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父亲

文摘   2024-10-31 22:39   陕西  

文/悦琳

1.父亲生于1932年农历四月收割小麦的时候。自幼家境贫寒,作为长子,父亲十四岁出门,在县城北街一家磨坊做小工,那年冬天,他扛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面粉袋去为一家羊肉泡馍馆送面粉,泡馍馆老板看父亲单薄,就问咋这么小年纪就出来干活,父亲告诉他父母孩子多日子艰难。老板看着父亲被冻的红肿的手说:“娃呀,你到叔这儿来学门手艺吧,这样以后也好养家”。十五岁父亲去泡馍馆,从和面打饼学起,久了后开始守夜炉卤肉熬汤。听父亲讲这段往事时,我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幅画面,在漫长寒冷的雪夜里,有个少年守在炉灶旁,炉膛里的火光映照着他小小的肩膀。
2.解放后,公私合营,泡馍馆被并入了公家食堂,这时正好赶上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建筑工人,父亲被招录后和工友们一起奔赴各地参加建设。记得小时候我们曾好奇家里怎么有许多木箱子,父亲说当年工作地方每变换一次,他就用木箱收拾行李搬一次“家”,十几年里,在陕西周边的四川、贵州和青海多地辗转。有一年年前家里大扫除,在一口旧木箱里我们看到几封父亲当年写回的家信,其中一封信里父亲问“爸喝了捎回去的蜂蜜咳嗽轻了么”(父亲让回家探亲的工友为爷爷捎了山里的野蜂蜜)。在又一封信里他叮嘱母亲“天冷了晚上出去给人接生时注意地冻路滑,穿厚些”。有一年春节父亲不能回家和家人团圆,他在信里写道“今年我回不了家,想办法换了些粮票和布票寄给你们,等明年攒足路费时我回来”。读这些信时我在想,远在他乡的父亲向家乡的方向遥望时——我的孩子们都长高了没有,寄回家的布票粮票来年会不会让家里的日子宽裕一点儿。家信传递着父亲对家人的关爱,也慰藉着他对家的思念。

3.父亲45岁那年我出生,在外工作多年的他也终于调回了家乡,开始在和家只一道塬坡距离的“西工地”上班。父亲从一位朋友那儿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每天骑着它上下班,(记得那辆自行车的车身很重,小时候我用它学骑,倒下后没有人帮我扶不起来)自行车前面横梁上有个帆布工具袋,父亲下班回来时,工具袋里不是装着苹果桔子香蕉,就是花生瓜子还有糖果什么的这些“香吃货”,自行车后面椅架上,总会绑一捆他下班后顺路去责任田里给家里养的猪和羊拨的草。 
4.随着我们长大、上学,家里经济仅靠庄稼地里的收成和父亲的工资日益紧张。这时,听单位里出国援建的同事们回来说待遇比在国内上班要好些,已经52岁的父亲,报了名,准备出国。记得父亲走的那天,母亲和舅舅带着一家老小去送父亲。从我记事起,在单位施工时被柏油烫伤了手,在忙天夏收时从架子车上摔下来断了两条肋骨,这些都不曾让父亲流过泪,那天父亲上车时我抱着他的腿哭得不撒手时,他流泪了,一去遥隔万里,那一刻他心里是多么割舍不下他的亲人。
5.2014年秋天,父亲过了他82岁生日四个月后去世。今年是他去世后的第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多次梦见他,梦见他在庄稼地里浇地,梦见他在后院拿筛子筛粮食里的秕糠,梦见天气好时,他坐在对面叔家的屋檐下,我叫着“大”,他朝我走来……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  欢迎分享到 朋友圈 或点击右下角 在看

醉美新兴平
兴平喜欢文学、摄影、书画、朗诵、歌唱、曲艺的朋友,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