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道中》二首
【宋】孙觌(dí)
其一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注释】
1.吴门:今江苏吴县。
2.水边:水和岸相连的地方,河边。
3.杨柳依依: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引申为依恋难舍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泛指杨、柳枝条轻柔拂动的样子。
4.映:映衬。
5.唤:呼唤。
6.一蓑烟雨: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
7.深闭:关闭。
8.藤罗:即藤萝
【译文】
其一
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其二
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赏析】
全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山林美景的点染,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写得萧散疏朗,富有情趣。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村的生活。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景。一缕炊烟,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发现了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家,在潇潇细雨中深闭着门户。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悦耳的鸟鸣;在高高的老树林里,藤萝缠绕,一片昏暗。这一句乃化用杜甫《白帝》“古木苍藤日月昏”句。第一首还写到人声,第二首则只有鸟语;第一首还只是向往一种静谧的乡村生活,第二首则进一步追求一个与世无争、安然自得的世界。虽然两首诗写的都是黄昏烟雨,但后一首显得更为幽寂,更为窈蔼迷蒙。【作者简介】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五岁即为苏轼所器。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政和四年(1114)又中词科,为秘书省校书郎。钦宗即位,由国子司业擢侍御史,以论太学生伏阙事,出知和州。未几召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金兵破汴京,曾草降表(以上《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四三、六二、七一)。高宗即位,以降表事斥罢,归州安置。未几再试中书舍人。建炎二年(1128),知平江府。历试给事中、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三年,出知温州,改知平江府,以扰民夺职,提皋鸿庆宫。绍兴元年(1131),起知临安府。二年,以盗用军钱除名,象州羁管。四年,放还,居太湖二十馀年,致仕。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牍》传世。图文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