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播博汇”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曾志华教授倡导下,由中国播音学的几位博士与博士生共同创办的学术沙龙。我们的初心是——以播音学科为根本,以学术研究为旨趣,紧随时代主题,了解业界问题,探讨学科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新时代,媒介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以强大的传播力和互动性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乡村故事、民俗、民间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传媒专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专业技能赋能乡村建设?如何挖掘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让全世界看到乡村的魅力?
2024年8月16日,第二十七期播博汇在浙江省开化县下淤村举办。本期会议的主题为融媒兴农·创享未来|融媒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从今天起,“播博汇”将以“现场实录精编”的形式,陆续刊出本次学术沙龙的内容。本期为系列内容第一期:从文化特派员到文化传播者,怎么做?
本期议题
融媒兴农 · 创享未来
融媒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会议时间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10:00—12:00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下淤村两山书房
轮值学者
李 斌
中国播音学博士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
主持人
苏凡博
中国播音学博士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观察员
方利明
开化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董旭雯
乡熙生活村创始人总经理
下淤村整村运营官
陈 谊
开化县音坑乡党委书记
卢雪晨
开化县共富领导小组办公室
观察学者
(按姓氏拼音顺序)
胡子豪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刘 嘉
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
李 雪
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孙 良
中国播音学博士、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专业副教授
宋秋熠
安徽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王忆希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许成龙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夏 帅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周思涵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张尧
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有声语言基础教研室副主任
总评人
赵 瑜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志华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本场活动的主持人苏凡博,来自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欢迎大家到来!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媒时代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满足民众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传承赓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现实意义。所以,本场“播博汇”我们以“融媒兴农·创享未来|融媒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为主题,共同探讨融媒时代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有请轮值学者阐述本期报告会的主题,时间为10分钟。轮值学者阐述完毕之后,现场观察学者可以根据阐述向轮值学者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李 斌
各位嘉宾上午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从文化特派员到文化传播者——融媒体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从今年开始,我身上多了一个标签,就是“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文化特派员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怎样的内涵?文化特派员是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简单来讲,就是把具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指导、参与相关工作。
文化特派员的“特”字有三方面的内涵。首先,选派方式“特”。文化特派员逐个盘点、一一匹配、双向奔赴,背后有派出单位、平台和团队支持。其次,职责使命“特”。比如如何打造乡村品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如何因地制宜地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挖掘,既是职责又是任务。第三个是推进落实“特”。文化特派员项目不仅有三方签约承诺书而且还有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等。
那么,文化特派员能做些什么?答案是“1+1+N”,意思是在所结对的乡镇中,特派员要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农村文化礼堂、开展N项工作服务。这张图展示的就是我们需要开展的N项服务。
了解任务之后,还需要了解文化特派员背后的深层逻辑。文化特派员可以让我们在深度挖掘物质文化的同时,挖掘精神文化的需求。浙江的经济高度发达,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城市、乡村人口的生活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化如何建设是我们文化特派员的深层逻辑。
如今,城市配套比如教育、医疗等比较完善,但乡村则不尽如人意。您看,下淤村这么美,但是有的桥还没有通车,村里的餐饮、住宿、游乐设施等发展不均衡。因此,特别需要借助不同的力量改变乡村面貌。前段时间,在山水与光霞洲文化艺术周的开幕式上,由浙江传媒学院、开化县委宣传部和我三方签约,共同举办下淤村文化旅游艺术节系列活动。我们期待借助这个具体项目改变乡村。
下淤村古时候称为“霞洲”,山、水、霞光呈现出一幅唯美的画面,熠熠生辉。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还有人文资源,比如“朱熹白腊肉”,它背后一定有文化。这里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气质和风华。我通过调研得出了一些结论。第一,文旅产业发展缓慢。目前下淤村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文旅链条,并且缺乏特色标签。第二,乡村知名度不高。下淤村这么美,在座的各位应该是刚刚认识它。第三,硬件和软件都欠完善。如疗休养、会议接待在这里可能无法实现。如何通过服务、通过另一种表达让大家发现乡村的美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践行的。
作为文化特派员,我会用四个字来阐述我的理念——“深心合一”:“深”入调研,从“心”出发,热爱乡村,赋予情怀,整“合”资源,共谋发展。
首先说“深”。怎么样进行深入调研呢?这张图片中的老爷爷方来友已经94岁了,每天坚持为村民理发,年轻时经常翻山越岭,花一天时间到达目的地。我立即联系记者,将他的故事传播给大家。
