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皮疹,老人得了儿童常见病,小心是癌症在作祟!

文摘   科学   2025-01-17 19:29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种好发于儿童的疾病,为什么突然出现在老年患者中?



撰文 | 大月亮

最近一篇发表在Rheumatology的病例报告中[1],报道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病例,患者均为老年人,但是发病症状却符合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疾病表现。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看看!

迷雾重重——病例上场


■ 病例一:


59岁男性,因“发热、皮疹9天”入院。患者在过去9天内持续发热≥39℃,伴皮疹。初步查体示手部多形性皮疹、口腔皮疹和草莓舌,但没有结膜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既往有前列腺癌手术史和复发病史。

入院4天后,患者出现手部脱皮(图1)和腹痛。

图1:患者的手部脱皮体征

辅助检查结果:

  • 腹部CT扫描:提示为非胆汁性胰腺炎(Balthazar C级)、回肠炎、右侧结肠炎、严重的胃黏膜增厚伴胃腺病(图2B)。


  • 大动脉CT扫描:左侧锁骨下动脉炎(图2C)。


  • 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未发现心脏受累。


  • 胃镜检查胃黏膜浸润肥厚,病理解剖结果证实为胃腺癌。


  • 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25mg/L);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增多 (40g/mm3);血小板增多;低白蛋白血症(18g/L);肝细胞溶解伴高胆红素血症和脂肪酶水平升高(1300 UI/L);血培养阴性。

图2: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片

针对这个病例,除了以上给出的诊断,您认为还可能有的其他诊断会是什么呢?

 病例二:


77岁男性,因“发热伴皮疹7天”就诊。

患者持续高热7天,体温≥38.5℃;伴全身多发皮疹,包括掌跖受累的多形性皮疹(图3D)和口腔皮疹(图3E)。

图3:患者的皮疹表现

患者既往有双杂合血色素沉着症(C282Y和H63D)和心房颤动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除掌跖受累的多形性皮疹和口腔皮疹外,还有双侧结膜炎和颈部淋巴结病,以及手部缺血体征伴远端坏死。

图4:患者的手部缺血体征伴远端坏死

辅助检查结果:

  •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正常;


  • 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236 mg/L)、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增多 (14 g/mm3)、无菌性白细胞尿;


  • 血培养:阴性;


  • 皮肤活检: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征象;


  • 食管CT扫描:食管增厚,活检证实食管鳞状细胞癌


看到这样的患者,您能给出什么别的诊断吗?

拨云见日——病例分析


 到底还要诊断什么?


首先,根据消化道症状和病理结果,可以明确这两位患者都患有癌症,第一位患者患有胃癌,第二位患者患有食管癌。
但是,这两位患者也都有除消化道肿瘤的典型症状以外的表现,如:高热、皮疹、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结膜炎、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等等!这一系列症状好像有点熟悉……
没错!这不就是儿童中常见的川崎病(KD)主要临床表现嘛!

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亚裔儿童为主。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结膜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KD主要发生在5岁前的儿童中,成人发病的川崎病(AKD)很少见一项针对AKD患者的综述显示,AKD的年龄平均值为30岁[2]

《中华儿科杂志》于20221月份发表《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3],更新KD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类:KD为临床综合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KD包括完全性川崎病(CKD)和不完全性川崎病(IKD)两种类型。

  • CKD的表现为发热,并具有以下5项中至少4项主要临床特征:


(1)双侧球结膜充血;

(2)口唇及口腔的变化:口唇干红、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3)皮疹,包括单独出现的卡疤红肿;

(4)四肢末梢循环改变:急性期手足发红、肿胀,恢复期甲周脱皮;

(5)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 IKD发热5d,但主要临床特征不足4项,按如下图的流程评估是否为IKD


图5:IKD的诊断流程图

根据该诊断标准,可见病例一中的患者为IKD(发热、3个主要症状和 4个实验室标准),病例二中的患者为CKD(发烧和5个主要症状)。

 肿瘤合并KD?这是什么组合?


是的,这不是凭空捏造的病例,而是真实的、肿瘤合并KD的老年人。但为什么常见于儿童的KD样症状会在患有肿瘤的老年人身上出现,其实并不清楚具体原因,因为K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未得到解答。


但该病例报告中,消化道癌和KD样血管炎的共存暗示两者之间潜在的病理生理的联系。既往有证据表明“肠血管”轴在肠屏障缺陷的情况下,通过肠黏膜IgA的产生和沉积参与KD的发病机制[4]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本文报道的两个病例中,肿瘤可能破坏了消化黏膜,导致免疫反应和全身性血管炎。

 治疗


根据KD的治疗策略,两位患者都接受了单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2g/kg)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病例一中使用的剂量为100mg/kg/d,病例二使用的剂量为50mg/kg/d)。

由于病例一中的患者心脏未受累,故治疗效果较好。腹痛和发热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减轻,CT扫描显示的回肠炎/结肠炎恢复正常。针对其胃腺癌,予以化疗和胃切除术。五个月后,发现骨转移。

而病例二中的患者在治疗10天后仍不见好转,3周后给予新的IVIG剂量(1 g/kg)和皮质类固醇治疗(1 mg/kg)也并没有改善症状。且后续检查发现患者患有心肌炎,左心室整体运动功能减退,射血分数降低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663 µg/L)。最终该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

斗转星移——病例大赏

 

该病例报告是首次将两例AKD样血管炎作为消化道癌背景下的副肿瘤综合征进行讨论的。此外,病例一中的患者在CT扫描中出现左锁骨下动脉炎征象,这在AKD中很少见病例二中的患者出现手部缺血症状,这是一种在年幼KD婴儿中报告的极为罕见的并发症,且该患者对IVIG治疗无效,这在AKD病中是非典型的

总之,不要小瞧了KD,这可不是儿童的专属疾病!如果在老年患者中发现KD的主要症状表现,可要小心副肿瘤综合症啦!


为了能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有趣、有用有态度的内容,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欢迎大家动动手指完成以下的调研,只要五秒钟


更多风湿干货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长按识别二维码

无需下载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Hippolyte Lequain,Jean Baptiste Fraison,et al.Adult-onset Kawasaki-like disease as a paraneoplastic syndrome.Rheumatology[J],2022 Mar 18.
[2]Fraison JB, Sève P, Dauphin C, et al. Kawasaki disease in adults: Observations in Fra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 Autoimmun Rev. 2016 Mar;15(3):242-9. doi: 10.1016/j.autrev.2015.11.010. Epub 2015 Nov 26. PMID: 26631821.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1):6-13. 
[4]Noval Rivas M, Arditi M. Kawasaki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and insights from mouse models. Nat Rev Rheumatol. 2020 Jul;16(7):391-405. doi: 10.1038/s41584-020-0426-0. Epub 2020 May 26. PMID: 32457494; PMCID: PMC7250272. 

责任编辑丨卡带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关注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在这里学习风湿免疫疾病诊治知识,了解前沿新动向!投稿或合作,请联系fs@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