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S2024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眼科学术大会精彩瞬间

文摘   2024-09-12 19:47   北京  


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科新进展


一、发布学组专家共识及指南

《中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指南(2023年)》

《中国儿童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

《中国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

《中国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

《中国人工晶状体分类专家共识(2021年)》

《中国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中国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年)》

二、学术科研成果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团队:在晶状体再生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首次报道将不同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分化成再生晶状体,其混浊程度、蛋白聚集程度、混浊发展进程等均与患者白内障严重程度及病程一一对应,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建立了能够模拟患者特异性表型的先天性白内障体外疾病模型,为开展白内障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平台(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21);进一步利用外源性干细胞在眼内进行晶状体原位再生,获得目前世界上透明度、厚度、形状和屈光度与天然晶状体最类似的原位再生晶状体(iScience, 2023)。

在新型生物材料用于后发障防治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首次揭示了NSAIDs类抗炎药普罗纳克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ERK/GSK-3β/Snail信号通路,从而预防后发障发生(Bioact Mater, 2021);进一步应用超声波精准喷涂技术,将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和可降解PLGA精准共负载于定制的人工晶状体的非光学区,研究表明新型药物负载型人工晶状体至少可以提供42天有效浓度的药物平稳释放。此外,研究团队针对经典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进行了二次开发,发现其不仅可有效地抑制术后炎症的发生,还可以有效地通过激活自噬信号对白内障术后囊袋内残留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转分化进行有效抑制,为后发障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全新解决途径(Bioact Mater, 202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团队:在白内障数字智能诊疗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研发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婴幼儿视功能普筛技术,为先天性白内障等婴幼儿眼病早筛提供新方法(Nature Medicine, 2023);研发多模态通用型白内障智能筛诊系统(Br J Ophthalmol, 2019),基于此建立数字智能分级诊疗体系,探索出中国城乡经济有效的白内障智能服务模式(Nat Commun, 2024);基于数字化晶状体多模态影像特征,创新构建“数字流式”高通量级联图像智能分选模型(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3);并研发“数字射线”定向去屈光介质混浊图像生成技术,揭示白内障人群发病规律及影响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Br J Ophthalmol, 2024);首次揭示了晶状体混浊特征与个体衰老程度及规律的机制,可准确预测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系统疾病和死亡风险(Nat Commun, 2023)。

在晶状体异常性眼病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探索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4;Br J Ophthalmol, 2023;Am J Ophthalmol, 2022);在国内首次提出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存在的眼底异常,为综合防治打下良好基础(Br J Ophthalmol, 2024;Retina, 2022);追踪远期预后、构建了基于询证医学的视觉康复策略(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4;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3);首次提出先天性白内障表型基因型关联性(Am J Ophthalmol, 2024),揭示了前囊下型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靶点(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3,2024)。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团队:在高度近视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证实焦虑是高度近视全新并发症,并发现CC趋化因子配体2(CC chemokine ligand 2, CCL2)介导炎症可能是其背后的潜在机制, 由此建立了高度近视与情绪障碍的联系,(Cell Discovery, 2023);首次阐明高度近视眼中通过MAF-TGF-β1-晶状体蛋白调控轴促进了其晶状体病理性生长,表明了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更大的特点,有助于临床上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精准治疗(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揭示了在uvb诱导的氧化应激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一个YAP/FOXM1/Nrf2轴和ROS的反馈回路,显著影响细胞凋亡,从而导致白内障形成(FASEB J, 2024);揭示了高度近视眼的高氧环境中,通过抗氧化基因的高甲基化,形成氧化应激增加和酶促抗氧化剂减少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高度近视眼早期白内障形成(Redox Biol, 2018)。

