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桑镇一中的老同学们,你还好吗?

文摘   2024-10-24 22:01   陕西  


秦健丨上学的那些日子



八十年代末,我们上初一时,由于当时学生太多专门把初一在桑小(原桑镇中心小学)开设着。从我们村西头大路向南一里地,经过桑镇初级中学,右转向西一里路,再朝南下坡后就是学校。桑小原为杨屾祠堂,杨屾(1688~1785年),字双山,兴平桑家镇人,清朝中期著名农桑学家。当地人习惯叫杨双山。据说,先生通天文,知地理,晓韵律,熟农医,开馆授学,带领当地百姓种桑养蚕,农耕稼穑,首引棉花种植,闻名遐迩,桑家镇即由此而来。道光帝感其功“手谕褒嘉,命崇祀乡贤”。百姓铭其功绩,为其修建祠堂。光绪年间,将祠堂改为双山学堂,以纪念杨屾爱国爱乡的精神和业绩。记得当时学校的后峁山坡上有先生墓冢和碑石,暮春初夏的雨后,也曾和同学们上去捡拾过地软。

印象较深的,是每天早上骑车去学校,下午再返回。中午大家伙就在学校开水泡馍就咸菜凑合一下。每天往返,关系要好的不是你骑我坐,就是各骑家中惟一的一辆28型直梁自行车,有的破旧的都没有瓦圈,每天或背或夹着手缝针织的拼布书包,风风火火你追我赶地往返。一次从学校返回,书包明明夹在车后座上,到家发现已经不见了书包。经打听,是同村城背后的秦某喜在后面捡到了。前往几次讨要,那家伙竟然不给,说是自己捡的。好在好友马显旗仗义执言,上门找家长一番理论才替我要了回来。

(以上为原桑镇中心小学,现杨双山墓文管所图片)


初二时,开始在桑镇初级中学就读。学校座北朝南,位于三解村和桑镇街道塬面交界处。因为距离近,每天三晌都是步行往返。进入校门,但见白杨树参天蔽日。正前方为二层校办楼,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砖混土木结构。隔小广场向后为校领导办公厦房。左侧一条青砖路通往学校后操场。路西边为五排兰瓦高脊土木砖混教室。后面是偌大的操场,每天清晨收操后,不是杜鸿勋校长严肃训话,强调学习纪律,就是赵立志副校长侃侃而谈,谈习作体会。赵校长发稀顶亮,双眸放光,大嘴唇启合间,飞出去字句激情飞扬。清晰记得,他现场诵读自己笔下赞美家乡美食的《桑镇的锅盔》,让孩子们垂涎欲滴,至今记忆犹新。“写作的灵感稍纵即逝,甚至梦中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不妨在枕边放好纸笔,夜间的梦境和突发的灵感就赶紧记下来……”当时受其影响的学生习作范文也得以在校园传播,如触动内心的《母亲坟头的迎春花》等习作。可惜那时思维笨拙,尽管也订阅了《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英语报》等,但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太少,作文似乎一直“四平八稳”。闻知赵老师退休后立身公益,尽洒余热,此乃百姓之福。

图/光垒人生

上初中时,有很多优秀教师,张翼翔、张崇新、石明勋、石宝山、周智祥、周继祥、焦忠孝、焦选生、杨智峰、年西会…… 遇见一群好老师真是人生最大幸福。有两位老师不得不提,上初二时,我们的英语老师是远房堂哥秦小平,身材高瘦。初知堂哥代课,自己都觉尴尬。但堂哥似乎已经有所准备。上课时,总是把提问的机会多给我,下课时还直接一句,“课外活动时来我办公室。”我怀揣小心地来到办公区二楼,堂哥给我倒了杯水,然后打开双卡录音机,放入英语教学磁带,瞬间那纯正磁性的男中音溢满整个房间。堂哥陪我聆听了一会儿,嘱咐几句就借口出去了。从此以后,我对英语兴趣盎然,成绩突飞猛进,竟成了学习生涯中各门功课中的“招牌”。

