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文景”
当你在育儿APP上晒出孩子的出浴照片,是否想到会被卷入儿童色情犯罪的旋涡?
当你在朋友圈分享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英姿”,是否想到会被人贩子和身份盗用者所窥探?
当你在视频平台上传了恶搞孩子的“爆笑”片段,是否想到会对其未来的求学、就业及社交产生负面影响?
没有哪一代的孩子,像如今的孩子一样拥有如此“透明”的童年。从各种辅助备孕APP上的记录,到内置人工智能的各类玩具和家电,再到父母、老师和其他“可靠”的成年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晒娃”活动,孩子人生各阶段的信息已逐步被编制为一部“不可磨灭”的数字档案。
虽然大部分晒娃者的动机都是单纯而善意的:或是记录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美好瞬间,或是借此与网络社区中具有相同经历和兴趣的人建立联系,甚至是帮助自己以及别的孩子和家庭摆脱困境……但在我们分享任何有关孩子的内容之前,是否曾想过这样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孩子的重要信息?它们将被何人所见,被如何利用,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布的数据
在其新作《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中,新罕布什尔大学法学学者、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莉亚·普朗科特,精妙地探索了数字时代育儿的内在挑战,引领我们一同审视自己习以为常却可能欠缺思忖的晒娃行为。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
[美] 莉亚·普朗科特 著,张昌宏 译
引入家门的“噩梦”
此前央视《法律讲堂》节目中曾讲述过这样一起案件:在超市门口,一名陌生老妇人意图强行带走一个小男孩,男孩母亲发现后虽及时拦截,老妇人却当场掏出男孩的照片“自证清白”,在其争吵之际,男孩又差点被另一名陌生男子带走。后经警方调查,老妇人与陌生男子正是人贩子,而其手中的孩子照片和所知道的孩子信息,便是从男孩母亲的朋友圈得来。
《法律讲堂(生活版)》201806011期栏目截图
一张幼儿的出浴照、几条记录学校生活的推文、一段家庭日常的短视频……这些司空见惯的晒娃内容,都可能会包含孩子的相貌、年龄、名字、学校、住址、家庭成员等重要信息,虽然我们有时会默认“观众”都是可靠的亲朋好友,但事实上,这些内容后续的传播途径却是未知的。一旦在某一环节中被“有心人”盯上,孩子就可能被无端卷入各类麻烦——身份盗用、人口拐卖、色情犯罪等种种罪恶。就如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中所说的那样:“通过数字技术,我们让外面的世界闯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让孩子们的个人数据随处漫游……在孩子们探索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亲手将噩梦引入了家门。”
《亲爱的》电影剧照
我们为孩子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有时候,家长、老师等成年人或许出于一时的“吐槽”或是“逗乐”心态,会轻易晒出孩子的一些“黑历史”,比如被戏弄后的情绪崩溃,或是“上房揭瓦”的淘气日常,虽然观看者从中获得了一时的乐趣,而分享者也可能由此找到同样深谙“熊孩子”苦乐的知音人,但孩子对这种将自己“不太光彩”的事迹公之于众的行为,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他因此而名声受损,受到朋友、同学或是其他身边人的取笑或是偏见,这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信任?再往远处想想,如果未来某高校招生负责人或是公司的HR使用数据分析程序来辅助他录取的决定,又会如何考量候选人家长在社交媒体上为他们创建起来的“形象”?
当孩子各个阶段的生活经历被不同的数字手段所记录,这份不可磨灭的电子“档案”将形成一整套市场营销人员、政府部门、高校、工作单位和潜在恋爱对象都可以深入挖掘的数据,而成年人有意或无意分享的一段“黑历史”,很可能在其中为孩子贴上某些负面的“标签”。
对孩子来说,他或许总会被一种冷不丁出现的、令人不安的感觉包围着,有关他的电子数据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声誉,可他无法知道所有这些数据的内容和散播过程,这大概是足够令人沮丧与担忧的。
互联网是公开的,也是有记忆的。孩子们现在或未来会遇到的人,都可能从网上了解到他们的信息。因此,我们在晒娃时为孩子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也不得不慎重思量。
表演OR真实的自我?
除了一些日常的晒娃之举,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中也提醒我们关注这样一种类型——商业晒娃,即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实施的晒娃行为。
在此类活动中,由于成年人想迎合观众们的兴趣或需求,以吸引更多的点赞、评论或是“打赏”,孩子可能被要求展现出不那么真实的一面,比如故作搞笑,或是扮演某种成熟的“人设”等等,使得最初晒娃作品中的“艺术模仿生活”逐渐演变为“生活模仿艺术”。
对孩子来说,他们或许难以理解“做好你自己”与“演好你的角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微妙的差别,甚至认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是真实的自己。而观众对于此角色的反应就是对其本人的反应,在此过程中,他的选择、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认知,恐怕都不免受其影响。
你认为孩童的自我意识价值几何?你会不会将孩子送到仓库,让他无偿做工,以获取你想要的录像带?当然不会。那么,你为什么会在网上心安理得地分享孩子的日常,并以此创造收入,或者用来交换自己想要的关注或服务呢?如果以上问题令我们觉得难以回答,或许也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在此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让孩子重新找回能够“真诚做自己”的童年生活。
网上晒娃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且大多是我们未曾细想却至关重要的。
普朗科特作为一位法学学者、具备丰富青少年案件辩护经验的律师,以及一位母亲,敏锐地察觉到晒娃这一现行风潮存在的隐患,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并从家庭教育策略、法律修订、社交平台功能改良、社会征信机构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晒娃请三思》一书的目的绝非散布恐慌或是制造焦虑,而是意图警醒有时过于“草率行事”的成年人,提醒我们重新考量自己的行为,在处理与孩子相关的信息时务必慎之再慎;同时,也帮助我们在数字时代找到集体努力的方向,以更好地守护孩子的隐私,为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意义的、以游戏和自我肯定为特征的成长环境。相信每一位家长、教育者、相关法律工作者,都能从作者诚挚而严谨的分享中有所收获。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
[美] 莉亚·普朗科特 著
张昌宏 译
● 为当下“晒娃风潮”敲响警钟
● 探索大数据时代守护儿童成长的“指路星辰”
从云端存储的婴儿照片到高中课堂的数字监控系统,成年人如何在不经意间侵犯了孩子的在线隐私?
信息时代,我们的孩子甚至在未学会走路前——甚至是在出生前——就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足迹。父母会使用各种手机APP以辅助备孕、上传超声波影像,以及分享宝贝的医院存档照片等。进而,存储在云端的一兆字节的婴儿照片、内置人工智能的数字婴儿监视器,以及实时更新的托儿所日常接踵而至。当孩子开始上学后,又会有记录食品购买情况的饭卡,记录孩子乘车情况的公交卡,医务室的电子健康记录,还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监控系统。不知不觉中,父母、老师和其他可靠的成年人正在为孩子们编制一份所有人(包括朋友、雇佣者、执法人员)皆可得见的档案。
在这部书中,作者探讨了“晒娃”的含义——即成年人对孩子的信息进行过度的数字共享,概述了他们在此问题上所犯的错误、由此产生的风险,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引领我们探寻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更为科学的育儿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的隐私、自主性与未来发展机遇。
关注麦青书房,遇见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