“心”就是创意加情感。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小小艺术家研学营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和当地艺术家共同举办的公益活动,包括舞蹈、音乐、书法等多种文化活动。我期待小小艺术家研学营能够为小朋友打开一扇艺术的窗户。这是小小艺术家手绘的海报,大家一定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快乐。大家即将看到一小段视频。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汪洋老师突发烟雾病,脑血管突然爆裂,只能进行手术,切除了一半小脑。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用左手创作。大家看,他的画很有力量,小朋友们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接下来,我将说“合”。“合”就是大家要聚在一起。我身后有浙江传媒学院,校长、书记在暑假来到村里慰问师生。我们在下淤村举办活动,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并主持节目。方部长说,这就是让我们大家融合在一起。今天的“播博汇”汇聚了全国8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大家共同为乡村文旅助力,这都是“合”力而谋。
我们在创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模式?首先,我们运用政产学研协同助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提供技术和专业人才服务,科研项目则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课题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实现多元发展多维助农。此外,我们还有信息技术和文化相互融合的思路。例如我们经常思考如何借助AI和人工智能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以及如何让我们的信息技术与文化相互融合。
我通过“思、策、创、论、传”的思路进行规划。这一阶段包括:村播成长计划、小小艺术家研学营、大学生短视频创作大赛。关键词是“策划”“文化”“艺术”“活动”。而当所有词汇聚在一起,我发现有一个词是要扩大讲,即“文化传播”。我不仅是文化特派员,还期待能够成为文化传播者,不仅把文化带进来,还要把文化“种”下去,让文化开花结果。作为文化传播者,我需要向谁传播、如何传播以及应该传播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同时,我也期待在今天的“播博汇”上,各位专家学者可以传经送宝,把宝贵经验分享给我。
我的发言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轮值学者李斌的发言!接下来进入轮值学者问答环节。
我也从事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对此深有感悟。我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是文化特派员的做法,我认为文化特派员的方式聚焦在某个点上效果会更好,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关于助农做法。在主持过程中,我将主持词中的“村民”改为了“民众”。我认为在助农时,我们不能认为是在帮助他们,实际上我们来到乡村也满足了自己。农村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宝库,助农并非我们在帮助村民,而是我们找到共同精神家园的过程。同时,赋能应该是双向的。学生们在短视频创作课上,面临一个难题——没有可拍摄的素材,长期处于城市和校园中的学生不知道可以拍什么。前段时间我去广东省平远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当地可以接收一两百名学生来拍摄视频并解决住宿问题,我们可以将生产内容推送到学生各自的账号、平台。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素材,也是帮助当地推广景点。
最后,我向李斌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来反哺教学工作?你们如何具体利用融媒渠道对当地进行推广?
李 斌
非常感谢主持人提问,乡村振兴如何与教学工作产生关联?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有课堂,课堂空间原本都是教室,但还有一个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在开化,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命题,第一个是“最美乡村寻找美”,第二个是“寻找开化100道美食”。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通过这种创作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年轻人的活力,让他们传播乡村,发现和挖掘自然资源。
孙 良
我提出的问题涉及到视角和主体。我隐隐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消费主义倾向。我们需要发展文旅,但我们是作为外来者来这里消费,而消费本身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解,这是一种原生的乡村文化消解,所以我认为文化特派员不仅仅是消费,还需要来建设。建设有不同维度,其中一个维度是建设还可以振兴。对于中国广大乡村而言,不仅是振兴,还有复兴的问题。我提出的问题是,作为一名外来特派员,如何在工作中实现外来者与本地者之间的共同价值建构,是否有具体的思路?
李 斌
起初,我认为自己是外来的特派员,对当地村民、村风并不了解,需要完成很多事情。我加入后,村里和县里都对我充满热情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动把一些资源提供给我,同时我也会与大家一起商量我的想法。
首先,应该先从心态上进行转变。在三个月时间里,已经做了多项文化特派工作,目前我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外来的特派员,而是我们下淤村的文化特派员。
第二点是在行动上。刚刚您提到我们需要促进相关发展。许多人认为文化是务虚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借助文化手段为乡村带来实际变化呢?前两天,小小艺术家公益活动一经推出,很多村民将小朋友送到我们这里。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来自开化的小朋友加入研学营。如果他们未来成为艺术家,那就是我们的贡献。
夏 帅
刚刚您提到“合”这个关键词——资源整合,您解释的是“浙传+开化+特派员”。我特别想知道,您这次把我们聚在这里,除了开研讨会,还有哪些其他形式的整合与合作?
李 斌
我相信方部长和陈书记都会非常开心,因为今天有来自全国各地传媒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们。但今天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大家一定会带来更多可能性。例如,我策划在今年秋天举办全国乡村短视频大学生创作大赛,山传、南传、中传、浙传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乡,制作乡村文化短视频。入围决赛的同学可以来到开化,就近根据开化的素材进行拍摄。通过这个纽带,我们把下淤村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这是我非常期待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合”这个字,从小合到大合,从大合到聚合,越到后面越能激发出不同的力量。
刘 嘉
我们刚才一直在探讨如何引进外部资源,包括文化艺术活动。但我始终认为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应该回归到“村民”这个词上。如何让乡村文化建设从村民身上继续延续和发展,你有什么做法?
李 斌
作为文化特派员,不仅要将文化带进来,还要把文化种植下去,怎么种是我们作为特派员最大的考验。我刚才提到了村播成长计划,我们要让村民具备新媒体潜力和属性。成为一名新媒体主播,要有带货的能力和做乡村文旅推广者的使命感。另外,我们如何挖掘乡村文化?我在做文化特派员的时候,提到了开化的文化工程。我非常期待在两年内,将下淤村开化县的钱江源文化、南孔文化和青蛳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再形成著作或者电子出版物,要为村庄留下一些文献,这是我面临的挑战。
注:本文系根据现场实录整理后完成,或有疏漏失误,敬请谅解。另,限于篇幅,发言文字略有删节。
更多精彩
播 博 汇
为学科发声 · 为专业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