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贞卿炳烛医话集》前言(博济生堂第七代传承人 张蕾)

文摘   2024-11-30 15:27   北京  









     我的曾祖母郭贞卿医师(1892—1983),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四川百年博济生医学世家卓越的学术传承和发展人之一。自幼随父学医,年未及笄即能代父诊疾,被乡里视为奇女子。她有四个优越之处:一是世代业医,有丰富的家族学术积累,在此基础上,中年又求学于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骆成骧任校长)、四川国医学院(今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李斯炽任院长),研习医学及国学,不断深化进取;二是早慧,读书识字从私塾四书五经和抄方开始,乡里有“才女”之称,勤学不辍,如饥似渴,曾自行借贷于乡贤,以为外出读书之资,一时成为佳话,十九岁毕业于成都淑行女师后,便在家乡女子师范学校授地理、化学、国文等课,后因求诊者日众,只好弃教行医;三是幼年跟拳师习武有年,体魄健壮,八十多岁才离开工作岗位,直到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铄,满头青丝,目明耳聪,咀嚼无碍,思维敏捷,步态轻盈,行动灵活,从不扶杖,每日仍要诊病临证;四是临床七十余年,见识既广又勤于思考,故而学验俱丰,每多独到见解。基于此,曾祖母形成了自己一套既行之有效又颇为独特的理法。晚年著述较多,正式出版有《郭贞卿医论集》《郭贞卿医论医话集》等书,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郭老的医学笔记


    曾祖母除精于内、妇、儿科内治诸法外,也长于砭术、针刺、灸疗、推拿、外用药物等外治诸法,尤以砭术、一指禅推拿和点穴为绝。临证常内外合治,屡起沉疴痼疾,救人无数。四川五老中清末状元骆成骧,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监察御史赵熙及四川武备学堂教官王伯乔等都为她书写过博济生堂匾额。骆成骧虽然是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积极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受骆、王影响,曾祖母对武术理论亦多有涉猎,并将其融入医术。她创制的砭术疗法及砭木健身术,融汇了医学、武学及导引按跷术,公之于众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1987年砭木疗法曾为四川电视台录制专题片,在西南五省市区获奖后,又于 1990年获首届中国中医文化博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神龙杯优秀奖。她的砭术疗法不仅在国内外许多学术会上得以交流,还被国内外很多大型学术专著收载。

    从我记事起,每天看到的都是熙来攘往的病人前来求治,常见病人对疗效之神奇的惊讶感叹。这些情形一直影响着我,使我对中医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至今曾祖母诊治时全神贯注的精神情态仍然历历在目。


父亲、姑姑、奶奶跟随曾祖母郭贞卿上山采药认药


    曾祖母极为强调学医的核心,在于要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把握临床。多年来,在对曾祖母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和实践中,我也深切领悟到学术理论具有巨大的确切的价值,不是临床经验可以替代的。不仅如此,临床经验也唯有借助理论方可升华而举一反三,促进理论进一步的发展。

    中医也只有理论上有所突破,方能在疗效上发生质变。这是曾祖母一贯强调坚持的重要思想,在这本医话中她也从多种角度上对此予以阐述。

    何绍奇先生建议父亲谨遵曾祖母的学术理念,努力从理法方技器等方面去全面系统传承、完善、发展郭贞卿砭术疗法,形成系统的专业著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此书早在1987年前完成初稿提纲,1988年春节何绍奇先生满怀感情地为此作序,并对该稿提出了不少的设想和建议,希望能充分反映郭贞卿大夫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及后辈人的传承发展。故此书留于临床打磨至今尚未出版。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在治疗小儿脑瘫、中风偏瘫、小儿低智、精神发育迟缓、面瘫、老年痴呆、脑萎缩、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截瘫、颈腰椎疾病等慢性难症痼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由此让我们对中医树立起无尽的信心。

    如今,我致力于传承家传医学之衣钵,将曾祖母遗稿予以补充、编排、整理,诚望家族珍贵的经验和智慧结晶能妥帖留存与传播。于传承之途,以敬畏之心探索中医的深邃,持虔诚之态践行中医的使命,此乃我矢志不渝的人生志向。捧读此稿,感触良多,敬陈心迹,以作前言。


我(张蕾)与曾祖母郭贞卿在大院的日子


 

 

博济生堂第七代传承人  张蕾

于成都龙泉驿张斯特砭术诊所传统砭术非遗工坊

二〇二三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双创编辑工作室

 致力于打造中医原创图书出版平台,

愿为每一位潜心学术追求真理的学者,

提供最真诚的服务。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民卫生出版社

邮编:100021


征稿暨读者服务邮箱:fuwuduzhe5978@163.com

联系电话:010—59787188


人衛杏華

為旱作潤,為飢作漿;為弱作助,為暗作光。


学者的立言平台

读者的精神家园

也是编辑挥汗如雨的地方


中医原创梁山泊
只为使读者医道精进的中医原创图书展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