三、临床领域进展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团队: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通过一项大样本前瞻性连续队列研究(3289眼),首次报道了FLACS的基本学习曲线长度为100例,,高级学习曲线长度为150例,表明FLACS是相对简单和安全的手术技术(Br J Ophthalmol, 2024);首次揭示双眼序贯FLACS手术中,第二眼将导致更多的疼痛和MCP-1上调,表明第一眼FLACS手术将触发交感样应激反应,尤其在第一眼术后6周更明显(Clin Exp Ophthalmol, 2024);报道了FLACS可精确控制前囊的形状和大小,使植入EDOF人工晶状体的居中性更好,与常规超乳手术相比具有更好的视力(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3);通过一项大样本前瞻性连续队列研究(1600眼),报道了眼位倾斜、气泡和负压吸引界面的分泌物,是导致飞秒撕囊不完全和继发前囊撕裂的主要危险因素,激光前囊切开术在前100例手术中学习曲线陡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在200例手术后将稳定下来(Br J Ophthalmol, 2023);首次揭示了FLACS进行同一性撕囊后,疏水性人工晶状体诱导的术后前囊收缩少于亲水性人工晶状体,且与时间相关(Transl Vis Sci Technol, 2022);报道了与常规超乳相比,FLACS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偏心和内部像差值明显降低(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22);报道了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前房深度大于3mm的患者,飞秒激光前囊切开术可获得较好的撕囊大小和居中性,囊膜与人工晶状体重叠性更好,可使人工晶状体长期居中(Front Med (Lausanne), 2021);首次报道了FLACS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残余散光≤1 D的患者明显更多(Int J Ophthalmol, 2020);首次开创性报道了网格、象限模式和六分模式均可用于治疗2级核,网格模式用于软核(1级)、象限模式用于硬核(4级和5级)可获得较少的EPT,六分模式处理3级核是最好的选择,硬核合并青光眼或疑似青光眼时应避免网格型(Am J Ophthalmol, 2020);首次报道了FLACS可降低乳白核白内障前囊撕裂的风险,可实现更精确的前囊切开和更好的人工晶状体居中性,但可在FLACS术中发生前囊切开不完全,且并没有降低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9)。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团队:在白内障手术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开拓性成果:创建了Fluid -jet的水抛光技术,减少了后发障的发生(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0);率利用术中OCT实时动态揭示白内障术中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发生率(JAMA Ophthalmol, 2020),并构建了“扩内口不扩外口”的梯形角膜切口减少了术中后弹力层的脱离(JAMA Ophthalmol, 2021);创建了棉签按压切口,可有效预防切口渗漏和前房塌陷(JAMA Ophthalmol, 2023);创新了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瞳孔残膜的手术技术(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4);推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精准诊疗与术式改良(Am J Ophthalmol, 2023;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1;实用新型专利6项)。

在白内障诊治新方案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了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的诊疗新思路(Am J Ophthalmol, 2022;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2);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的防治提供新策略(Br J Ophthalmol, 2024;Asia Pac J Ophthalmol (Phila), 2023;J Glaucoma, 2022)。提出复杂白内障患者国人人工晶状体公式优选方案(Am J Ophthalmol, 2020;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1,2023);识别并矫正主流生物测量仪的测量误差,提升生物测量的准确性(Am J Ophthalmol, 2022;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2);首次提出人工晶状体提出眼轴30mm以上患者植入囊袋张力环可减少人工晶状体倾斜偏心,提升患者是视觉质量(JAMA Ophthalmol, 2024)。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团队:在小眼球合并白内障手术诊治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小眼球合并白内障的长期手术实践,全面、系统性阐明其可行性、手术技术、风险及预后的影响因素(Am J Ophthalmol);在此基础上建立小眼球临床和基因样本库,完成小眼球白内障手术中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准确性研究,填补了在该罕见病例群体中的公式研究空白(Am J Ophthalmol)。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眼底病学组亮点


此次大会中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版块特邀国内外知名眼科专家和学者进行参会讲座,共同探讨眼底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治疗技术、临床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眼底病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内容可谓精彩纷呈,最大程度的展示了眼底病领域的最新动向,为眼科同道们搭建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
本次CCOS2024会议中,与会专家将围绕“高度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AMD PCV CSC”、“影像学及人工智能”、“小儿眼病”、“眼肿瘤”、“血管性疾病”、“炎症及感染性疾病”、“疑难病例讨论”、“罕见病例讨论”等内容,深入探讨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分享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共同推动眼科医学的进步。
在“高度近视”单元,各位专家将共同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病症的治疗方法,包括黄斑兜带术、羊膜填塞等治疗手段,以及相关疗效的观察研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单元,将分享疾病相关影像学特征、药物治疗如布西珠单抗及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研究成果。“玻璃体手术”单元将聚焦手术的创新和进化,如探索新的手术技巧以预防术后再积血,以及联合多种手术方式治疗伴有玻璃体混浊或牵拉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对于“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和黄斑裂孔”,将讨论视网膜下注射、内界膜瓣翻转覆盖等治疗方法,以及对黄斑前膜和黄斑裂孔的OCT特征比较和相关手术时机的研究。在“AMD PCV CSC”单元,将关注多种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对泛素连接酶E3D(UBE3D)作为AMD干预靶点的探索,以及对CSC、AMD等疾病的定量评估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影像学及人工智能”单元将展示多种眼底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分类与治疗进展,以及眼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还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眼底疾病自动分类、辅助诊断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在“小儿眼病”、“眼肿瘤”、“血管性疾病”、“炎症及感染性疾病”、“疑难病例讨论”、“罕见病例讨论”等单元,将分享经典病例以及专家的独到见解,旨在解疑答惑,规范及提高全国眼科医师的临床诊治水平。除了以上专题之外,眼底病学组还设立了28场精彩的继续教育专题,内容涵盖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手术操作技巧。内容丰富,亮点纷呈。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眼视光学组亮点


