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详解曾国藩“日课”(跟练版)

文摘   2024-08-20 08:12   上海  

之前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非常感动!曾国藩的一生也太激励人了!现在在看同一作者张宏杰写的《曾国藩传》,更加细节地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

对曾国藩的日课特别感兴趣,梗概来讲就是每天写日记,从三十岁到六十二岁,从一个普通人开始立志做圣人,到后来境界真的达到,相当热血!详细介绍一下!摘抄康康

一、日记写什么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不过,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静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甚欲学之。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唐鉴还推荐他向倭仁学习写日记之法: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个细节上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曾国藩曾这样描述倭仁的日课: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曾国藩于是就效仿倭仁,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介绍说: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再闲游荒业”“闲谈荒功”“溺情于奕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如何坚持写日记

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倭仁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建议。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而且关键是写完之后,他会按倭仁的建议,送给朋友们传阅比如日记中有走艮峰前辈处,送日课册,求其箴砭等记载。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日记拿去让朋友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促使他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


三、翰林时期的日课

所以翰林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曾国藩刚到北京的时候,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散漫无恒,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但是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日课,很多都与翰林大考有关。

  • 日课第十一条要求自己每天早上起来写半个时辰的字,这是因为考试时书法好坏,是翰林大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曾国藩留下来的小楷作品,功夫非常深。
  • 第十条要求自己每个月要按翰林大考的标准作数首诗文,以为常课。
  • 至于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也都是为大考做准备。因为翰林大考和科举考试不同,考的不再是八股,而是考查一个人的学养和见识,所以必须知识广博,对天理心性之学确有所得。
  • 通过这十二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对考试的准备比很多人要充分。

升官之后,为了督促自己继续写日记,曾国藩托纸店专印了一份日记用纸,开始写《绵绵穆穆之室日记》。这段日记体例特别,每日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每日按格填写。我们从中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天,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初二日,看看身为侍郎的他一天所做之事:

[读书]:

未刻读《汉书·韩王信传》。申刻读《会典·宗人府》十四页。

[静坐]:

申正在坐曲肱枕坐三刻。

[办公]:

早入内,刑部值日。旋至部。午初到家,灯后清折底。

[课子]:

背经五页,讲鉴三条。

[对客]:

早自署归拜客三家。未初会二客。

[回信]:

回余菱香信,自写一片。
四、日课的重要意义,曾国藩使人倍加鼓舞的原因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就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这段太喜欢了,写在了本子上)
备受鼓舞,每一天进步的力量数年数十年到几十年难以想象,不管目前处于何等程度,把需改进的地方写下来,诚恳地完善改进,坚持下来,最感谢最敬佩的就是自己 了,至于到什么程度,时间会给出答案,这样的一生也太酷了吧,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欧文亚隆在《爱情刽子手》写到生命愈多空白,或尚未发挥的潜能愈多,死亡焦虑也愈大。如果每天写日课,真诚总结自己的言行举止,第二天在此基础上完善,没有什么幸福更甚于此了,一天时光充分的使用

第一稿
【免责声明】海明威说,第一稿都是臭狗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