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中丧葬礼仪习俗

文摘   2024-11-05 20:02   陕西  
文/符艾联


人死为大,入土为安。
老祖宗讲究“入土为安”,认为人死后只有埋入大地,灵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于是,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需要这样一个“土馒头”,根据墓主的身份,“土馒头”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普通人的叫坟,贵族的叫冢,皇帝的叫陵,而圣人的就叫林。
当人去世了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逝者能风光大葬,在民间也被视为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
敬灶神,敬门神,作牢饭,用碗盛玉米珍拿开水烫后,插上7个麦面蛋。面蛋用手玩成汤元大小,拿相同长的细竹插入面蛋,最后插入玉米珍碗中,形如北斗七星。再用棉花搓成长细条,做长明灯用。油灯碗放入青油或菜油,将棉条浸入油内,挑出棉头点燃,与一面镜子放直床头。大门口两边各点香烛碗。
亡者抬到支好的简易木板床上,换穿寿衣,剃头。儿女或亲人用湿毛巾擦洗亡者脸等不净处。口内放一板古币铜钱,双脚用白纸包砖,放正夹住亡者双脚。支供桌,摆遗像,如果上有父母健健在,要在逝者遗像上缠孝,大都为黑沙布,意为未尽孝。中间摆放遗像,献水,饭,供品,点烛燃香,烧倒头纸。供桌一边有一大铁盆烧纸钱用。最好在供桌前放几个较垫子,人下跪磕头吋,膝盖不疼。晚上,与白天亲属要守亡灵,也叫坐草,总之不能远离。忌眼泪不能掉在亡者身上。忌猫,狗等毛片动物靠近,因为,动物身上的毛有静电。
找冰棺,定乐队。安排人去报丧,亲戚不要遗忘。安排人去砍柳枝糊纸棍用,采柏树叶铺棺材用,采集干黄土铺棺底用。逝者抬入冰棺内,棺前置帐,摆供桌,燃香烛,写奠字,和礼行三奠三滴泪,乐奏九章九回肠。写大门白纸挽联,裁白纸贴三角门楣,糊门扇,年轻人只贴门楣,不贴门扇和门框,大门外可贴丧联。门口摆桌椅,烧茶水,折香烟放在碟内,招待来人。
乡党来帮忙,找葡萄架,搭棚,摆桌椅登。卖菜,定厨师与服务队。画棺材,或买骨灰盒,采购香蜡纸表。
“雨淋棺材出大官,雨淋新坟辈辈富”。
在我国的殡葬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其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讲究以孝治国,而孝道理念也就融入到了丧葬的文化中。
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普遍认为,人的去世并不是生命走到了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不应该过度的悲伤,把这个称之为“喜事”,也是对逝者的尊重,算是人生的圆满结束,
老祖宗忠告“头不顶桑,脚不踩槐;生不睡柳,死不睡杨”,一定要记住!别不当回事
此外,对于逝者的家属而言,虽然失去了亲人,但看到亲人能够在世间享受了完整的福报,安享晚年,也是一种欣慰和喜悦。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丧事会被视为喜事,是对逝者生前善行的赞美和祝福。
在农村丧葬礼节程序繁多相当讲究。当病人尚在弥留之际,便给病人洗脸、擦洗手脚、梳头,男的剃发,穿上早已做好的寿衣(贴身的内衣、棉袄、棉裤、外套)寿鞋,戴上寿帽。
垂危之后,子女晚辈均披戴孝衣,焚纸祭奠,举家痛哭(这个孝帽可是有区分的,什么辈分的人戴什么样的孝帽,可不是一样的)。重孙戴红布孝,儿女披麻戴重孝。
在人正式死亡后,就要将尸体抬到堂前的支起木板床上,烧倒头钱。掉气后烧的,这个钱也叫“落气钱”。烧这个钱有讲究,得由其至亲近的人,跪在身边,一张张慢慢地烧,烧的时候小心翼翼,避免风吹,避免呼吸把纸灰吹散,纸烧完,要将所有灰一点不漏的收集起来,包好,将来一起埋在死者身边。老辈子都说,这个钱带着活人和死人之间最后的亲切的关联,是在死者灵魂的注视下烧的,烧一张他领一张,没有任何干扰,他能点滴不漏全部带走。同时,老一辈也说,烧落气钱,一定要用黄表纸,只有这个东西最通人气,下面的才认。
