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吗?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液体复合碳源,竟然有这么多门道!

文摘   2024-12-12 11:00   天津  

每天上午11点,关注我学习更多水处理知识!


编辑|胖先生的水处理日记

来源|整理总结

以下正文:

大家好,我是胖哥,欢迎阅读我的水处理日记。

开篇之前,先打个广告。

有想要跟胖哥我系统性学习水处理技术的朋友,限时优惠价300元,即可享受在线课程+配套课件+专属学员交流群+答疑等4项服务。

您要问我的课程和其他人的有啥不同?

就这么说吧,我以前在单位的副业,是讲相声的

在我的系列课里面,我将用一种完全不同于那些严肃刻板的老教授们的授课方式,用插科打诨外加比喻拟人的方式,争取把那些枯燥乏味的水处理知识,给你们整活了!

▲学员评价1

▲学员评价2

总之,保你这区区300块钱,花的超值!

详情可以点击如下链接:

  1. 想认真学习水处理技术却没门路?赶紧来看这篇文章!
  2. 从业12年水处理行业,我的所有经验感悟,都在这里了!

另外想要办《污废水处理工程师》证书的朋友,也可以找我咨询。

我的微信号:shuichuliqingong,也即“水处理秦工”的拼音缩写。

好了,闲话少说,咱们书归正文。

昨天的文章中,咱们讨论了污水厂反硝化脱氮中,复合碳源的一些“坑”。

结果有人私信留言,说:

“胖哥,说到采购复合碳源,为啥厂家每次给我们都按照重量结算,而不按照体积结算,这里面是有什么猫腻吗?”

说实话,我不负责公司的采购业务,因此对于平时药剂采购这一块,也接触的不多,还真就不清楚这里面的说法。

但这不妨咱们推导一下。

首先,按体积和按重量结算的说法,肯定是发生在液体碳源上,固体的肯定不会说还按照体积结算的。

其次,重量和体积中间,就差了一个密度。

而不同类型的液体碳源,密度的确是有差异的。

由于含有的组分不同,因此市面上的复合碳源,普遍在0.8~1.3g/cm³之间波动。

根据公式m=ρV,如果产品单价不变的话,那密度小的碳源,按照体积结算对厂家更有利,因为m<V。

而密度大的碳源,则是按照重量结算对厂家更有利,因为m>V。

既然厂家特意强调要按照重量结算,那我估计就是他们家的产品,密度比水大了。

反正又说到了碳源,不妨就多说两句。

如果你们厂用的是固体碳源,那计算用量时,大家应该都会算,无非就是下面这个公式:

m碳源=Q×[(C0-Ce)×η-(S0-Se)]÷ω÷μ÷1000

式中:

m碳源-固体碳源的投加量,kg/d;

Q-处理水量,m³/d;

C0-原水总氮,mg/L;

Ce-设计出水总氮,mg/L;

η-设计C/N,一般为4~6,常取5;

S0-原水COD,mg/L;

Se-出水COD,mg/L;

ω-碳源的COD当量,乙酸钠为0.78,葡萄糖为1.06,甲醇为1.5;

μ-碳源的纯度。

这里面的一个争论点,就在于S0和Se这两个参数,到底要不要带?

前面那篇文章咱们也说了,水中的有机物往往有以下四种类型:

(1)可以被缺氧池的反硝化菌利用的COD;
(2)不可以被反硝化菌利用,但可以被好氧单元的异养菌代谢掉的COD;
(3)反硝化菌也用不了,好氧异养菌也用不了的COD;
(4)不但细菌利用不了,还会被抑制,甚至被毒害的COD。

要是原水的COD属于第一类,那肯定要带进去使用的,药剂消耗那是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那就别带了,带进去反而可能导致用量不够。

那液体碳源的投加量计算,又该怎么算呢?