眼视光学紧紧把控眼睛光学和生物双重属性,重视功能性眼健康问题和各类眼疾的视觉功能康复,提倡多学科交叉。学组一直致力于功能性眼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器质性眼病患者的视功能康复。这一学科的发展,旨在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顺应人们从基础视觉需求向追求舒适、持久视觉体验的转变趋势。本届眼科年会,眼视光学组累计收到1471篇投稿,本次眼科年会眼视光学组的投稿量位居各学组稿件量第2位。经过精心筛选,这些论文被分为10个专题单元,其中包括50场专题讲座和90个论文发言。除此之外,还设有4个继续教育单元,包含16个专题讲座。大会涵盖了近视基础和临床研究、角膜和眼内屈光手术、功能性眼病、接触镜以及眼视光学领域中最前沿的技术和进展。这些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得到充分探讨。

一、近视基础和临床研究

本次年会,学组精心准备了“近视基础研究”与“近视临床研究”两大专题讨论版块,旨在深化学界在近视领域的交流。学组邀请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段昌敏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Ching-Yu Cheng教授,以及瞿佳、钟兴武、周翔天、戴锦晖、周激波、刘陇黔、杨晓、魏瑞华、倪海龙、李科、盛迅伦、胡亮、肖林、廖荣丰、陈浩、吴建峰、姜珺许薇薇等教授作专题发言。两大版块旨在全面、综合地展示我国近年来在近视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将深入探讨近视的预防、发生、发展及控制等关键阶段,以期为近视的综合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二、角膜与眼内屈光手术

角膜和眼内的屈光手术应用范围广泛,从矫正屈光不正到其他眼病的治疗,展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屈光术式历经曲折发展,积淀下来SMILE、LASIK、TPRK、ICL、CXL等术式,获得业内广泛认可。本次年会眼视光学组将屈光手术分成三个单元,邀请到王勤美、张丰菊、白继、王超英、张日平、王雁、周行涛、陈敏、文丹、许军、万修华、叶宇峰、燕振国、王华赵炜等教授做专题发言。聚焦老视屈光手术、巩膜胶原交联、角膜生物力学、透镜再利用、拱高预测等热点展开讨论。

三、功能性眼病

“功能性眼病”是根据现代医学及眼科学的发展,是相对于器质性眼病提出的概念。主要表现为视功能异常,包括弱视、斜视、视疲劳、阅读障碍、老视等非器质性病变。在功能性眼病板块,学组邀请到吴峥峥、李丽华、廖咏川、陈蔚郭长梅等教授,共同探讨不同近视程度青少年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视觉训练对伴随集合不足的学龄期近视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以及视光与干眼联合诊疗模式的探索等热点问题。

四、接触镜

接触镜作为近视矫正的三板斧之一,种类繁多,矫正适应症广泛,应用逐渐规范安全。本次年会眼视光学组邀请到了曾骏文、杨智宽、李志敏、杜显丽金婉卿等教授,各位教授将介绍绷带镜、角膜塑形镜、巩膜镜、离焦设计接触镜等各类接触镜对眼部健康的影响以及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其中角膜塑形镜为探讨的重点,巩膜镜开拓了接触镜应用的新方向,此外,接触镜对眼表形态和功能、视网膜厚度、视觉质量等的影响等也备受关注。

五、眼视光新技术新进展

在眼视光诊疗新技术、新进展板块,学组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的Yih Chung Tham教授、吕帆、胡建民、赵海霞肖满意等教授,将为我们讲解医工结合眼成像技术创新与眼病机制探索、眼科领域的大型语言模型应用、智能视障辅助技术研究新进展、优化眼科学课程教学效果之形象立体化理念,以及近距离工作对青少年眼球后壁变形等方面前沿内容。

六、继续教育单元

除了学术专题板块,学组还专门为基层医生、低年资医生设置了四个继续教育单元,围绕屈光手术、近视防控、功能性眼病等主题。内容包括早期圆锥角膜筛查策略、表层手术的全程化管理、SMILE手术技巧和并发症处理、虹膜睫状体囊肿对ICL植入术的影响、角膜老视矫正手术的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国圆锥角膜交联专家共识解读、角膜激光个性化手术的理论与临床应用、ICL手术技巧及并发症处理、儿童近视防控必须牢记三基的重要性、接触镜与近视防控、低浓度阿托品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框架眼镜在近视防控中应用等方面,均由国内该领域一线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咖授课,与临床联系紧密,实用价值高,非常值得期待。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青光眼学组亮点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眼科学术大会青光眼学组精心组织,细心安排,把我国青光眼专家近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在青光眼学组的领导下,各单位青光眼研究发展迅速,科研成果也相继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

