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欣、方 慧 │ 碳排放权交易如何影响企业就业变动:创造还是破坏?
文摘
财经
2025-01-26 11:30
北京
原文标题 创造还是破坏: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就业变动
作者简介
霍启欣,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校聘副教授,271018;
方 慧(通讯作者),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0002。
刊 期 《财贸经济》2025年第1期(点击可查看当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的同时,也回影响既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在外部不确定性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阶段,稳就业成为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诚然,碳排放权交易在有效促进企业碳减排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生产模式、要素配置等方面产生冲击和影响,这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就业市场的调整。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没有充分回答中国碳交易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就业变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同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如何统筹上述两个发展目标,协调好绿色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备受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碳市场建设经历了“十二五”试点先行、“十三五”筹备谋划到“十四五”平稳规范运行,不断深化的碳交易机制体现了我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强烈意愿。但碳交易机制能否兼顾环境治理和社会稳定,实现节能减排与就业增长的共生共赢,尚未有确切答案。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厘清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创造-破坏”就业变动的影响,是评估中国碳交易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发掘环境规制和就业促进之间的平衡点,亦能为构建涉及经济社会等全领域、系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构建了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和企业劳动力雇佣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就业变动的内在机理;同时,利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同时提高中国企业就业创造率和就业破坏率,并且在两者耦合作用下促进企业就业净增长,该促进作用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持续增强的动态效应;规模效应和低碳技术创新效应是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就业变动的重要渠道,但要素间替代或互补效应并未发挥作用;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和高流动性碳市场企业的就业净增长受到碳排放权交易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激发了基于生产率差异的企业就业动态调整,导致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净增长。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基于企业被纳入碳市场控排这一新视角探讨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就业创造、就业破坏和就业净增长率之间关系,为企业就业变动的动因提供了新解释。第二,构建理论模型从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的角度阐明了碳交易影响企业就业变动的具体来源,细化了规模效应、要素间替代或互补效应和低碳创新效应三种渠道,揭示了中国利用市场型环境规制实现环保和就业的“双重红利”的关键着力点。第三,识别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就业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全面评估碳排放权交易的社会效应提供了来自就业方面的微观新证据;结合企业生产率进一步刻画异质性企业被纳入碳市场控排后的就业调整策略,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控排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为我国完善碳市场交易体系和实现环境改善和就业增长的“双赢”提供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推进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序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在总结和推广试点省市碳市场经验的基础上,应有序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容,形成对更多企业的减排激励约束,不断深化碳交易机制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加强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激发绿色环保产业的就业带动潜力。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碳排放权交易促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进步带动环保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第三,完善碳交易市场制度规则,统筹好低碳转型和民生保障之间关系。要重视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对民生福祉的影响,对于经营较为困难的企业,可适当延长碳排放配额免费实施周期,保障企业用工稳岗和劳工权益免受损害;要及时调整就业结构性矛盾,立足低碳产业发展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加快“双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第四,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特征,制定合理、灵活的碳配额目标。相关部门应兼顾企业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层面的差异,根据不同企业在碳交易机制下的适应性行为反应,及时调整碳配额指标,并运用灵活的手段对企业进行监管和引导。作者团队由衷感谢《财贸经济》的评审专家和编辑部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正是你们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反馈、专业细致的审阅和校对,让文章得以顺利发表。审稿专家对文章结构、模型推演和政策建议都提供了高质量的建设性意见,提升了我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编辑老师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使论文变得更加严谨和完善。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深感敬佩,并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祝愿《财贸经济》越办越好!![]()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网址
cmjj.ajcass.com
微店扫码订阅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