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反映生产力的水平,又是实现生产力跃升的基石。然而,预算软约束的存在给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由于缺乏上级的有力监管,再加上受到财政压力与政绩考核的影响,基建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为凸显。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且中央积极倡导政府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省以下地方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成为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的研究关注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建投资效率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地方债使用效率及基建投资效率、促进地方基建投资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借助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冲击进行强度双重差分(DID)估计,考察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对地方基建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在短期内通过增大地市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与监管压力,促使地市基建效率得以提升。在基建融资来源方面,承受双重压力较大的地市获得了更多的PPP项目资金,进而抑制了地方资本错配。同时,在基建投资结构方面,改革压力也刺激了新型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张,进而带动了传统基建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
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效应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多数聚焦于“省直管县”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率的影响。而本文则从债务领域着手,以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冲击模型,进行准实验研究。我们旨在探究这一改革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与监管压力冲击对地市基建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我国未来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证经验。(2)补充了地级市层面地方基建效率的测度研究。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在投入产出匹配和测度层级方面存在的局限,利用测算得到的地级市政府性债务数据,采用前沿分析法来测度地方基建效率,为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指标测度方法。(3)丰富了地方债相关的经济效应及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研究。首先,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改革前地方债扩张对资源配置和基建效率的负面影响不同,我们的研究从基建融资来源的角度出发,发现改革通过增加地市政府承受的财政压力和监管压力,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缓解了地方资本错配问题,进而提升了地方基建效率。其次,现有研究发现,在财政压力作用下,地方财政支出呈现“重基建、轻民生”“重地上、轻地下”结构偏向。而我们关注的是基建投资内部的结构变化,发现省以下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引致的双重压力刺激了新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张,从而提升了传统基建效率。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首先,省级财政部门需要完善地方债务限额分配机制,根据各地市实际债务需求、偿债能力以及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调整政府债券、PPP项目规模,确保地方基建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建设,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确保融资规模与项目情况相匹配。此外,省级财政部门也应当对本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部署,综合评估各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确定优先发展区域,并提供相应的债务限额支持。其次,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市县明股实债PPP的管理,压缩PPP项目中政府付费占比,坚决杜绝违规补贴、担保回本等违规举债行为。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管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防止出现资源浪费和项目风险。最后,省级财政部门也要强化对政府债券、PPP项目绩效的管理,将基建项目绩效水平作为基建项目所在层级政府下年度债券额度分配、同类别PPP项目审批的重要参考因素,增强对地市政府的激励。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网址
cmjj.ajcass.com
微店扫码订阅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