本次大会青光眼学组收到投稿928篇,设置专题发言44项,自由发言64项,壁报和电子壁报598项,继教24项。专题发言中集中在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王宁利教授总结了人工智能在青光眼诊断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葛坚教授把近期的研究成果青光眼细胞治疗和人工视觉展现给大家;孙兴怀教授针对目前的难治性青光眼小儿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的诊治,提出了系统的诊治规范;余敏斌教授把青光眼的慢病管理理念和如何实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青光眼防治提出了慢病管理模式;刘旭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基因突变所致的青光眼的研究。
青光眼基础研究包括衰老和青光眼,眼压调控的分子机制,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分子机制,青光眼分子标记物,房水流出通道等研究等提出了新的思路,为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临床研究方面在闭角型青光眼治疗,青光眼微创手术,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视网膜器官类移植进展和挑战,高度近视眼与浅前房,OCT和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新的手术改进,新型手术方式如XEN的应用的评价,均为青光眼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医工结合的成果包括智变材料在青光眼植入物的应用,人工智能在青光眼诊断中的研发为青光眼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每次大会最热烈的是疑难病例讨论,五个经过精挑细选的病例必将会带给广大眼科同道一次思辨大餐。继教项目仍然集中在青光眼的最基本的检查法,提高大家对于基本检查如房角镜、视野、OCT等的判读,基本手术及并发症的处理,提高基层眼科医生的处理能力。本次大会将会为广大眼科同道提供一道眼科知识和新进展的饕鬄大餐。

角膜病学组亮点


本次眼科学术大会角膜病学组共收到投稿981余篇。内容涵盖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和眼表手术治疗新进展、角膜屈光手术新技术和并发症防范、干眼诊断治疗、新型生物工程角膜临床应用新进展、眼库等各个方面。经过严格、细致的审稿,最终设置11个专题发言单元,3个继续教育单元,录用专题发言58篇,论文发言87篇,继续教育12篇,稿件数量及质量再创新高。

本次大会角膜病学组会议亮点:

1、学术大餐精彩纷呈。

本次会议角膜病学组精心组织、周到安排,把国外最新角膜和屈光相关研究进展分享给国内眼科同仁的同时,重点介绍我国领域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推广最新诊疗技术。角膜病学组前任组长谢立信院士在全体大会上将做题为《 角膜内皮细胞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大会报告;角膜病学组现任组长史伟云教授做《新型角膜修复材料的研发》的专题发言和《眼科小手术》的继续教育;学组邀请两位外籍专家徐庆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王明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围绕角膜移植、神经性角膜疼痛等内容进行现场授课,国内权威专家精心准备契合我国角膜病医生的专题发言,会议精彩纷呈。角膜病学组副组长刘祖国教授将做《干眼与视疲劳》的专题发言;徐建江教授带来《人工角膜材料的研究进展》的专题发言和《边缘性角膜溃疡的治疗》的继续教育;李莹教授将带来《PRK和LASIK屈光回退的SMILE二次矫正》的专题发言和《屈光不正遇到老视的手术设计》的继续教育;潘志强教授带来《角膜移植失败原因浅析》的专题发言和《角膜上皮损伤与修复》的继续教育。眼科专家与各位参会人员分享和交流学术前沿成果和最新医学进展,促进角膜乃至整个眼科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大会发言紧扣临床科研。

角膜病学组委员就眼科临床发展的新技术和新目标做专题讨论,着力解决眼科医生最关注的临床常见问题和临床需求。会议设立不同的眼病诊断和治疗单元,其中手术单元涵盖内皮移植、羊膜移植、胬肉手术等角膜及眼表常见手术及目前国际先进的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全飞秒屈光手术等,旨在通过前沿临床和科研成果分享,提高广大眼科医生的手术技能。针对角膜医生关注的热点内容设置了眼表疾病、干眼、角膜和眼表疾病、角膜病诊治等单元,学术内容深入、生动,对推动眼科角膜疾病领域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3、继续教育严谨务实。

按照角膜病学组传统,设置角膜病继续教育单元,邀请临床上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专家开展深度的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涵盖角膜病、角膜屈光、角膜和眼表手术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旨在引导和培养年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实践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4、青年才俊各显风采。

为实现汇聚领域青年翘楚,凸显眼科创新实力,激发眼科人才活力的目的,本次会议继续设置青年论坛以及学科交叉论坛,邀请领域内取得较为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专家与会分享、汇报跨学科交叉研究进展,交流最新临床、科研和教学成果。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防盲及流行病学组亮点


眼科流行病学从临床科研角度,作为连接临床与科研的桥梁,通过深入剖析群体数据,揭示了常见眼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为探寻致病根源、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了坚实支撑,强有力地支持与推动防盲工作的开展。同时,针对人群的眼健康需求、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目标,完善及创新防盲模式,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作为顺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推进我国防盲工作及防盲体系不断发展。

本次眼科年会,防盲与流行病学单元精心策划了六大主题,旨在汇聚全国眼科同仁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我国眼健康战略的深入实施。这六大主题分别为:1)防盲政策现状及未来展望,2)近视防控的经验分享,3)眼科流行病学的新数据,4)人工智能在眼健康的应用,5)高水平临床研究文章发表的解读,和6)防盲的援外模式探讨。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眼健康新政策,力求在更多实际应用场景中,引入防盲新数据、新技术、新模式,携手推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优质眼健康服务的全面覆盖。

