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播博汇”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曾志华教授倡导下,由中国播音学的几位博士与博士生共同创办的学术沙龙。我们的初心是——以播音学科为根本,以学术研究为旨趣,紧随时代主题,了解业界问题,探讨学科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新时代,媒介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以强大的传播力和互动性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乡村故事、民俗、民间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传媒专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专业技能赋能乡村建设?如何挖掘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让全世界看到乡村的魅力?
2024年8月16日,第二十七期播博汇在浙江省开化县下淤村举办。本期会议的主题为融媒兴农·创享未来|融媒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本期为系列内容第七期:总评人曾志华:新农村、新乡贤、新担当
本期议题
融媒兴农 · 创享未来
融媒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会议时间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10:00—12:00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下淤村两山书房
本期轮值学者
李 斌
中国播音学博士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
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
主持人
苏凡博
中国播音学博士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观察员
方利明
开化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董旭雯
乡熙生活村创始人总经理
下淤村整村运营官
陈 谊
开化县音坑乡党委书记
卢雪晨
开化县共富领导小组办公室
观察学者
(按姓氏拼音顺序)
胡子豪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刘 嘉
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
李 雪
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孙 良
中国播音学博士、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专业副教授
宋秋熠
安徽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王忆希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许成龙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夏 帅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周思涵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
张尧
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有声语言基础教研室副主任
总评人
赵 瑜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志华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志华老师进行总结。
曾志华
不是总结啊,分享一些感受。
我和赵瑜老师不同。您去过浙江的那么多乡村,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我不是。来浙江,一般都是到杭州,开化是第一次,下淤村更是第一次。这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比如,此时此刻我侧头一看,窗外就是一幅绝美的画:依山傍水的下淤村,马金溪淙淙地流着,村民的房子很精致,像别墅一样。可以说我对于农村的概念被颠覆了。
这里是“新农村”,这个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生命力旺盛的地方,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开化是个好地方”。另外,下淤村也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昨天我们在车上就看到路边写着“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这句话很质朴,代表了所有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词,是“新农村”。
第二个词是“新乡贤”。我同意孙良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建构乡村文化,还要对乡村文化予以复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虽然近代以来,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经历了多次冲击和重构,但是中华民族乡村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总体精神价值不变,这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正迎来一个蓬勃的复兴阶段。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传统中国文化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它的内涵丰厚、样式多元,比如村落文化、民俗文化、手艺文化和乡贤文化。
我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乡贤文化。在草根网红和乡村网红中,那些记录乡村、表达自我、使家乡更多“被看见”的网红;那些具有浓浓的乡土情怀、在一个又一个短视频中认真做着失传多年的老手工艺、将传统手艺完整复刻、用心传承的网红;那些具备现代知识和技能,更具有新的文化视野,敢于从城市回到乡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网红……他们有资格、有理由纳入新乡贤之列。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新乡贤!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赛道,但是共同的标签是,他们是乡村守护人!用彭南科的话说,他们是“乡村守艺人”。因此,我更想称呼他们——“新乡贤”。
第三个词是“新担当”。“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无论是开化、下淤村,乃至于衢州、浙江,我们都应该致力于打造新乡贤。有一个途径就是短视频,今天的主持人苏凡博老师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就是短视频制作。这也是高校关注社会,是播音主持专业密切联系社会和现实,用专业服务社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新举措。
作为新乡贤的这些短视频网红,他们借助网络的力量,让那些曾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乡村风景、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唤起了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
在他们的短视频里,我们看到了清澈的溪流,金黄的稻田,看到了古老或粗陋的村落,还有乡亲们淳朴的笑容,当然也有大颗的汗珠,黝黑的双手;
在他们的短视频里,那些日渐远去的技艺得以还原,传统农具的诞生过程得以重现。我们知道了徽墨、阿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看到了“孤舟蓑笠翁”诗句中“蓑衣”的真实面貌……
这些画面,与无数人的儿时记忆重叠,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乡村的向往和眷恋——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刚才我对方部长提到,虽然在北方很多人不知道“青蛳”,或者说不大接受(食用),但是在北方生活的南方人不会拒绝,因为可能会唤起他们儿时的记忆。而对于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居住了几十年的人,这也容易唤起我们对乡村的向往和眷恋。昨天我们来到“乡熙生活村”时,李雪老师就说,我们这像不像是《向往的生活》!