我总结如下所示:
(1)先取液态碳源,稀释到合适的倍数后,测试COD值。
例如稀释1000倍,测出来的数据是500mg/L,那么这种液体碳源的COD当量就是1000×500=500000mg/L。
(2)再检测原水的COD、氨氮和总氮值,例如发现COD=150mg/L,氨氮=总氮=50mg/L。
(3)根据原水指标和出水指标,来确定所需要投加的COD量。
例如执行的排放标准是一级A,也即出水总氮≤15mg/L,COD≤50mg/L,那么需要补充的COD值,就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mCOD=(50-15)×5-(150-50)=75mg/L
当然了,如果原水的可生化性并没有那么好的话,为了预防万一,需要补充的COD值,可以适当放大一点,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mCOD=(50-15)×5=175mg/L
(4)根据需要投加的COD量,来确定需要投加的液体碳源量。
咱就假设原水是生活污水,可生化性好,需要补充的COD=75mg/L。
那么对应投加的这种液体复合碳源的量,可以按照下列物质守恒的原则计算:
Q复合碳源×COD复合碳源=Q处理水量×COD补投
式中:
Q复合碳源-液体复合碳源的使用量,m³/d;
COD复合碳源-复合碳源的实测COD当量值,mg/L;
Q处理水量-废水每天处理量,m³/d;
COD补投-废水中需要补加的COD值,mg/L。
假如日处理量为100000m³,那么每天需要投加的液体复合碳源量=75×100000÷500000=15m³/d。
貌似这里面没有用到密度啊?
没错,如果你提前实测了液体碳源的COD值的话,其实是用不到其密度的。
就拿葡萄糖来举例吧。
已知葡萄糖的COD当量=1.06,也即1mg/L的葡萄糖溶于水,就是1.06mg/L的COD,而固体葡萄糖密度=1.54g/cm³。
假设配1L的500000mg/L的COD当量的葡萄糖溶液,也就是把471.7g的葡萄糖固体306mL,溶于694mL的去离子水中。
Ps:这里面葡萄糖的固体密度溶解于水中,体积应该是会变的,咱们暂且认为它不变。
那么最终配出来的葡萄糖溶液密度,就等于1.54×0.306+1×0.694=1.17g/cm³。
也就是1L的COD当量=500000mg/L的葡萄糖溶液,总质量=1170g。
其中葡萄糖质量占比=471.7÷1170=40.32%。
咱还拿上述那个生活污水来举例子。
假设其日处理量Q=100000m³/d,需要补加的COD=75mg/L。
投加的液体碳源就是COD=500000mg/L的葡萄糖溶液。
按照咱们上述计算原则,需要投加的葡萄糖流量为15m³/d,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Q液体碳源=100000×75÷500000=15m³/d
那要是带入密度呢?
其实还是15m³/d,咱们可以反推下,详细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COD=15×1.17×0.4032×10⁶×1.06÷100000=75mg/L
可见带不带入密度,对于最终的计算结果没影响。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甲醇。
为啥说甲醇比较特殊呢?
因为它虽然是液态碳源,但在计算时完全可以当成固体碳源来算,而且很容易忽视密度的影响。
不信?咱来算算。
已知甲醇的密度=0.791g/cm³,也就是1L的甲醇实际上仅有791g。
又由于甲醇的COD当量=1.5kg/kg,那么把1mL甲醇投加进1m³的水中,不考虑密度的话,算出来增加的COD=1.5mg/L。
但如果考虑它的实际密度的话,那么把1mL甲醇投加进1m³的水中,增加的COD=1.5×0.791=1.19mg/L。
两者相差的还是挺多的。
那如果在一个现场中,缺氧池碳源投加,采用的是甲醇,且没有考虑其实际密度的话,你觉得最终算出来的投加量,会不会少呢?
肯定会的。
除非你把甲醇完全按照液体碳源的思路来对待,别用COD当量了,直接测,然后再按照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投加量:

Q复合碳源×COD复合碳源=Q处理水量×COD补投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碳源和COD相互换算的两个单位的转换关系:mg/L和mg/kg

这两个单位很容易理解。

mg/L的意思就是说,1L溶液中,含有的COD的质量,是多少mg。

而mg/kg的意思就是说,1kg的溶液中,含有的COD的质量,是多少mg。

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所示:

VCOD=ρ·MCOD

式中:
VCOD-碳源的体积COD当量,单位mg/L;
MCOD-碳源的质量COD当量,单位mg/kg。
ρ-碳源的密度,单位kg/L。
按照这个公式再看甲醇碳源。
已知甲醇的COD质量当量为1.5kg/kg,也就是1.5×10⁶mg/kg,甲醇的密度ρ=0.791kg/L。
所以甲醇的COD体积当量=1.5×10⁶×0.791=1.19×10mg/L。
我所说的甲醇碳源里面的“坑”,就是这点。
那么对于液体碳源的这两个COD当量,分别该怎么测量呢?
先说好说的,也就是体积当量,mg/L。
这个其实咱们上面已经说过了,你可以先取100mL的液体碳源,然后用容量瓶定容到1L,这就是稀释了10倍。
然后再取稀释10倍的溶液100mL,再用容量瓶定容到1L,相当于稀释了100倍。
再重复一遍,相当于稀释了1000倍。
然后直接测这种稀释了1000倍的溶液COD即可,最后得出来的就是体积COD当量,mg/L。
再说说质量COD当量。
这个在稀释时,就不能用体积了,而是用重量。
你可以先找一个1L的容量瓶,放在电子天平上,去皮校零,然后准确滴入100g的液体碳源,然后再定容到1L,相当于稀释了10倍。
同样,重复以上操作两次,相当于得到了稀释1000倍的水样,再去测COD值。
那位说了:
“万一我称重时,无法做到准确称重100g呢?”
这个好办,分别记录你每次滴加时的实际重量,例如稀释3次,每次的实际重量为103.534g、102.325g、101.102g。
分别用100除以上述三个实际重量,得到三个系数:0.966、0.977、0.989。
然后用最终测得的结果,乘以这三个系数就行了,也就是乘以一个0.933的系数。
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其实就是mg/kg,而并非mg/L了,因为两者间,相差了一个液体碳源的实际密度,kg/L。
那位说了:
“那我就想着快速得出液体碳源的密度,不想用你这么复杂的计算方法,怎么办呢?”
好办。
你先取个100mL的玻璃量筒,放在电子天平上校零去皮。
然后取你准备测量的液体碳源,一点点往量筒里面滴,一直滴加到100g附近,记录实测值,例如104.332g。
然后读取量筒的体积,例如是98mL。
最后再根据密度公式ρ=m÷V=104.332÷98=1.06g/cm³,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或者干脆买一个密度计,一放进去,就大概知道是什么水平了。

好了,今天的日记就到这里了。
最后,别忘了点击以下四个蓝字“阅读原文”,了解胖哥《污水处理技术培训》课程详情哦。

胖先生的水处理日记
一个水处理工程师的工作日常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