在第一单元“防盲政策现状及未来展望”(9月5日13:20-15:20,会议室:310)中,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专家,为我们深度剖析了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进展;范先群院士则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阐述了“近视防控”的综合性管理方案;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Stuart Keel分享了“WHO行动指南:助力全球眼保健”,为我们提供了国际视野下的眼健康策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院长和香港理工大学何明光教授,则分别就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推广眼健康以及数字创新在眼病筛查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分享;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介绍了“眼底病早期筛查模式”的建立与发展;而香港中文大学任卓昇教授则带来了关于“LAMP1 and LAMP2研究”的最新文章解读。

第二单元聚焦于“近视防控的经验分享”(9月5日16:15-18:15 ,会议室:310),来自上海、温州、广州、香港、山东、北京及云南等地的同仁们,慷慨地分享了他们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参考。第三单元眼科流行病学的新数据”(9月6日08:00-10:00,会议室:310)则汇聚了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的顶尖力量,包括“北京眼病研究2024进展”、“安阳儿童眼病研究”及“广州双生子眼病研究”等,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队列研究数据,为我们揭示了眼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第四单元“人工智能在眼健康的应用”(9月6日10:00-12:00,会议室:310)则引领我们进入了科技赋能眼健康的全新时代,专家们从青光眼、角膜病筛查、干眼、小儿眼病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健康服务中的创新应用与广阔前景。第五单元“高水平临床研究文章发表的解读”(9月6日13:20-15:20,会议室:310)则为有志于提升科研能力的同仁们提供了宝贵指南,专家们从青光眼、近视、糖网等亚专科出发,分享了如何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撰写及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宝贵经验。第六单元“防盲的援外模式探讨”(9月6日16:15-18:15,会议室:310)则将我们的视野拓展至国际舞台,援外英雄们将分享他们在眼健康国际医疗合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感悟,共同谱写眼健康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次大会学组带来的内容丰富多彩、成果丰硕、观点前沿,不仅展示了防盲治盲领域的最新进展,更为未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方向,为我国眼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神经眼科学组亮点


神经眼科在大会期间共举办七个单元专题会场和四个继续教育专场, 共设27个专题发言, 81个论文发言,18个继续教育讲座。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分享前沿技术、创新理念、规范的临床诊疗方法,共同探讨热点和焦点领域的最新进展。

来自Blanton Eye Institute 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 的Andrew G. Lee教授将分享关于"Space Flight Neuro-ocular Syndrome (SANS): The Neuro-ophthalmology of Outer Space "的专题内容,讲解航天飞行相关的神经-眼综合征的前沿临床诊疗经验;香港理工大学的何明光教授“神经眼科科研设计方法与展望”将进行系统阐述科研设计体系和前沿内容。来自School of Optometry,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谭少英教授将阐述"New methods for visual function assess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论题,为视觉功能的评估提供前沿科研视野。
神经眼科是跨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它与神经内外科、风湿免疫科等专业领域以及眼科的其他分支学科均有紧密关系。大会将邀请多位著名专家就各自领域与神经眼科的关系作精彩讲座,孙兴怀教授将分享“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系统梳理该疾病的诊疗思路;魏世辉教授将作题为“重视高度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的专题发言,为预防该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钟勇教授将分享 “发挥神经眼科在MDT中的作用”,陈长征教授“高度近视视盘病变VS高度近视视神经病变”,吴文灿教授“骨质异常纤维增生症所致视神经病变ETOCD远期效果分析”,张新媛教授将分享“糖尿病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失代偿”,徐全刚教授将讲述“肿瘤相关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特点分析”,赵晨教授“展神经麻痹的诊治”,从多个学科、多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交叉学科的前沿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炎症和缺血视神经疾病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重症和难点,彭晓燕教授将分享“疱疹病毒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姜利斌教授将分享“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叠加LHON临床特征”,李志清教授讲解“NAION中的炎症机制”,张文芳教授“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杨晖教授“视神经炎诊断及生物标志物新进展”,王敏教授“神经眼科疾病的眼科影像检查”,为视神经疾病的规范诊疗、精确诊断带来专家观点和思路,为我们提供高质量证据、可操作性的指南指导。
视神经功能的评估恢复是神经眼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阴正勤教授“嗅鞘细胞抑制Müller胶质化挽救变性视网膜功能的系列研究” ,陈洁教授的“视知觉训练在神经眼科疾病中的作用”,邱怀雨教授的“视障康复的理念与实践”,从多个角度和方向为我们分享这一领域的前沿进展。除了医学大咖们的专题讲座,另有81个论文发言带来最前沿的学术分享和病例报告,尤其疑难病例讨论环节,一定会为您提供一场丰富的思辨盛宴,敬请期待。
神经眼科学术单元精彩纷呈,汇聚众多眼科专家,共同探讨神经眼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知识源于热爱,来神经眼科专场享受丰富的视觉盛宴吧!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亮点


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在大会期间共举办斜视与弱视、儿童眼病、儿童眼视光和眼保健、基础研究8个单元专题会场,43个专家讲座、55个大会自由发言;举办3个继续教育专场,共12个专题讲座。

