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师什么?

学术   2024-10-08 08:02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方话》


教师培训与培训教师是教育系统一项重要的工作,从教育部到教育厅、教育局、学校都在组织教师培训工作。那么,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如何培训教师,又变成了非常重要而专业的问题。


培训教师肯定有课程,有课程就会有目标、有内容、有方式和有评价。笔者本文想从另一方面,聊聊教师培训内容方面来思考培训教师什么。培训教师什么,涉及内容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等四大方面。



1


是什么?

培训教师内容之一,就是“是什么”。

 

“是什么”代表世界观,反映人们对具体事物和整个宇宙的本质方面的认识,是思考层面的问题,思考问题的原点与本质,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其所有然”。任何问题的思考,最终都会追问到“是什么”的哲学之问,也是任何行为的起点原因。


无论是国培、省培、县培,还是校培,都会有课程安排,每个培训阶段或单元的课程是体系化,也是系统化,里面内容是围绕着培训目标,培训主题,培训对象,培训时长等因素设计。


“是什么”,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于“是什么?”的内容,一般都是培训该主题,该行业,该领域的起点与原点问题。如:以课程为主题的培训,就会从课程论出发,课程的产生与由来,课程发展阶段及过程,课程分类,以及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等等。


关于“是什么?”的内容,一般都是原理性问题,需要受训者的知识储备与基础能力,其特点是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结构性强,涉及面广而深。对于授课者来说,有难度,有挑战,有没有水平一眼便能见分晓。有些人一讲,听者就豁然开朗,以小见大,以狭见阔,以浅见深;有些人一讲,听者就越来越迷糊,以大见小,以广见窄,以深见浅。


授训教师一般不喜欢听“是什么”内容。原因有二:一是觉得讲得内容没有用,离自己工作太远,浪费时间的“实用思路”;一是觉得讲得内容难懂,需要花时间准备好多基础资料,并需要课后花时间去啃,否则,没有实际帮助的“畏难情绪”。授训教师之所以接受培训,就是希望老师们通过培训,能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舒适走向陌生的过程。否则,培训就是在熟悉的虚假重复中循环,在细枝末节中低空飞行。这样的培训,不如休闲与胡思乱想更有效果。




2


为什么?

培训教师内容之二,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主要代表认识论,反映人们对自身认识能力的反思,人们对事物内部要素或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思,是认识层面问题,思考问题的原因与条件,我们通常还会说“为什么不”或“还可以怎么样”,等等。任何问题与行为都在追问“为什么”?同时,又在寻找更多的“还可以怎么样?”的判断与选择。


培训教师课程,先是设计“是什么”?然后,就应该设计相关“为什么”的课程。“为什么”是从“是什么”中不断追问与思考后的下位问题。如:以课程为主题的培训,就会从为什么有课程,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需要课程,课程对学生学习有哪些作用,如何理解课程,现有课程比以往课程共异点,本次课程改革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进行,等等。


关于“为什么”的课,对授课者来说,是对原理性与理论性的概念进行诠释,可以站在概念属性,可以站在条件属性,也可以站在理解属性等视角去分享与讲授。这对于授课者来说,是有挑战性,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复杂问题通俗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原则问题现场化”,而这些就体现授课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思维与建构能力,讲座水平,等等。


“为什么?”某种意见是概念与现象的“过渡”,是帮助人们对概念,对原理理解的“工具”,对于参训教师来说,是需要有这类课程的学习,以帮助他们较为接近事物的“是什么?”较为接近概念、抽象而原则文本的真实意义。


有些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对概念理念透彻且贯穿,对枯燥而难懂的专业名词,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自然、顺滑而熟悉。笔者曾经看过上海教育科学院杨四耕研究员讲“课程”概念,杨老师用了不到1分钟时间,把课程讲得清楚、易懂且科学。让听众对课程有深入的了解,又有现场感,真可谓通俗易懂,又不失去其原汁原味。


杨四耕老师说,课程从操作层面上说,课程就是“课”+“程”,“课”有理念要素、有目标要素、有内容要素;“程”有多维管理策略、有多种实施方式,有多元评价法。让课程一下“活起来”“立起来”。


杨四耕老师用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课程“是什么”和“为什么”,讲得通透明了,这就是让理论与实践融入、融合、融通。


文章与文字表达时,可以把“是什么”和“为什么”分开来表达。在实际授课、交流、对话、研讨时,“是什么”和“为什么”有时能分开,有时需合并,有时会交叉,有时必融合。




3


做什么?

培训教师内容之三,就是“做什么”。

 

“做什么”是内容层面问题,在价值、理念、目标确定前提下,考量用什么内容或材料达成,它具有选择性与支持性。


“做什么”是内容体系,如: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活动体系,实践体系,等等。


以当下义务教育“双新”培训为例,一般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两类,通识培训更多的是聚焦“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内容,学科培训更多的是聚焦“做什么”与“怎么做”的内容。


如:大单元教学,就是培训教师对大单元理解与认识,然后举例说明大单元教学包括什么。教师在授课中,就会列举新课标、新教材的例子,以此说明大单元教学是教什么?老师在大单元教学要做什么?等等。


又如: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中,讲座老师会聚焦班主任凝练与培育班级文化,班主任培训学生承担班级工作,班主任与同学一起制定班规、活动计划、工作标准与责任、参加学校活动,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等等。以及班主任要清晰知道班级管理的几大内容,几张表格,几个计划,几项评价,几点措施,等等。




4


怎么做?

培训教师内容之四,就是“怎么做”。

 

“怎么做”代表方法论,反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及其程序,是方法与操作层面问题,在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明确基础下,根据对象、环境与自身条件,寻找各有效且低负担、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


“怎么做”是工具、策略、方式选择,如:班级制授课,讲授式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的自主研讨,场景式学习,等等。


又如:项目化学习培训,要教会项目化学习主要流程,项目化学习适应范围,项目化学习中内容、方式的选择,以及师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准备,等等。


“怎么做”是教师培训中,最受受训教师欢迎的内容,而且希望授课教师把具体方案、计划、章程、表格、操作步骤等方面的内容都一一告之,使之回去后,就可直接使用。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就是现场教学环节,受训教师喜欢照照片,喜欢拿资料,喜欢看实际操作,喜欢了解步骤及流程,喜欢看别人成熟的“作品”,等等。


根据教师培训调研,关于“做什么”与“怎么做”的课程,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课程,更受受训教师欢迎。

 

笔者认为,“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体系化的整体结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培训从整体出发,注重系统,培训才能达到“帮人”“助人”和“成人”的效果。







推荐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推荐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欢迎关注并转发文章↓↓↓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