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机构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和降低融资成本为市场主体减息让利,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落实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有效防范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房地产“保交楼”、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在推动金融更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同时,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持续让利对其净息差和利润率造成一定下行压力,尤其是给中小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带来较大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过程中,应警惕中小金融机构参与纾困政策引起的经营效率损失和风险溢出效应,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全局性和协同性,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2018年启动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纾困计划,为研究金融纾困的风险效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自然实验。为稳妥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多地政府联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成立纾困基金、加大信贷投放等方式帮助重点民营企业纾困。城商行具有本地信息优势,且与地方政府关联紧密,在金融助企纾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基于2014-2021年城商行和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股权质押纾困对城商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商行通过认购纾困基金和贷款展期降息参与股权质押纾困,会降低自身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经营效率下降。提高风险处置的市场化程度和城商行的风险承担能力,有助于减轻股权质押纾困对城商行经营效率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分析金融纾困对纾困出资方的风险溢出效应,拓展了地方政府纾困政策评估的研究视角。多数文献肯定了股权质押纾困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积极作用,但对纾困计划引发的次生金融风险关注不足。本文发现城商行参与股权质押纾困对其经营效率具有负面影响,间接印证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之间的溢出效应,丰富了股权质押纾困经济效应的研究视角。第二,考察地方政府通过纾困基金这一市场化金融工具进行助企纾困的风险效应,为厘清政府和市场在金融风险处置中的职能定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本文发现若地方政府较少通过定向财政金融支持、控股关系等方式干预城商行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风险处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助于减少股权质押纾困造成的城商行经营效率损失,论证了遵循市场化原则实施金融纾困和处置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本文研究结论为提升金融助企纾困质效、强化以市场之手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第一,防范金融纾困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避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应增强大局意识、系统观念和统筹能力,警惕局部风险向金融体系过度转移和积累。第二,遵循市场化原则实施金融纾困和处置金融风险,避免政府过度干预造成市场扭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纾困资金精准对接具有救助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受困企业。更好发挥政府在金融纾困中的引导和监管作用,减少对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的行政干预。第三,提升城商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抵御助企纾困对金融体系的风险冲击。综合运用优先股、可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引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寿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中小银行增资扩股,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网址
cmjj.ajcass.com
微店扫码订阅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