本届会议学术亮点包含来自国外、国内多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带来的各自领域以及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和理念、规范化的临床诊疗和思考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和焦点研究进展。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应桂双教授关于“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Ophthalmic Stud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wo Eyes”讲座深入阐述关于双眼视觉研究试验设计和分析的挑战和机遇;埃及开罗大学Hala Elhilali教授关“Brown syndrome: novel techniques in management”讲解Brown综合征临床这一少见的眼球运动障碍的斜视临床特征和相关治疗难点问题。孙兴怀教授关于“激素性青光眼的临床相关问题”的精彩演讲给临床诊断和处理带来深刻认识和思考、赵堪兴教授关于“儿童斜视临床常见问题的思考手术”讲座从临床诊疗思路和近年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讲解,规范了临床诊断、治疗;杨培增教授关于“葡萄膜炎的诊断流程”讲座,规范了该疾病的临床诊疗。许迅教授关于“户外光暴露作用近视新证据”讲座;赵明威教授关于“RVO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策略的再思考”讲座,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张伟教授关于“Is it congenital SO palsy or skew deviation? ”讲座阐述临床斜视与神经眼科交叉领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拓展斜视医生对该领域的认识;魏世辉教授关于“神经眼科患者病史采集的要点和意义”讲座,吕帆教授关于“儿童近视与高度近视研究”讲座,李世迎教授关于“儿童视网膜电图b波负相的原因分析”讲座,夏晓波教授关于“光-眼-体轴对人体的调节作用”,阴正勤教授关于“干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有效性机制研究”,陈祥军教授关于“基于遗传因素的眼病诊疗策略”,张纯教授关于“高度近视与青光眼”,何鲜桂教授关于“儿童裸眼视力与远视储备参考值标准”,粱凌毅教授关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面面观”,侯胜平教授关于“免疫性致盲眼病发生新机制”,徐海伟教授关于“人胚胎干细胞来源视网膜类器官在视觉发育和再生中的应用”,张清炯教授关于“弱视与斜视中的眼遗传病”,江冰教授关于“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视力”,余洪华教授关于“ROP智能图文报告与远程阅片中心建设”等,专家的精彩授课体现着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与其他眼科亚专业跨学科的研究发展的进步和未来发展趋势。王利华教授关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讲座、刘虎教授关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几个问题”讲座、赵晨教授关于“下斜肌手术的选择”讲座,等等学组专家的精彩详尽的报告,在引领学科领域进展、规范临床诊疗方面给斜视小儿眼科医生极大启发。

本次大会共收到斜视小儿眼科专业投稿776篇,择优选取其中55个大会自由发言。论文发言涉及斜视、弱视、视觉发育、儿童眼病等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儿童屈光问题和近视防控的相关研究和进展等等。
本届大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的学术单元亮点纷呈,既给斜视小儿眼科医生带来学术上的享受,又给临床、科研和教学带来极大启发。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眼外伤学组亮点


眼外伤学组的学术交流素以涉猎内容广泛、学科交叉及体现眼外科技术整合为特点。本次会议眼外伤时段共设6个会议单元及4个继续教育单元,会议主题包括:1)眼外伤名家讲座,2)眼外伤新视角,3)新技术探索,4)理念与创新,5)实践与真知,6)疑难病例讨论与手术视频交流等。

本次会议眼外伤时段新增“眼外伤名家”会议单元,邀请了包括泛美眼科协会前主席、巴西眼科协会主席、圣保罗联邦大学眼科医院首席专家Rubens Belfort教授、海外华人眼科及视觉研究联合会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眼科研究所何世坤教授等4名巴西及美国知名学者,以及国内著名眼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其内容丰富、认知深邃。同时,继续保留了“疑难病例讨论与手术视频交流”单元这一特色节目,该单元不但是眼外伤学组的学术品牌,也是最受参会者喜爱与欢迎的学术内容,每每会场爆棚、讨论气氛热烈。该单元报告的内容信息量大、涉猎面广,疑难病例千奇百怪,各种手术技术与技巧层出不穷,同时也不乏手术中遇到的意外和挑战,常能让人耳目一新。

本次会议眼外伤会议内容除了外伤性青光眼、感染性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脉络膜上腔出血、外伤性黄斑裂孔、角膜外伤及外伤后人工晶体植入等普受关注的传统热点话题外,还涌现了诸多新的观念、技术和研究,如动物攻击相关眼外伤、运动相关眼外伤、新型嵌入式角膜接触镜、病原体靶向测序技术在眼内炎诊疗中的应用、UBM引导下睫状体解离缝合术、“翻转法”治疗外伤性虹膜囊肿、低强度脉冲超声对视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温敏水凝胶负载多靶向药物治疗角膜损伤、3D打印可吸收材料治疗眶壁骨折、应用组织透明化技术探究眼球破裂伤对视乳头血供的影响、铜性异物对视网膜血管毒性损伤机制研究等等。此次会议,眼外伤时段学术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在眼外伤继续教育单元中,各位学组专家将就眼外伤急诊处理,眼睑外伤、陈旧性泪道损伤、眼眶外伤、眼化学伤、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外伤性睫状体脉络膜损伤的救治,交感性眼炎、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外伤性青光眼诊断处理,开放性眼外伤一期手术治疗原则及方法,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基本操作技术,眼内异物定位及处理,机械性眼外伤无光感眼诊断及治疗,眼外伤临床与基础研究及转化等内容进行规范全面地讲授解读。