上初三,班主任是刘世英老师。刘老师貌似老学究,50多岁,脸色泛白,平时不苟言笑,相熟又严慈如父。一身洗得泛白的蓝色中山装,一顶同样蓝底泛白的单檐帽,再加上秋冬季围搭在脖颈的长长深褐色围巾,让人不由联想到“五四青年”。作为班主任,除严格管理外,刘老师语文教学引人入胜。课堂教学,老师严厉程度让同学们感觉有点“过”。记得授课茅盾经典散文《白杨礼赞》,刘老师背向用粉笔在黑板上记录文章要点,下面出现轻声的私语。刘老师竟然头都不回,直接拂袖而去。教室内一阵吵乱后,商量结果就是几个班干部出动,再把刘老师“请”回来继续上课。刘老师说文解字让人记忆犹新。“农民是文言文的直接传播者,如农民赶车吆喝牲口,喊驾——。如果让牲口停下,又喊驭——”举例形象贴近生如、“好”字,不正是“一子一女嘛,男女结合成好事啊。”当然,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他留给我们的“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懒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减。”也正是得益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从此学习上不敢有丝毫懈怠。

(以上为桑镇一中图片)


清楚记得,村子背后就是庄稼地。田地中间一条土埂小路,直通桑镇中学。田埂小径其实也是南堡子东头和西头两自然村的地界,直行出了三解村界又是一条田间水渠,土埂和渠畔就无形中成了南堡子部分孩子从学校往返的“捷径”。冬麦青,夏麦黄,秋日苞谷青纱帐。一条田间小径承载着满目风景,承载着开心快乐的初中时光,一曲《乡间的小路》时常唱响,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让大兴安岭的那个冬日难忘。在这条相对僻静的小路上,留下了记忆我随身携带的摘抄本的身影,也陆陆续续默记了从对门的三嫂卖旧书时淘来的红皮小册《毛泽东诗词》:“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那时,最难熬的是雨雪的深秋和冬日,泥泞的路面使得布鞋已经无法上脚,只能穿雨鞋防水防滑,为了解决冻脚问题,就从家中撕扯些儿破旧绵絮或玉米须作为填充物,塞进雨鞋取暖。对自己而言,难忘的是平日中午放学回家后,才和从地里回来的姐姐案上灶下的忙碌做饭,等匆忙午饭结束,路上学生已经稀少,甚至路才过半上课铃声就已响起,紧走慢赶到学校早已气喘吁吁。现在回想,脾胃不好的旧疾从那时已经落下。
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能早早考上中专并提前就业,那是最值得炫耀的事情。但当自己做好复读的一切准备后,包括刘老师中考前就给我和几位同学改了“大名”,以备后用。最后由于中考政策的变动,我们只能选择上兴平南郊中学,继续延续高中读书的生涯。


弹指之间,人生过半。逝去的是岁月,改变的是容颜,但上学时的那些情形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真诚感谢读书路上那些让我终身受益的严师益友,感谢曾经一路相随的同龄伙伴。


发文之际,惊悉张翼翔、刘世英老师已经过世数载,而堂哥也于今年不幸离世。身处它乡,聚少离多;斯人已去,风范犹存。那就权且以此文献给昔日可亲可敬的恩师和堂哥。如果九泉有知,祈愿一切安好。

二0一九年岁末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文章作者档案:  

秦健,网名一路高歌,兴平桑镇人。70年代生人,阳光向上,爱好广泛,喜诵爱唱,乐游好文。时常徜徉于全民K歌,有散文及诵读作品发表于《洛川作协》、《洛川文学》、《醉美新兴平》《艺风art 》及《美篇》等媒体平台。

格言:心若阳光,处处晴天;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关于作者


摄影作者档案:  

焦武辉,笔名沧海一粟 ,兴平桑镇人。一位喜欢用文章和镜头捕捉灵魂的人。《醉美新兴平》公众平台总监。多篇文章及摄影作品在《醉美新兴平》《搜狐网》等杂志和新媒体上发表。曾参与《兴平村名溯源》一书的编写工作。并获得首届“马栏山苹果酒杯”全民手机摄影大赛二等奖。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法律顾问:兴平市148法律服务所 吴敏超

技术支持:兴平戴尔电脑专卖店(新中医医院西邻)

友情支持:兴平铁炼农资  陕西马栏山酒业 兴平宏源肉联厂 兴平摩卡造型(体乐北巷) 兴平市众善公益协会 深圳市鼎昱五洲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  欢迎分享到 朋友圈 或点击右下角 在看

醉美新兴平
兴平喜欢文学、摄影、书画、朗诵、歌唱、曲艺的朋友,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