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1点,关注我了解更多水处理故事!
编辑|胖先生的水处理日记
来源|经验总结
前两天,有位以前服务过的水厂打电话,说他们厂的斜管沉淀池出水浑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话说斜管反应器,虽然沉淀效果要更好,但说实话,如果先天设计不好,或者是运行管理的不到位,的确是很容易出问题。
总之就是,非斜管沉淀池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布水不均、短流、流速过大冲击等问题,斜管也都可能会遇到。
人家非斜管沉淀池不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斜管积泥、坍塌、老化等等,也是斜管沉淀池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斜管反应器因为水力负荷更大,其排泥的频率也会更高,这也会给运行带来一定的麻烦。
尤其是多斗排泥的时候,一旦操作参数设置不合理,例如排泥时间和频率等等,也容易导致出水跑泥。
那位说了:
“斜管这么麻烦,干嘛还非得用这破玩意儿啊?”
因为它真有效果啊!
斜管沉淀池之所以能够具备高效沉淀的功能,还是得益于其浅层沉淀的理论。
所谓的浅层沉淀,就是将原本的沉淀池自上而下分割成n层互相独立的平行廊道。
这些廊道的长宽和原本一个整体的长宽一样,但高度变成了原本的1/n。
▲浅层沉淀的基本原理
如果你不理解,可以想象下美味的千层蛋糕,一个意思。
然后让废水等分进入这些平行廊道,就相当于变相增加了n倍的沉淀面积,那效果还能不好吗?
Ps:沉淀池截留沉速v0,在数值上就等于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因此可以根据表面水力负荷q的计算公式反推截留沉速v0。
q=Q/A
A=L×B
v0=q
式中:
q-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m³/m²·h;
Q-处理水量,m³/h;
A-沉淀池表面积,m²;
L-沉淀池长度,m;
B-沉淀池宽度,m;
v0-沉淀池截留沉速,m/h。
你来看,原本没有分层时,相当于一个A面对的就是一个Q,而现在自上而下分成了n层,那么就变成了一个A面对1/n个Q。
如此一来,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和截留沉速是不是就降低了n倍?
压力小了,效率是不是就上去了?
除此之外,分层的做法还有助于平顺水流,减少其紊流程度,也有助于沉淀效果的提升。
这个怎么理解呢?
可以从雷诺数Re的定义下手解释。
我们都知道,影响水流流动状态的最大因素是雷诺数。
当雷诺数小于2000时为层流,水流状态平稳,而水流状态由层流向湍流过渡时,雷诺数在2000~4000之间,当雷诺数>4000时,水流则以湍流为主。
类似平流沉淀池这类的明渠流,雷诺数Re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Re=vR/ν
式中:
v-流体的水平流速,m/s;
R-水力半径,m;
ν-水的运动粘滞系数,m²/s。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雷诺数和水利半径R成正比。
也就是说,水力半径越大,雷诺数越大,水流状态就越不稳定,湍流越严重,越不利于絮体沉淀。
那怎么降低水力半径R值呢?
我们先来看看R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R=A/x
式中:
R-水力半径,m;
A-过水断面,m²;
x-湿周(过流断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界线),m。
正常的沉淀池,湿周就是B+2H,而分成n层的沉淀池,湿周就变成了nB+2H。
因此分层的x肯定要>不分层的x,而过水断面A值不变,因此分层的R<不分层的R。
自然,分层的Re值就<不分层的Re值。
前面咱们也说了,水体的Re值越低,代表水流越趋近于层流,越稳定,也就越有利于悬浮物沉降。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直接分n层最有利于发挥沉淀池的性能,但实践中可没那么容易,毕竟泥水分离不光是沉下来就行,还得能收集。
总之,斜管就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妥协后的产物,既兼顾了可操作性,也提高了絮体沉淀的效率。
话一说就远了,咱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斜管沉淀池出水浑浊,有跑泥现象,该怎么办呢?”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基本上跑不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的设计问题
斜管沉淀池最常见的设计问题,就是进口布水不均匀。
咱们平时一说就是絮凝沉淀,但其实这是两个过程:先絮凝后沉淀。
既然是两个过程,那就有各自的反应区,且絮凝后的水进入沉淀池后,必须要保证流速适中,不能过大,否则好不容易形成的絮体,就有被打散的风险。
而且过流流速过大的话,会破坏水体的平稳状态,让底部污泥被激起来,从而形成跑泥。
我就见过有的厂家制作的斜管沉淀设备,絮凝区和沉淀区就靠一根细管连通,流速过大,那出水不带泥才怪呢!
不过这属于胎里带的设计问题,基本上从一开始出水就浑,不会说用一段时间才会出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比较费劲,只能重新设计进水管道,检修或者更换布水装置,确保水流分布均匀。
(2)斜管组件问题
一般常见的斜管组件都是直径50~80mm,斜长1m,倾斜角度60°的蜂窝状填料,材质通常采用聚丙烯,一是轻便,二是表面光滑。
但在怎么光滑,时间长了,或者上升流速太小的话,都会挂泥。
一旦挂泥,就容易引起污泥的堆积。
Ps:斜管沉淀池中废水在斜管内的流速为3~5mm/s。
而水中的杂质和污泥在斜管表面或者内部堆积过多,就势必会影响整体沉淀效果与过水能力。
这个可以靠定期的冲洗来解决。
那么,蜂窝斜管填料该怎样清洗呢?
有些污水厂在设计时就有清洗设备,安装在斜管区的下部,冲洗的时候从下而上反冲。
但更多时候斜管还是靠人力反冲。
我见过的几次斜管冲洗作业,都是俩人分别站在斜管区的两头,用两根长绳分别系住冲洗器的两端。
等池子排空后,就将清洗器缓慢拉动,靠高压水枪把斜管组件中积累的泥给冲洗掉,再通过排泥操作排掉。
除了堵泥,还有就是斜管本身的问题。
例如安装不牢固、材质差、使用时间长老化了,或者干脆被过量的积泥压塌了等等,也都会导致出水发混。
(3)排泥不畅或者不及时
这个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毕竟污泥斗的容积有限,如果不经常排泥或者排泥不畅的话,那泥斗一满,自然就容易跑泥了。
而导致排泥不畅的原因,通常有排泥管道堵塞、排泥泵损坏、排泥阀故障等。
如果高度允许的话,建议采用大泥斗重力排泥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刮泥死角,提升排泥效率。
或者采取多斗排泥系统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排泥管数量,一个斗一根管一台泵,效果要比多斗共用一根管效果更好,排泥效率也更高。
(4)药剂投加量不对
实话实说,絮凝沉淀工艺的药剂投加量并没有可以直接计算的公式,都是提前做小试,确定好最佳的药剂配比后,再反馈到现场调试。
一般情况下,PAC的固体投加量在50mg/L左右,PAM的固体投加量在1mg/L左右。
当然,我这个也是经验数据,不同项目中的不同水质,肯定会有所差异,一定要提前做小试才行。
另外就是沉淀前的絮凝单元,包括PAC投加池和PAM投加池中搅拌器的转速、停留时间等,对于絮体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务必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