眼外伤学组是一个团结活泼、学术氛围开放活跃的学组,思辨与探求真理的精神始终是眼外伤学组的精髓,学组鼓励大家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参加眼外伤学组的会议单元,会让你感受到清新活跃、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收获技术创新的意外惊喜。

最后,祝第二十八次眼科学术大会圆满成功!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亮点


本次眼科学术大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会议围绕眼眶病、眼肿瘤、眼整形、眼睑病、泪道病等主题展开,内容涉及诊疗规范、技术创新、临床研究和发病机制探索等各个方面。邀请国际国内眼眶病、眼肿瘤和眼整形领域专家,以专题发言、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在第一个单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范先群院士将以《眼肿瘤发生、诊断和治疗》为题,重点结合所在团队的工作,系统全面介绍眼肿瘤发生发展和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三位副组长孙丰源教授李冬梅教授叶娟教授分别以《黑色素瘤及顺磁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眶周神经纤维瘤临床特征及整复》为和《新视野下的上睑下垂矫正手术》为题,分别介绍眼肿瘤、眼眶病和眼整形的最新进展。

本次大会特邀德国科隆大学Ludwig Heindl教授以《Periorbital Malignancies》为题,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威尔斯眼科医院Carol Shields教授以《Retinoblastoma》为题,牛津大学墨菲尔德眼科医院Bertil E. Damato教授以《A system for estimating likelihood of malignancy in melanocytic choroidal tumors》为题,为大会带来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

围绕甲状腺相关眼病,与会专家将进行《甲状腺眼病诊治中的争议与挑战》、《评估IBI311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眼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期临床研究》、《甲状腺眼病眼眶减压术后继发性的眼部位置功能改变浅析》、《甲状腺相关眼病个性化眶减压手术的思考》、《甲状腺眼病限制性眼肌病变个性化手术方案探讨》等报告,从不同层面,解读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前世今生、研究进展。

眼肿瘤可致盲、致残、致死,是危害最大的眼科疾病。学组内眼肿瘤专家将带来《葡萄膜黑色素瘤:挑战、突破、曙光》、《眼眶肿瘤活检的意义》、《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疗进展》、《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九院模式》、《IL-36β诱导分化的Tc9细胞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过继免疫治疗中的效应与机制》等报告,将着力回答眼肿瘤诊疗难题,凝聚更多共识。

针对泪道疾病,汇集了《泪囊前泪道阻塞的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泪道损伤伴内眦畸形的手术治疗》、《泪囊环形切开在经鼻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及初步疗效》、《泪道再通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临床研究》等报告,将带来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进展。

上睑下垂及其相关综合征是眼整形的主要课题。近年来对手术方式和并发症的认识逐步深入,提出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方法。《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实施LM+cfs复合瓣悬吊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结膜-Müller’s肌切除术修复轻度上睑下垂》、《改良的提上睑肌缩短联合CFS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疗效观察》等报告,将积极推动给上睑下垂治疗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会议对人工智能、3D/4D打印技术、内镜导航技术、数字医学等涉及眼眶病眼整形专业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大会是我国眼整形眼眶病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通过与会专家的头脑风暴,将有力推动我国眼整形眼眶病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视觉生理学组亮点


视觉生理学组分会场在前几届已经形成的特色专题基础上,瞄准国际前沿、发挥本专业特点、继续与多学科交叉,邀请国内外眼科及视觉科学专家在视功能和形态检测综合应用、干细胞研究进展、眼科疾病基因诊治进展、视觉科学研究进展方面展开重点交流,包括2024年黄斑病学会的The J. Donald Gass Medal奖章获得者-临床视觉电生理专家Graham Holder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眼科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研究专家刘增平教授等。

在功能和形态检测在眼科的综合应用专题里,将在视网膜影像和电生理功能的相互印证补充、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甲状腺眼病的视神经病变、临界闪烁频率在视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低视力患者视觉功能检查方案、黄斑疾病手术治疗循证医学证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在视觉科学研究单元,探讨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对视觉发育影响的机制、脉络膜血流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细胞外囊泡调节脂肪酸代谢;在干细胞研究进展方面,将针对目前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特别是对眼部干细胞移植、干细胞与微环境的关系、晶状体再生机制与应用展开深入的讨论;在眼科疾病的基因诊治进展方面,既有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最新进展的专题大餐、又有多家单位在中国人各类眼病的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

