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大暑:湿热最重的15天,谨防中暑,更要养心补阳

文摘   健康   2024-07-22 07:02   广东  


2024年7月22日,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天气闷热,土地潮湿,大地犹如个巨大的蒸笼。


大暑的热是溽热。


而且今年的雨水较多,北方很多地方相继出现洪涝灾害,南方也即将迎来台风天气,湿、暑、寒夹杂,对平素身体较差的朋友,是个不小的挑战。






大暑,湿热交蒸的顶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湿气蒸腾再加上太阳照射,大暑的热往往不单纯是太阳直射的干热,而是我们通常说的“闷热”。

日晒、暑热、水湿互结,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正是南方人常说的“桑拿天”。

暑湿交蒸之下许多人有口渴身热、心烦气躁、身重困倦、食欲下降、大便稀溏等不适症状,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






大暑,先要防中暑



01

防“生理性”中暑


中暑属于阳病、热病,是由于“暑邪”、“热邪”长期侵袭人体,人体长时间被“热邪”包绕,引起津液输布的不协调,闷于体内导致的疾病。

同样的温度,南方被湿热包裹住的高温比北方的干热高温最容易中暑。



现代医学认为,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

先兆中暑就是发生在中暑之前的症状,比如乏力、头晕眼花、胃口下降等症状;

轻度中暑则是已经中暑,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会比先兆中暑更强烈一些,持续时间更长,甚至还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大汗、高热等问题。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对症处理后可以缓解,但重症中暑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危及生命,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

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通俗理解就是中暑的“最高版本”,致死率高,非常凶险。

  

02

防“心理性”中暑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心神不定、易动“肝火”,容易出现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心理情绪。

很多人会说,热到心烦意乱,估计是这个意思。

“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来说,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因为情绪障碍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大暑时节刚好是中医所讲“长夏”季节,脾胃易失调,气机升降失常,会导致肝气郁结,则容易出现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多思、患得患失、爱生闷气等症状。




03

防“三伏泻”


大暑季节正值三伏天,“夏有三伏,冬有三九”中的三伏,说的就是现在的三伏天。而且今年比较特殊,三伏比往年整整多出来10天。

三伏天的时候,暑热之邪熏蒸于外,周围环境温度很高。很多人习惯于躲在空调房内不外出,把温度调到最低,不注意要尽量缩小室内外的温差。甚至有些人喜欢直接坐下,对着空调风直吹;或者拿起冰镇饮料一饮而尽,而往往会忽视“物极必反”的道理:从酷热突然一下子到极寒,人体是会受不了的。

而且,三伏天大部分阳气浮于体表,寒邪很容易直中于内,导致体内留存不多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此时,脾阳更是最先受邪,因此三伏天胃肠道有问题的人群最多,腹痛、腹泻、腹胀层出不穷。




养心气、补阳气,做好冬病夏治



01

中午小憩养心气


长夏酷暑难耐,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建议顺应自然界节律,“晚睡早起”,中午午睡半小时左右,合“子午养生”之意,养足心脏阳气,有助消除疲劳,以保持心神安宁。

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

脾胃功能较弱人群如出现睡眠方面等问题,应及时就医,选择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


02

清热利湿善茶粥


食物种类要因时、因地、因体质、因病给予调整,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可适当食用清热利湿类食物,如冬瓜、苦瓜、丝瓜、鲤鱼、白扁豆、薏苡仁等;

“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大暑时节脾胃功能较虚弱,粥类较容易消化吸收,且粥有生津作用,能弥补酷暑因出汗散热而丢失的津液。

茯苓粥、薏米红豆粥、山药粥、莲子粥等都具有健脾化湿、清热祛毒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在伏天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推荐食疗1:莲子五行养生汤


推荐食疗2:加味乌梅三豆饮


乌梅三豆饮

【用料】:
黄豆30克,黑豆(以肾型小黑豆为佳)30克,绿豆30克,乌梅30克,冰糖适量。


【制法】:
豆类洗净,泡发后加水约800ml,煮至豆类烂熟即可,倒起,加入红糖或冰糖适量。

在户外工作的朋友,请随身携带温热的乌梅三豆饮,也可以在煮乌梅三豆饮的时候加上猪肉或者猪骨同煮,煮好之后加糖调味后,再加适量盐调味,这样煮出来的“加味乌梅三豆饮”,可以更好地降低中暑风险。


推荐食疗3:香荷饮


香荷饮

【用料】:
香薷15克,荷叶10克,陈皮15克,薄荷8克。

【制法】:
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药煎煮15分钟,再加入薄荷煮3分钟即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中医认为,时间短以取药材之气,平时带身边代茶饮。

【养生点评】:消暑理气、祛湿解表。


03

冬病夏治,养阳气


大暑至,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旺起来的千金一刻,冬病夏治的上好时机。

充分利用好“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这一特性,抓住“养阳”的机会,给头、背、腹“三温暖”,达到“夏治冬病”的“治未病”功效。

头为诸阳之会,勤梳头可激发阳气、疏通淤堵、疏通经络,也不易上火。

背为阳,人体背部为阳,有督脉循行。督脉为一身阳气之海,它就像大海,阳气就像河流,阳气从督脉流经全身,最终又会回到督脉这条大海里,7-9点或者17-18点进行的三伏晒背,把阳气注入这片海洋。


温馨提示:如果选择三伏晒背的同学,请务必注意,晒背结束之后不可以直接进入空调房,需要在阴凉处等汗慢慢散去。


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地”,每天坚持用刮灸仪揉腹15分钟,可提振阳气、防治“三伏泻”。

点击频学习揉腹


暑热季节,出点“养生汗”,排出体内的痰湿浊气,身体才健康。

但如果出汗之后马上吹空调,容易导致毛孔闭住,体内的暑热反而不能随出汗排出,导致中暑或者感冒,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等到身体没有大热大汗再开空调,同时空调温度设置27℃左右,且不要直吹。

根据出汗的情况,喝点温热的乌梅水或者生脉饮补充流汗造成的津液。


04

心静自然凉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轻微的热扰心神的症状可以通过按摩膻中、乳根、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改善。




05

中暑了怎么办?


预防中暑很重要的就是避免过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尽量避免在最高温的时间出门运动或者劳作,每隔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要在阴凉环境中休息20分钟,这期间如果出现乏力,头晕等不舒服,需要及时处理。

先兆中暑的人群,可以选择饮用“加味乌梅三豆饮”降温消暑。

对于轻症中暑者,可以选择身边常备藿香正气水,有不舒服症状之前,及时口服藿香正气水,可以有效地避免进一步加重,而如果是发现重症中暑的人群,应及时送至医院救治。

手把手食材挑选
一对—体质指导
专业食疗搭配
想要加入我们的,
赶紧添加下方客服微信了解吧!

👇👇👇


“真没想到,用中医养生居然如此简单” 🖕



声明:本文中图片部分为自主拍摄,不得侵权使用。如需使用,请与我们联系。另部分图源来自网络授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了解更多养生干货,点击阅读原文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