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的命脉不是螺蛳粉

汽车   2024-08-05 07:01   广东  

“老板,二两粉,加鸭脚,猪肺,通心菜......”

不知从何而起,螺蛳粉成为了柳州的代名词,一年吸引8000多万旅客从各地慕名而来,柳州也口口相传成为了“螺蛳粉之城”。

2019年柳州举办螺蛳粉长桌宴

数据显示,2014年,柳州只有一家袋装螺蛳粉生产企业,全市螺蛳粉产值不足5亿。而到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已超500亿。

毫无疑问,一碗螺蛳粉带火了龙城柳州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然而这座城市立足的根本并没有动摇,汽车产业依然是这座拥有400万人口的城市的命脉。

作为中国四大汽车城之一,柳州的工业经济总量占比居广西各市首位,约占广西工业总量的1/4,而汽车工业则是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每40个柳州人里就有1位从事汽车行业。

柳州的汽车工业雏形要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全国掀起“造车热”,在一片呼声中,广西自治区下达让柳州农械厂和柳州机械厂联合生产汽车的任务,柳州的汽车产业开始蹒跚起步,仅用时3个多月就试制成功广西第一辆真正的汽车——仿制苏联嘎斯车的130型载货汽车,并命名为“柳江”牌。

改革开放后,柳州的汽车产业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机遇。1980年,柳州拖拉机厂看中微车市场的前景,引进了一辆日本三菱微型车进行研究。1982年,工厂用手工敲打仿制的第一台微型货车LZ110试制成功。1984年,柳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五菱牌”LZ110微型货车正式量产,一年后柳州拖拉机厂改名柳州微型汽车厂,转型生产微型车。

与此同时,柳州的另一家汽车厂也没有闲下来。1981年,广西柳州汽车厂加入了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成为了“东风矩阵”的一员的同时,走向了生产载重货车等商用车的道路。同年,这台名为LZ141型的货车诞生。

从80年代开始,柳州就成为了当时少数拥有整车生产能力的城市,与同时期的北京吉普、长春一汽、上海汽车、天津夏利等大城市出来的品牌相比,柳州汽车凭借自力更新,同样收获了不少订单。

1992年,柳州微型汽车的年产量在同行业中位居第2,在全国年产万辆以上的40家汽车厂中位列第13位,由此可见,柳州微型汽车厂在全国汽车行业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涌入国内,家用汽车市场也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期。2002年,上汽、通用、五菱三方正式合资,成立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开启了五菱与柳州比翼齐飞的时代。

2009年,上汽通用五菱产销突破100万辆,柳州与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几个中国大城市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汽车年产量突破百万辆的城市;2012年12月,柳州汽车工业迎来其发展史上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的产销突破200万辆,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年产销200万辆的车企。2017年柳州市汽车产销完成253万辆,创历史新高,中国每生产10辆汽车,有1辆就是柳州制造。

汽车产业成长为了柳州工业的最粗壮的“大腿”,也成为柳州经济最能下蛋的“金鸡”。数据显示,2017年,柳州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5000亿元,而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不过,柳州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得了“汽车依赖症”。

自2017年起,柳州工业总产值达到最高点后,便逐步下滑。到2020年,已下滑至4143.8亿元,缩水近千亿。到2023年后,工业产值只剩下3851亿元。

2023年柳州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其核心原因之一,便是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产值的下滑。

2017年,柳州汽车产量在攀升至253万辆的顶峰后,开始逐步下落。到2020年下滑至170万辆,即便从2023年止跌回升,也较2017年的高峰少了近77万辆。

对传统造车城市来说,造车就像GDP的一剂猛药,但当新能源的巨浪扑面而来,越是依赖传统汽车产业,受到的冲击就越大。

2023年,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同比下降12.3%,五菱曾一度牢牢占据的下沉赛道变得拥挤,“神车”光环也逐渐褪去。曾经月销过8万辆的神车五菱宏光,2023年的销量为9.8万辆,平均月销量不过万。

在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中,柳州受影响尤甚。

比如过去几年里,五菱宏光MINI EV虽然获得了不少成就,但随着A00级纯电市场快速萎缩以及微型纯电车的竞品越来越多,宏光MINI EV的先发优势也越来越小。

2023年,五菱宏光MINIEV全年的销量为23.8万辆,同比下降41%。而2022年,宏光MINI EV年销达到55.4万辆,蝉联全球小型纯电汽车销量冠军。

一言以蔽之:成也低端车,败也低端车

根据柳州市政府发布的《柳州汽车工业发展调查报告》,近年来,柳州虽然加大了新产品研发力度,柳州产汽车价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徘徊在中低值区域。

例如从单辆车创造的产值来看,包括上海、广州等其他六大汽车城均在20万元以上,而柳州市2021年单辆汽车创造的产值仅为7.89万元,远低于其他汽车城。

在彩电冰箱大沙发当道的市场环境下,柳州生产的新能源车更新换代落后于行业总体水平,难以及时满足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

另一方面,柳州本地零部件企业也长期依附于单一主机厂生存,发展空间小,受行业形势以及上游产品升级影响,主机厂采购量大幅下降,导致生存困难。没有利润来源,也就难以研发新技术,形成死循环。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从诞生全球第一个“汽车之城”底特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再发展到人口流失锈迹斑斑的鬼城,这座城市的衰落史早已清晰地映射出产业结构单一的隐患。

曾被津津乐道的“柳州模式”,似乎也难以在其他城市复制,未来等待柳州的又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往期回顾:









大家车观察
大家车言论的汽车行业观察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