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基于县域数据对全国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使我们有理由判定不同城市会存在不同的城市身份租金。本文基于米兰诺维奇的公民身份租金模型,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城市身份租金水平,并从人口流出地(出生地)视角分析了出生城市身份租金对劳动力居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出生地城市身份租金对劳动力“留在故乡”工作的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出生地绝对身份租金增加1%,劳动力“留在故乡”的几率将增加34.5%,并且这一结论在排除2015年返乡政策影响、更换数据和增加控制变量以及通过工具变量法检验后依旧保持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与低教育程度者、一般劳动力及城镇劳动力相比,高教育程度者、政府公职人员、农村劳动力受出生地城市身份租金增加的影响而“留在故乡”工作的几率更大;并且随着城市身份租金的提升,劳动力回流效应逐渐增强。
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不同于既有的“环境—努力”研究,本文借鉴米兰诺维奇的思路验证并测算了中国不同城市的地区身份租金,直观地反映出各城市居民的出生地身份溢价或损失程度,在短期内中国地区差距难以大幅缩小的情况下,这为政府制定转移支付政策和其他补偿性优惠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方向;第二,区别于从个体特征或流入地视角考察劳动力流动的文献,本文从流出地视角验证了出生地身份租金这一“地域性特殊优势”对劳动力配置的空间固化效应,这为从区域协调视角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同时对孔高文等(2017)毕业生“为何离开故乡”就业等研究形成有益补充;第三,与米兰诺维奇基于国别人均GDP数据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城市身份租金测算是基于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出生地城市身份租金对劳动力居留决策的影响,而米兰诺维奇并未检验身份租金的人口流动效应。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要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来考虑有关政策安排,转移支付政策或其他补偿性优惠政策的实施应更加注重向城市身份租金较低水平的后发地区倾斜。第二,由于身份租金高的城市对出生于本地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具有绑定效应,一方面可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以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先发地区的人才资源向地域性劣势城市流动,另一方面以逆向思维鼓励地域性劣势(地区身份租金低)城市的劳动力向先发地区流动,更好地妥善解决劳动力转移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受的体制机制障碍。第三,应着力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分割、部门分割、城乡分割,促进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公平、均衡发展。第四,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降低定居门槛,消除行政制度性障碍,提高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帮助流动人口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以防范高租金城市人口空间固化风险。
论文选题源自作者三四年前阅读米兰诺维奇著作《全球不平等》时的一些印记,2022年4月着手构思并溯源研读了米兰诺维奇的文献,结合中国情境历经近一年写成初稿,其间作者团队多次讨论和修订。2023年8月向《财贸经济》投稿后很快进入外审,两位审稿专家对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实证方法的有效性、数据使用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建议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特别是对“(出生地)城市身份租金”概念的科学论证及测度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使文章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在此,由衷感谢审稿专家不辞辛劳的审阅与指导,感谢编辑部老师细致入微的工作与鼓励。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网址
cmjj.ajcass.com
微店扫码订阅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