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肤色者的DPN,可见皮疹颜色呈深褐色或黑色
图源:谷歌
由于本病在中国人群中并不少见,国内医生逐渐开始重视该病。并有相关文献报道发表。
国内有研究总结了该病在中国人中的一些特点:摘录如下
"中国黄色人种所患的黑色丘疹性皮病有以下几个特点:
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早,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最常累及面部两侧,四肢不受累,表现为多发的1 ~5 mm 肤色或淡褐色丘疹,丘疹表面常见针尖大小黑色或深褐色角质囊肿,皮肤镜、皮肤CT 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
中国人DPN的典型表现
图源:参考文献 1
DPN的皮肤镜表现与皮疹是否凸起、颜色深浅相关
图源:参考文献1
DPN的组织学表现 同样与皮疹是否凸起、颜色深浅相关
图源:参考文献1
DPN的组织学表现 基底层色素增多
图源:参考文献2
DPN的组织学表现
图源:参考文献3
A~C为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典型临床表现;D为棘层肥厚型黑色丘疹性皮病,棘细胞层显著增厚,棘细胞层、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层色素沉着,可见假性角囊肿,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HE×100);E为塔尖样型黑色丘疹性皮病,轻度角化过度及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呈教堂塔尖样外观(HE×100);F为角化过度型黑色丘疹性皮病,角化过度及乳头瘤样增生明显,棘细胞层增厚不明显
颈部的DPN 右图:与痤疮皮损并存
图源:10.7860/JCDR/2022/51667.15821
图1皮肤镜观察扁平疣皮损(1A:×20;lB:×50)淡红色背景下可见散在数量不等的点状出血
图2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扁平疣(O.5 mm X 0.5 mm)2A:颗粒层与棘层上层之间可见类似洋葱皮样的同心圆结构;2B:真表皮交界处可见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乳头环完整.真皮乳头内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l~2个增生的毛细血管管腔(红色箭头) 。
脂溢性⻆化病是常见的表皮肿瘤,由不成熟⻆质形成细胞良性增殖形成。其一般发生在50岁以后,但也可见于年轻成人。出现多个脂溢性⻆化病皮损有一定遗传易感性,但准确的遗传模式未知。尚未完全了解其发病机制。
脂溢性⻆化病表现为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伴有黯淡、疣状表面和典型的粘附样外观。通常无症状,但摩擦性创伤引起的长期刺激偶尔可导致瘙痒、疼痛或出血。
脂溢性⻆化病的病变数量不等,可为孤立性病变,也可多达数百个。
目前认为:黑色丘疹性皮病是脂溢性⻆化病的临床病理变异型。
但这一观点尚未得到国际公认。
国内所报道的疾病与国外所报道的黑色丘疹性皮病是同一个病,但与国外报道的黑人所患的以黑色丘疹为表现的典型黑色丘疹性皮病还是有所不同。
该病是一个形态学命名,中国黄色人种皮损表现为肤色或淡褐色丘疹,皮损形态上存在种族性差异,如仍直接延用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形态学命名似有不妥。
国内学者建议中国黄色人种所患的这种疾病命名为“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更为恰当。
由于黑色丘疹性皮病是否为脂溢性角化病的亚型尚有争议,且命名为“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会让部分医生不特意区分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的差异。
我认为,医生应当提高对“黑色丘疹性皮病”的认知,掌握其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尽量做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黑色丘疹性皮病的治疗
由于是凸起的角化过度的皮损,DPN的治疗主要使用剥脱性激光,如超脉冲CO2激光、面积较大的还可以使用CO2点阵激光。
总结
1、在中青年女性或男性面部外缘出现的较小的凸起的褐色(黑色)丘疹,极有可能是黑色丘疹性皮病。美容皮肤科医生应提高对这种类似扁平疣或脂溢性角化的认知度。
2、黑色丘疹性皮病不常见,也不罕见。虽然多见于女性,但男性也可以出现。
另外,胸腹部也是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好发部位。
3、虽然DPN最需要与脂溢性角化病鉴别,但在临床上更多的被误诊为“扁平疣、丝状疣”。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4、DPN的治疗主要是使用剥脱性激光去除。需要注意尽量减少创伤,促进愈合,预防术后色沉。
参考文献
[1]李巧飞,彭晓明,曾抗,彭学标,后桂荣,沈静,王芳,韩建德,陈晓红,曹光玲.黑色丘疹性皮病18例临床特征总结及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新命名[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0,13(1):1-5.
[2] Bhat R M, Patrao N, Monteiro R, et al. A clinical, dermoscopic, 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DPN)–An Indian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7, 56(9): 957-960.
[3] 王晓莉,邹丹丹,刘彤云,等.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20,42(5):625-627.
[4] 朱蒙燕,王平,李刘雨,等. 汉族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7):2903-2906.
[5] Huang Z, Wang F, Liu D,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facial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Efficacy and safety in a preliminary study[J].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2024, 48: 10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