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撒了多少谎,才让我们成为「正常人」?|观影《怪物》

情感   情感   2024-11-29 20:02   河北  

创号9年第1056篇

安慰记作者Jing

编辑tianQ



自我们懂事以来,我们就能看到种种不同的“框架”,指向不同的社会角色:


学生应该是怎样,父母应该是怎样,正常人应该是怎样……


这些条条框框指导着我们的行动,也像锁链一样,将那些我们所有人都会存在的,有些不同寻常、离经叛道的部分锁回心里深处。


我们捂紧心口,生怕它们露头,惹来别人的指指点点。


我们也若无其事,假装它们消失,成为一个标准的社会角色。


但当看到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们出现时,自己内心的那部分还是隐隐不甘。


电影《怪物》就提出了这样的议题:当电影中的两个男孩被卷入社会规范与自我的摩擦中时,Ta们究竟该如何是好?


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与那些努力趋于“正常”的人相比,谁更像是“怪物”呢?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含有电影剧透!若还未看过电影,请谨慎阅读,以免影响之后的观影体验~




1 焦心的母亲

单身母亲早织发现了自己儿子麦野出现了一系列的异常行为:剪掉头发、水壶有泥土、大晚上还不回家吃饭等等。麦野面对母亲担忧的询问,回应说自己遭受了老师利然的霸凌,还被打了鼻子。


早织前去学校讨回公道,却发现校长与老师们只会机械地说着“官方声明”一样无意义的套话,简直像怪物一样。老师甚至出言:麦野霸凌星川同学,Ta才是个怪物。



为了寻找真相,早织拜访麦野的同学星川,并劝说其为利然老师的霸凌作证。最终,校方举办道歉会,利然老师当众道歉。


但是随后,在一个台风即将到来的清晨,早织发现麦野失踪了。狂风从房间窗户扑入,将麦野的画作卷落一地,“怪物”一词赫然在上……


2 负责的老师

利然是一位负责的教师,Ta关照同学,热心教学。



利然有一天发现麦野在班上乱摔同学物件,赶紧上前阻止,却不慎打到了鼻子——没想到这就成为了之后早织谴责Ta“霸凌麦野”的证据。之后又因同学的含糊表达,利然误会麦野正在霸凌星野。


当面对早织的指控,利然一开始想反驳解释,但同事都建议Ta息事宁人。没想到最后事态发酵,校方举办道歉会、本人登上报纸、女友也因此离去……利然老师成了众人鄙夷的怪物,一下坠入了最低谷。


一次意外,利然批改起过去孩子的作业,发现星川的作业暗藏着麦野的名字,说明两人其实关系匪浅——自己原来误会了两人。


利然跑去麦野家想去道歉,却意外遇到了正在寻找失踪儿子的早织。


即使知道可能会出现泥石流,Ta们仍踏上了寻找孩子之途……


3 逃跑的两个男孩

那么星川和麦野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要从最开始讲起。


星川因为温柔的个性总被认为“不够男孩子”,所以被别的同学欺凌,被认为是怪物。打闹、脱掉鞋子、堵厕所,都是常有的事情。


但麦野接触到星川,才发现其实对方是一个很好的朋友。


两人的感情急速升温,还有了一起的秘密基地——一节在山里废弃的车厢,Ta们常常在那里玩耍,甚至有时忘记了回家。所以当星川被欺凌时,麦野也无法坐视不理。但自己不敢直接帮助,Ta就乱摔大家东西,吸引别人注意。


在与星川相处的过程中,麦野逐渐喜欢上了对方,但是却对这种不常见的感情感到恐惧——我难道是怪物么?Ta慌乱地剪去了让自己想起星川的头发却也没有用。


这些举动被母亲注意,麦野不想这种情愫被发现,便说谎说是利然老师霸凌的缘故。


但在星川父亲说星川即将转校后,麦野终于弄清了自己的心意,奔去星川家。


台风天的倾盆大雨中,两个男孩逃往了秘密基地。




1 “怪物”的评价权在自己手里

电影中,麦野因为温柔地将毛巾递给星川,而被同学起哄两个人是不是相互喜欢,让麦野又窘迫又羞耻,竟与星川扭打起来。


其实旁边起哄的同学就存在着隐晦的假设:


“大家都欺负这个人,你温柔地对待Ta是不应该的,所以我猜测是因为你喜欢这个人。而你们都是男生,相互喜欢也是不应该的、非常滑稽的事情,所以我以此来取笑你。”


而麦野恼羞成怒也是因为,自己认可了对方的这套假设和逻辑,并且为了证明自己不喜欢对方大打出手。



但其实只要细细一想,这种推断是非常奇怪的,根本无法站住脚:


温柔对待别人就一定是喜欢吗,不能是因为我善良、我今天心情好?喜欢别人是不应该的吗,怎么就拿来取笑了?


