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素
黑色素由位于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合成。
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分化而来,在胚胎早期定位于皮肤、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
以下三大方面是黑色素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机制。
1. 构成性皮肤颜色和可变皮肤颜色
由黑色素决定的皮肤颜色又分为构成性皮肤颜色(constitutive skin color)和可变皮肤颜色(facultative skin color)。
构成性皮肤颜色是在没有阳光照射和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由基因决定的皮肤颜色,如臀部和上臂内侧的皮肤。
可变皮肤颜色又称诱导性皮肤颜色(inducible skin color),是受各种内源性(如内分泌、旁分泌变化)或外源性(如日晒)因素导致黑色素增多而加深的皮肤颜色[3]。
2.不同人种间的肤色差异
由黑色素决定的皮肤颜色与不同人种直接相关,不同人种之间皮肤中黑素细胞的活性不同,黑素小体的数量与结构不同。
全世界的人种通常分为3大人种,即黄色人种(亚洲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和北欧人)和黑色人种(非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
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来。
研究发现,皮肤内的黑素细胞数量在不同人种或性别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然而,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即黑素细胞的活性),在不同人种之间有明显差异,且易受到日晒等因素的影响。
黑素细胞活性具体体现在产生色素化黑素小体的数目和大小,以及转运到角质形成细胞的效率[4]。
白种人皮肤内黑素小体仅少量地存在于基底层细胞内,只有Ⅰ期、Ⅱ期、Ⅲ期黑素小体,没有Ⅳ期黑素小体;
黄种人表皮内为Ⅱ期、Ⅲ期、Ⅳ期黑素小体;
黑人为Ⅳ期黑素小体,且这些黑素小体分布于表皮各层细胞内[5]。
丛博士注:Ⅳ期黑素小体是成熟的黑素,是黑色的。而Ⅰ期、Ⅱ期、Ⅲ期黑素小体为不成熟的黑素小体,非黑色。
研究发现,在黑人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含有200多个黑色素小体。黑素小体直径为0.5-0.8mm,没有界膜。
白人皮肤中黑素细胞含有的黑素小体不到20个。黑素小体直径0.3-0.5mm,聚集在界膜内[6]。
浅色皮肤的黑素小体降解速度快于深色皮肤。
可见,不仅仅黑素小体是否成熟,黑素小体的数量在肤色的深浅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色皮肤的黑人或非洲裔美国人,其黑素小体较大,通常分散分布。
浅色皮肤的欧美白种人,其黑素小体较小,并聚集在界膜内。
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肤色,如亚洲人的黄色或棕色皮肤,则同时含有大而分散的黑素小体和小而聚集的黑素小体[7,8]。
3. 真黑素与褐黑素对肤色的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决定了真黑素和褐黑素的构成水平。
而皮肤、头发、眼睛中的大部分黑色素都是由真黑素和褐黑素混合构成。
真黑素呈棕黑色,而褐黑素呈黄红色。
浅色黑素细胞比深色黑素细胞含有更多褐黑素[6]。
研究发现,白种人的真黑素含量最少,亚洲人的真黑素含量高一些,非洲裔美国人的真黑素含量最高[6]。
正常情况下,胡萝卜素对肤色的影响不大。
但对于经常食用柑橘类、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者,会导致血液内胡萝卜素大量增加。
大量胡萝卜素会使皮肤、巩膜黄染,这种情况被命名为“胡萝卜素血症”。
手部、足部和面部明显发黄,要首先考虑“胡萝卜素血症”。
图源:dermnetnz
面部及巩膜黄染 图源:dermnetnz
#小结
1. 肤色主要由皮肤内的四种生物色素组成:黑素、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以及胡萝卜素。
2. 血液循环、角质层增厚、真皮老化也是影响肤色的重要因素(下期介绍)。
3. 由黑色素决定的皮肤颜色又分为构成性皮肤颜色和可变皮肤颜色。
4. 由黑色素决定的皮肤颜色与不同人种直接相关,不同人种之间皮肤中黑素细胞的活性不同,黑素小体的数量与结构不同。
5. 深色皮肤者,其黑素小体较大,呈分散分布。浅色皮肤者,其黑素小体较小,并聚集在界膜内。
亚洲人的黄色皮肤,同时含有大而分散的黑素小体和小而聚集的黑素小体。
6. 浅色黑素细胞比深色黑素细胞含有更多褐黑素。
皮肤颜色越深,真黑素含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