继续教育课程单元将分为两个单元,内容包括当近视遇上电生理、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的前世今生、发育性青光眼(JOAG)的早期筛查与诊断、视神经头部结构和视盘静脉侧支、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解读、眼底病AI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发及应用、人工智能与眼的奇妙交织、人工晶状体目标屈光度计算的影响因素分析等。由国内知名专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精彩的授课。

本学组学术活动既有专家的精彩讲座,也有密切结合临床和最新进展的众多专题和自由讨论。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和交流,将极大的帮助广大眼科工作者加深对视觉电生理、以及更多的视觉生理在眼科临床和研究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眼免疫学组亮点


本次眼科学术大会眼免疫学组共收到稿件251篇,内容涵盖眼免疫学最新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大会设置6个学术单元、3个继续教育单元,包含33个专题讲座、12个继续教育讲座、21个论文发言、18个病例讨论。

会议通过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等形式充分展示眼免疫葡萄膜炎领域最新学术研究进展,针对葡萄膜炎和眼免疫相关诊疗技术及科研进展进行充分交流。杨培增教授将给我们详细讲述《葡萄膜炎诊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及《达木单抗在VKH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吴欣怡教授将给我们分享《新冠病毒感染相关角膜炎》;杨柳教授将给我们介绍《儿童葡萄膜炎临床常见错误》;张美芬教授将给我们分享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诊疗问题清单及专家建议》;彭晓燕教授将给我们讲述《急性环状外层视网膜病变:基于多模式影像的初步分期方法》等系列精彩报告......。会议邀请外籍专家Rupesh AgrawalFu-Shin X将分别进行《COTS calculator- A digital treatment for ocular tuberculosis》、《Rol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athways in bacterial keratitis》的精彩演讲。本次会议立足临床、兼顾基础研究,针对葡萄膜炎诊疗、免疫相关性眼表病变、生物制剂应用及葡萄膜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等内容设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会议保留了广受欢迎的疑难病例讨论环节,将邀请葡萄膜炎领域资深专家给予精彩点评,从而使讨论环节更加热烈、全面,讨论结果更清晰、深入。继续教育环节将邀请资深眼免疫学专家针对Behcet病、VKH综合征、免疫相关眼表疾病、ARN、眼弓形体病及葡萄膜炎诊疗思路等专题展开系统细致的授课。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授课专家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为眼科同道提供了交流眼免疫最新诊疗技术及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眼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推动我国葡萄膜炎及眼免疫相关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眼科病理学组亮点


眼科大会是我国眼科最大的学术盛会。今年的参会人数有望是疫情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盛会。本次大会眼科病理学术单元共收到投稿134篇,相比去年,稿件数量有增长。经过学组共同审稿及推荐,产生专题演讲15篇,自由发言40篇,继续教育4篇。展板展示及书面交流共30篇。本次大会眼科病理单元主要聚焦于眼科“分子病理、细胞病理、肿瘤病理、临床病理”四个部分,与往次眼科大会眼科病理分会相同,本单元涵盖眼科病理最新的临床和基础医学上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眼科病理的众多国内知名专家被邀请与会作专题报告,并继续重点进行眼科病理继续教育活动。眼科病理学术单元分别有15位国内的眼科病理学者做专题演讲及继续教育发言,来自深圳市眼科医院的学组委员唐松教授将给我们分享“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玻璃体手术联合球内注药化疗的10年期临床观察”为这一难治性疾病提供了诊疗思路。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赵桂秋主任将给我们分享“眼部转移癌的临床病理”这主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基层医生受益匪浅。天津眼科医院的林锦庸教授关注眼表及眼睑肿瘤的研究。他将给我们分享的题目是“眼睑表皮肿瘤和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通过大量的图片说明了眼表肿瘤,眼睑肿瘤的病理学特点。论文发言中,大量的眼肿瘤病例,特殊病例使基层医生,年轻医生受益匪浅。“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TTR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组织胞浆菌感染致睑结膜多发性炎性肉芽肿1例”“眼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多灶性结膜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合并结膜色素痣一例”“弥漫大B淋巴瘤合并左眶MALT淋巴瘤一例”“眼眶巨大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等等。
在继续教育单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陶海主任将给我们分享:泪道肿瘤的诊治研究进展。泪道肿瘤的诊治常常被我们所忽略。陶主任的分享帮我们梳理了泪道肿瘤的相关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开颜主任给我们分享了眼科病理那些事。题目风趣幽默,内容引人入胜。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病理学科老生常谈的问题,今年的继续教育单元,北京同仁医院的李彬老师将再次与大家分享: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本次大会病理学组不仅仅重视临床病理,同时选取大量的病理相关方面的试验研究成果,这些成就使目前的眼科病理学锦上添花。本次大会体现了眼科病理与眼科临床、影像、试验的充分整合,互为促进的喜人局面。在精准医疗、大数据、循证医疗日益凸显的今天,眼科病理在整个眼科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根据提供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


部分大会合影精彩瞬间












转载自:中国眼科报 奕臻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医脉通眼科频道
关注医脉通眼科频道,快速获取眼科资讯,病例、指南、资源等随时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