今天我们这桌人围坐在这里,有来自政府部门、基层干部、乡村文旅开发、高校的从教者和学习者,我们的担当在哪里?我们可以做的、应该做的是什么?
我们要对这些新乡贤给予充分肯定,他们是乡村故事的讲述者,用质朴的语言和镜头,展示着中国农村今天的风貌;他们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用科技的手段和创新的思维,为乡村振兴开辟着新的道路;他们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用“静下来、沉下去,做精品。”(彭南科语)的姿态,让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他们是了不起的一代新乡贤。
我们应该成为这些新乡贤的传播者,利用媒体平台和资源,为他们搭建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的桥梁;积极讲述他们的故事报道他们的贡献,让他们的短视频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和看到。
我们应该是这些新乡贤的督导者。既要对那些违背初心、过度营销、破坏性开发、损害乡村利益的行为加以监督和批评,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出更多类型的新乡贤——文化型新乡贤、经营型新乡贤、技能型新乡贤、公益型新乡贤……。
我们更应该成为这些新乡贤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我看到这么一段话,“乡土文化的复兴,不是单向度地怀旧复古,而应该是在开放性的思维中,在与城市文化、域外文化的互学互鉴中,去充分激活乡土传统的文化精华,去积极探寻乡土文化的现代表达,去充分释放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这是否可以作为我们在乡土文化中参与、践行的指导。李斌刚才提到“深”心合一,“篡改”得非常好,深度调研,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这次如果我们没有来到下淤村,也不知道新农村的概念。下淤村文旅结合确实很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痛点。刚才各位都拿出了自己的高见。感谢大家!
月初,在郑州,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观看了一部沉浸式戏剧,《只有河南》(隆重推荐给大家,有机会去看看)。导演王潮歌是深谙中华民族文化底色的,整个戏剧幻城的主颜色是土色:大门是黄土夯就,21个剧场的戏剧主题当然还是黄土,讲述的是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
我想起这样几个词:生命、生活、生产、生态——
乡土、乡村,这是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地,是我们生命的源头;
乡土、乡村,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所需,麦子、大米、高粱……并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
乡土、乡村,农业生产不仅为乡村提供物质基础,也是乡村振兴财富创造和积累的重要方式;
乡土、乡村,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正如陈谊书记刚才提到的,原本我们有烧烤等餐饮,为了保护生态,我们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这些餐饮,宁愿在经济上受到损失。因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生命力旺盛,才是新农村的真实写照,也是新乡村文化的基石和土壤。
感恩我们的乡村文化,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为我们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找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乡土家园!
感谢今天参与“播博汇”的各位亲爱的朋友们!这确实是“播博汇”历史上最美的一期,我们也再次“破圈”,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里。同时,我认为这也是“播博汇”用专业服务社会、与乡土文化密切关联的一期,意义非凡。感谢各位为我们赋能,为我们赋予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持人
感谢曾老师的总结。我们小时候经常在食堂街上,拿着弹弓去找鸟,但是现在,老家的县城已经城市化,我们家门口的食堂也消失了。整片城市化之后,我已经找不到我的家乡了。以前我认为,振兴乡村是因为“无穷的远方和无尽的人都与我有关”,现在我来做这件事情时,我认为我们正在形成合力,为自己带来最美的乡愁。
最后,我宣布今天的播博汇圆满结束。
再次感谢李斌的组织,感谢各位嘉宾、老师和学者!
注:本文系根据现场实录整理后完成,或有疏漏失误,敬请谅解。另,限于篇幅,发言文字略有删节。
更多精彩
播 博 汇
为学科发声 · 为专业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