子们语言的碎裂感这么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所处的不是一个以文字媒介为主的时代。对他们来说今天的输入和输出,比如说影像,比如说声音,比如说舞蹈,都是属于其他方式的。写作文、写论文这样的书面的汉语表达,对他们来说,就跟我们那个时候用古汉语写东西是差不多的难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例如今天说的跨越、创新都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反倒是网络上的一些梗、段子、网络文学等,更能表现他们的原创性。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也很纠结,如果我非要让他回到文字表达的原创性上,我怕扼杀了他用新媒介去表达的原创能力,但如果我不强调这一点,毕竟我们今天所有的选拔还是以文字文献为基础,又对他没有好处。这个断裂的出现——什么是好的写作?写作还是不是以文字为主要媒介来进行?这是我作为一个人文的学者日常思考的东西。其实,国外的一些选拔性考试,它已经在谈跨媒介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好像没有办法做到。我们的新课标也有跨媒介的素养要求,那怎么能够制定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状态的写作和表达的考核方式?这也是我想不明白的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从大学的角度回看高考,我能提供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困惑。


汪锋:谢谢滕威老师。我也简单说两句。写作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么看?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语言学跟语文结合的工作,我的想法是,你不管是书面语的写作也好,还是口头的交流也好,它都是一种交际的方式。作为交际的方式,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表达者,你得让读者、接受者看得懂。刚才滕威老师说,新的一代的输入和输出跟我们有代沟,这是语言发生的变化,但是作为一个国民,作为整个中华文化共同体里面的你,你的表达、你的交流不仅仅面向同一代的人,甚至还要面向世界。在表达交流方面是有规定的,比如,你的表达是不是清楚,前因后果有没有讲,然后才能上升到分析。在我看来,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反而在我们的写作当中被忽略了,因为我们没有把真实的功能需求贯彻到我们的教学考试当中。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用论文来举例。论文是什么东西?论文就是你发现某个规律,要讲给你的同行、你的同道听。如果别人听不懂你的表达,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会想,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不是应该返璞归真?强调思想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语言的表达,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文字上的,能不能符合你的需要。我们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要回到语言文字的本质上,去回到写作,让它回归到作为一种书面表达的本质上去。这可能是我们要努力去夯实的一个基础。


(文字整理:郭舒琦  张琳)

本文首发于研修网《视点》期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关注麦青书房,遇见更多好书。

麦青书房
麦青书房,社区里的阅读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