相信你对类似的事情并不陌生:


父母说,不听我的话你就不是乖孩子;朋友说,噫,你怎么和Ta做朋友啊;伴侣说,你这是不珍惜我……


美国治疗师史密斯的《强势》一书,就指出了这种普遍的情况:很多让你感到不适的话语下面,都存在着一个站不住脚的“你应该如何”的假设。


父母被自己的父母言传身教,学会了用社会规范控制别人。为了便于管教,以及没有学会别的方法,Ta们也会使用类似的手段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社会的定式自古以来就存在,好像也会接着存在下去。


而且这不仅存在于长辈晚辈,也存在于同龄人之间——《怪物》中那些欺辱星川的同学,正是如此。


而你大多时候要不乖乖就范,努力自证清白(辩解不是这样的、做些行为表示补偿等),要不只能用同样的招数还回去(斥责对方才是不合社会规范)。


——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其实,审判别人的权力不在自己身上。同样的,审判自己的权力应该在自己身上,而非在别人身上——你可以拒绝除你之外的任何人的这类审判。


在非合作关系中,别人对你隐晦的假设和逻辑没有意义,只能起到建议、参考等辅助作用。而你才是你行动的最终决策者和负责人。


抱着这样的底气,当遇到有人企图用某种规范绑架你时,你就能在内心多一份坚定:


这是我自己可以负责的事情。只要这件事情不伤害谁、不给旁人造成严重后果。我也拥有坚持下去,不解释的权力


比起被对方话语潜在的价值标准卷入,感到愤怒甚至困惑,你只需告诉自己或对方“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也许就能从评价和被评价的浪潮中脱身。


2 拒绝卷入对“怪物”的评判

电影中,星川因为比较温柔的性格被说“没有男子气概”,乃至同学们被欺负。



为什么同学们会众口一词地讨伐星川呢?其实这背后有一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从众效应“。


同学们的从众,就为一种“规范性从众”——当我们看到群体内有出格的行动,我们就倾向于“惩罚“,保持这个团队的规范。更重要的是,维护自己作为一份子的身份,获得心灵的归属感。


这种时候,我们就像是被团体的浪潮席卷,不能自己。


那应该如何是好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保持自主的思考,要结论有据可依。接收到群体的判断时,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证据与证伪的证据。


如果情况迫切需要改变,最好寻求团体之外的资源介入。如领导上级、外界媒体等,外部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打破群体的从众惯性。


3 转化“怪物”的标签

星川和麦野一起去向两人的“秘密基地”,星川表示自己熟知很多花朵名字,麦野感到很惊讶,星川却笑着说,别人都说女孩子不喜欢知道花名的男孩。但可不能因为自己是男孩子,就因为喜欢花被讨厌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同群体总会与不同的标准联系在一起:男孩一定坚强不落泪,做老师一定传统正经,孝顺的好孩子一定结婚生子……


如果自己略微偏离了大众的轨迹,并不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的标准,旁人就会表达讶异、质疑(“你怎么不和你的群体一样呢?”),甚至贴上出格、怪物的标签。


我们畏惧着这样的标签,行事小心翼翼。不知不觉间,我们也会感到“偏离标准”是危险的、超乎常理的。


但其实,我们悄然忘记了,世界上的人们本不是用同一个模型浇灌的,千篇一律才是真正的异常。


我们与大众相似的部分,构成了“社会”。我们偏常的部分,才构成了“个人”。


千人千相,我们大体的相似下,兴趣、选择、生活都各有不同。


所以放眼看去,有人结婚成家,有人浪迹天涯,有人回家就业平淡才是真,有人在外奔波打拼……这么多不同,世界因此才异彩纷呈。


尝试一下,将自己那些偏常的特质写下,然后想象:如果世界上这种特质消失了,有什么好处与坏处?在你身上的特质消失了,又会发生好处和坏处?


也许你会发现,糟糕的“怪物”,也有其意义所在。这个标签并不让人恐惧,反倒转化成了我“作为独一无二个体”的标志。


故事的最后,两个男孩在台风结束后,跑向废弃轨道的另一头。


阳光明媚,Ta们互相大笑着、呐喊着,离开了原本阴郁的天气,压抑的家园。


Ta们逃脱了“怪物“这个评价的枷锁,冲向自己畅想多次的梦,轨道仿佛无限延伸到世界的尽头。


我想这就是导演在最后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结局。


希望屏幕后的我们,有朝一日,也能挣脱这个肆意评判、用框架束缚所有人的“怪物”标签。



如果也被别人评判而感到歉疚、不知所措,如果感觉自己无法克制地用社会标准约束自己、控制别人。你可以求助心理咨询,让咨询师和你一起探索心中的僵化的模式,试着安全地接纳与释放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怪物”。


 
「预约咨询请点击上方图片」






糖丸儿们如何看待社会规范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后台私信回复「指南」

可以获得一份心理咨询使用指南哦~


糖丸儿们及时星标🌟安慰记哦

不然就和安慰记失联啦!

糖丸儿们,安慰记的读书圈圈来啦!

读书圈圈每次会选取一本书籍带领者会整理书中的心理学方法,用多种形式帮助大家了解书籍内容,获得心理能力。

快来投票给你喜欢的书籍,说不定你的选择,就是我们后续的主题哦~
【👇点击原文参与

安慰记心理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