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中的这句话,预示着冬至之后,更冷的天气要来了。
寒,即为“寒冷”,冬至过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小寒与小暑、大寒与大暑恰成阴阳两极,也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时候,所谓“阳极则阴,阴极则阳”,冷到了极点,养生也应该格外注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小寒的养生原则是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以“防寒”为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其名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在古人看来,寒冷是一个不断积聚的过程,冷气积久而寒,却未达极点,是谓“小寒”。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因此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还是太阳热量无法全覆盖的地区,白天吸收的热量远远大于夜晚热量的消散,因此,小寒会非常的寒冷。由于小寒正值于数九天中的“三九”隆冬,地表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低点,民间素来就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寒为整个冬季的主气,也有消长盈亏的变化规律。冬至开始,寒气渐盛,小寒时节寒气最隆,大寒之后寒气渐消。小寒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温补阳气、深藏防寒的最好时机。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冬季外界气温低,环境伤人多为外寒,又因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而称为“伤寒”,出现鼻塞、流涕,畏风怕冷,头重无汗出等不适;如果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称为“中寒”,出现腹中脏痛,痛如刀割,得温痛减,遇冷痛剧等症状。
外寒袭表,对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最大,平时有支气管病、哮喘等肺系基础疾病的人群,小寒季节更容易加重病情,出现呼吸不畅,喘息不止,夜咳等问题。尤其是最近,岭南地区许久都没下雨了,天气干燥,很多人又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加上冬季本身喝水少,就容易有内热。如果再感受风寒,更容易寒包火,导致咳嗽迁延,延长病程。
冬季寒冷,对心脑血管的刺激性最强,尤其是夜间最冷的时候,让人防不胜防。而且,寒邪对老年人也非常不友好,所以小寒时节是关节痛、颈椎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对肩颈部、脚部、腰背、腹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冬季适当活动经络有助于推动气血运行,有助于御寒,但小寒昼夜温差较大,运动不宜选择过早或过晚。时间推荐选择上午九、十点钟以后,也顺应《黄帝内经》所讲“必待日光”之意。不推荐下午运动,午后也应该顺然自然收敛之势,以养阳为主,不宜再调动耗散阳气。锻炼后要及时穿衣,避免寒邪侵袭。推荐选择较为和缓的养身运动为主,比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每日运动不宜超过半小时,不以出汗为标准。
点击图片链接查看学习
《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小寒睡眠,继续顺应冬季自然规律,条件允许前提下,当以早睡晚起,积蓄能量,养身养肾,为第二年的生机做充足的准备。
但随着经济水平发展,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有了集中供暖,没有暖气的地方也有了制热的空调“续命”,很多人开始不注意养生,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还会选择吃冷饮等过度追求的刺激感,反而会令身体出现“内寒”,出现腹中冷痛、腹泻等问题。
图源千库网
内生寒邪,易袭内脏。脾胃中焦最先受伤,肾阳损伤最为严重。有“老胃病”的人群在小寒季节表现更为明显;小寒也是急性胃肠炎高发时节,平时脾胃阳气不足,又受到了寒邪内伤,出现腹痛腹泻,下利不止的症状;其次,当肾阳受寒,男女表现不同。女性宫寒不孕,严重痛经;男性小便清长,腰膝酸软无力,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经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后,人体气血偏衰,“三九”最是寒冷,阴邪之气颇盛,此时合理进补可以抵御寒气侵袭,使得来年身体强健。
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小寒节气的饮食,建议选择温热性的食物,推荐羊肉、牛肉、鸡肉、红枣、生姜、枸杞、牛奶、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食物,此类食物产热量多,非常适合素体阳虚,四肢不温的人群。另外,中医认为五色中黑入肾,对于芝麻、黑木耳等配菜也非常适合冬季选择。小寒不推荐大补,对于本就有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人群”,尤为不适。阿胶、鹿茸、冬虫夏草等血肉之品大补元气,滋补的同时可能增加心脑负担,小寒食补当以温阳驱寒为主,可以选择平补调养,不可多度滋补,损害身体。建议家里可以常备艾条、五虎汤、茯薏茶、蔻薏茶,按需使用。
【食材】:肉桂3g,羊肉200g,香菜、胡椒粉、生姜片等调味品适量。【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后置于锅内,然后加入肉桂及适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后加入生姜片适量,转文火炖至羊肉熟烂时,再加入适量香菜,胡椒粉等调味即可。
小寒艾灸,以巩固肾阳为主,推荐肾俞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每次艾灸30-40分钟,每日坚持艾灸,有助于补阳助阳,可以保持每日腰腹部温暖,一身经络舒畅。【肾俞穴】:位于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具有益肾壮阳功效。
【命门穴】:位于督脉之上,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大约平肚脐位置,为生命之火,收敛阳气之处,固有固藏阳气之功。
【腰阳关】:督脉上穴位,位于腰后脊柱,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具有益肾强腰,驱寒补阳的功效。
沐足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泡脚”,家庭生活中也是非常容易居家实现的一种养生手段。通过热水,配合适当的中药药材一起沐足,可以起到解乏助眠,驱寒助阳的功效。推荐每日睡前沐足20分钟,水温控制在35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过高的温度容易烫伤皮肤,温度过低又会起到反作用。中药材推荐选择艾叶、茵陈、桂枝、鸡血藤、益母草等药材。我们商城上的汉方砭石足浴包,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它源自古方传承的配方,内有艾叶、茵陈、川芎、鸡血藤、海风藤、桂枝、生军、红花、当归、干姜、千年健、桑白皮、独活、白癣皮、苦参、砭石等,搭配合理,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有助于气血充足一身暖。声明:本文中图片部分为自主拍摄,不得侵权使用。如需使用,请与我们联系。另部分图源来自网络授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