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吴咸中
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
主编 崔乃强
自序
早就想写一点东西用以表述我对老师吴咸中院士的感激之情。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博学多才;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做人、做事、做学问一丝不苟;是一位海纳百川的组织者,包容各类学派学者,与之一道工作;是一位怀有仁爱之心的医者,无论贫富,普同一等;是一位慈爱的家长,对每位学生体贴入微,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一位严格的老师,要求学生努力上进、老实做人。作为学生,我庆幸今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追随他,学习他,热爱他。2025年老师的百岁寿诞将至,我们这些编者都是老师的学生,聚在一起汇总老师的学术精华,计划编纂《吴咸中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以此为贺。
一、老师为我打开一扇门
我是一个医生家庭中的一员,1963年我考入天津医学院医疗系,经6年的学习,至1969年毕业。在一年“再教育”劳动锻炼后于1970年正式参加工作,我被分配到天津市西郊区杨柳青医院外科工作。经8年的工作,我已能掌握基本的外科操作,对普通外科有了些粗浅的认识。1978年恢复招考研究生制度,我荣幸地被录取为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1984年又成为我国第一名中西医结合外科博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跟随吴咸中教授的中西医结合之路。由于是西医出身,对外科学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接受力,但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则遇到了较大困难。因为理论体系的不同,理解和记忆都有极大的问题,有了畏难情绪。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现身说法地讲述了自己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在毛主席、周总理做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指示后,老师就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艰辛之路,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初步探索阶段,老师较早提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诊疗原则,把西医先进的检查手段和中医缜密的望、闻、问、切及辨证论治相结合,探索出急腹症发病和发展规律,归纳出急腹症分期治疗的原则。他告诫我们说:西医有很好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但对于改造世界和解决具体问题却往往乏力,在充分掌握了西医后,又有了一定的中医知识,就等于你们有了中西医两条腿,当西医行不通时,采用中医去解决又有什么不好呢?我听了这番话后真是惭愧万分,感到对不起老师。从此我定下决心,步入老师给我打开的这扇门,好好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逐渐把中西医结合当成工作、学习、科研的最重要的内容。
进入研究生学习后,老师不仅自己亲自授课,还安排了相关专家讲课。著名老中医赵恩俭、李维丽的授课使我的中医水平大大提高;外科学家王鹏志、韩耀辉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郑显理、鲁焕章、罗连城教授的指导又直接使我的临床水平大幅提高。著名医学翻译家陈鲳教授为英语学习做了细致的辅导,使我们能够顺利对外交流。无数临床实例使我深受启发,并树立了中西医结合信念,坚定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决心。这些经历对我今后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成才和打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老师为我们指出一条路
吴咸中院士是医学家、科学家,同时还是哲学家。每逢在学术发展的关键时刻,他总是以医学家的缜密、科学家的敏锐和哲学家的深邃去分析问题。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他从“初步探索”到“逐步深入”,再到“在高层次上发展”,到“多学科、大数据共同发展”,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大路。
20世纪60年代,他义无反顾地开拓和创建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这一新兴学科。从医学和哲学的角度先后发表了《急腹症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概念融入急腹症的诊断中,把截然不同的两种诊疗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分期分型和辨证施治原则,明确了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指征、中转手术条件,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新体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吴院士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中西医结合应从一般性急腹症的治疗开始转向外科疑难及危重病的中西医结合,提出了在高层次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条件和方法。当时的研究重点是病死率极高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急腹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经大量临床研究,总结了这几种疾病的中医见证规律和治则治法,提出中西医结合外科要进入内科与外科结合、手术与非手术结合、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结合、软镜(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与硬镜(胸腔镜、腹腔镜)结合的时代,要紧跟和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今天,这些都成为了现实。我们由衷佩服老师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
进入2002年后,作为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老师组织天津市三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四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南开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院)针对通里攻下法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开展协作攻关。从此开创了多学科、多中心、大数据的发展阶段,使中西医结合外科事业得到进一步质的飞跃。作为助手和学生,我深切感受到了吴院士非凡的组织能力、对不同学术观点海纳百川的包容能力和团结能力。吴院士也在此阶段推举我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以后我又将学会更名为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扩大了学术领域。我和其他全国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一道,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重点项目的大课题,与全国多家大学、医疗中心联合,做出多项医学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二等奖,促进了学科发展,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吴院士对于大家总是很和气,慈祥得像一位父亲。无论谁有困难,他总是伸出手来帮我们一把,使我们渡过难关。记得我在1984年准备考取吴院士博士研究生时,我的家庭居住条件很差,我和爱人住在4平方米的阳台上,没有学习条件。下班后我只能在路灯下学习,偶然被老师和师母看到,他详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千方百计解决了我的住房难题。1985年我正在日本神户大学第一外科学习时,爱人寄来我从未见过的“家”的照片,百感交集,不由得落下泪来。这件事我铭记终生,至今提起仍历历在目。2019年9月,我爱人因主动脉瓣二瓣化伴狭窄做手术换瓣,老师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让秘书带来2万元钱,并嘱咐说,“乃强,你现在很困难,先给你2万块钱,如有不够再来取。不要客气。”手术后,他老人家又亲自来到病房探视,安抚我的妻子,增强她战胜疾病的信心。
吴院士对学生、下属、同事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学生没房子住,他将自己出国在外的儿子的房子让出来;学生有病了,他几次探望并组织会诊······太多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吴院士心怀大爱,把爱带给别人,期盼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师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高尚的品德、高超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赢得了无数的尊敬和爱戴。他心系患者,仁慈博爱;他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在他心中,患者就是一切。
2004年裘法祖院士在“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报告《做人、做事、做学问》,老师读完后特别指示,全体医师人手一份,认真学习,做到“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其实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他要求学生们“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他关心的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如何建设好学术梯队,如何发挥中西医优势解除人民的病痛。老师现在已是年近百岁的耄耋老人,仍密切关注国内外学科进展,思考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前沿方向。
今年是老师行医75周年纪念。老师年龄大了,但他的精神未老,智慧未老,中西医结合的志向未老,他心中没有他自己,早已将中西医结合融入他的生命。
吴院士是中西医结合人的榜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上的光环,更因为他高尚的医德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老师为我们打开一扇门,指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道路,老师开创的事业没有尽头,我们在他的指引下继续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深入研究,他的思路仍然在拓展,他的足迹也正在延伸。我们学习他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再创辉煌,奋斗终身。
崔乃强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