请人门前写丧联,大门扇糊白纸。并请风水先生来看阴宅风水,用斗提着麸皮放打墓线。回来还要写七单,七单是什么时间亡,亡人的出生年月日,及头七,三七,百日,头周年,三周年的日期,贴在醒目位置,便于人们看见并记住节点时间。
在入殓时,灰撒棺底,用铜钱摆放成北斗七星状,再将亡人装棺,入殓时用布幔(或被子)遮天,忌讳日光照射死者。把面粉制的打狗饼和用麻绳拴系的打狗鞭放入棺中亡人手中。棺枢前置供桌,摆酒、点心、“倒头饭”、油灯、香炉。桌前放焚纸盆。要不断地烧香。亡者家人要隔一会儿就烧点纸,前来吊唁的人也在焚纸盆烧点纸。
棺尸停放3天,停尸期间,搭灵棚、设灵堂,请吹鼓手、道士不分昼夜地吹奏、念经。有的地方亡人家属同亲友到土地庙(或用几块土坯搭成的“小庙”)招魂,送浆水、烧纸,去时不哭,回时痛哭,一日早、午、晚3 次。
打墓,箍墓,扫墓。打墓是风水先生选好墓后,用斗内的麸皮放线,洒线定点后,主系孝子破土动工,先挖一会,然后帮忙打墓人再接过来继续干,直到挖好后再箍墓。箍墓用砖,水泥,白灰等,这都要提前备料,并远至墓边,以便匠人方便。每到下午四五点吋,主系孝子用担子挑来饭菜酒水,香烟,称之用送腰饭。其目地是为了感谢众打墓人的辛苦劳动,也对进度与质量的视察。在完成打,箍之后,外甥要用笤帚扫墓,并看那儿不好及时修补。下葬吋孝子,外甥,要用白纸包份,与香烟给打墓人,表示感谢。
出殡
出殡的早饭后要转饭,转饭就是主系孝子揣上献食果盘,在乐队的开路下,由管事人领队,出门经过村子的街道转一圈,目地是告知乡党今天出殡,就要起灵了,让乡党知道。
出殡前打开棺盖,亲人们瞻仰遗容,然后用棉花蘸酒或白水擦洗死者的眼、耳、鼻、口,称之为“开光”。焚纸盆的纸灰全放进棺里,称其为亡灵准备的“真钱。出门沿途专人洒买路路,即白色和黄色的外圆内方的纸钱。盖棺煞钉,出殡起灵,长子摔丧盆,扛“领魂幡”作前导,早已跪在灵前的亲人们放声痛哭送葬。灵枢送至野外当日提前挖好的墓穴下葬。根据抬灵枢的多少称为多少杠(16人、32人、64人分别称为16杠、32杠、64杠,路远的还有两拨(两班)人替换)。因为,会出现重棺,概因死者心不甘而让抬棺灶人觉得特别沉重。记住:且记不要说棺材重。宁愿叫人来帮忙,那怕咬着牙,使出全身力气也不能让棺材落地,因为这是大忌。沿途撒外园内方的纸线,白黄两色,称为买路钱。沿路遇到庙要焚香点蜡烧纸钱。
人们常说的七不出,八不入,讲究要避开这带七,带八的不好日子下葬。
下葬
埋葬时,“五谷囤”(草编的装五样粮食,囤口盖面饼,饼中插秫秸(高粱穗下面的一节长杆)“筷子”)放棺后随同掩埋,作为死者“来世饭菜”;“下水罐”(陶罐装水)放棺前随同入土,为死者来世“储水”。埋葬时,先由孝子挖土埋棺角,而后送葬人添土掩埋。
但在关中一带,丧事也要请礼毕先生。象我村中,从前有一位老者,本村处村丧事都请他,他能看穴,能断阴阳风水,还能书写七单,姓杨,我舅家人,现己不在人世。
但有的村子用的是周宫礼,还有的村子用的是清宫礼。从头上戴的帽子能区别出,清宫礼的帽子上有竹蔑弯成的架子在白帽上,并且有棉花坠子垂在两边。但周宫礼没有这些,只有麻缠在帽子上面。
很多地区在人死后下葬之前,会在家停殡三日,三日过后才会入殓下葬,并称之为“入大殓”。
停尸三日习俗的出现,据说是为了防止人的假死,这种说法也是有迹可循的。
人有三魂,一在家,二在地,三在父母旁。写对联,丧联为白纸,三周年联为黄纸,若上完坟回来,换成红色对联。喜丧直接写红纸联。
主系孝子在起灵时要抱烧纸盆,抱遗像,打招魂幡,拉纸掍。
摔盆或摔饭碗:所谓“摔盆”,其实并不局限于盆,还可以是其他东西,比如碗、瓦片之类的陶器。摔得越多越碎,其寓意也就越好,“摔盆”仪式结束后,才能继续举行葬礼。
父母将子女带到了人间,并将子女抚养长大,教给子女在世上生活。老人去世之后,子女的生活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后代将老盆摔得粉碎可以证明父母教子有方,后代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另一种说法是老人去世之后同子女就阴阳两隔了,也就不再吃阳间饭了,将盘摔碎后老人也就彻底得告别了阳间,摔的越碎也就告别的越彻底。
现实情况中也的确发生过瓦盆第一次没摔碎的事情。但瓦盆只能摔一次,只好由后边的人跟着踩碎,或者由车辆压碎。不少地区,如今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会在摔瓦盆的地上,放上一块砖头。
叩首:民间常用的跪拜叩首又称磕头,是古代民间最为常见的跪拜礼之一。与稽首、顿首相比,叩首的礼节性稍弱,但在表达敬意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行礼时,行礼者需屈膝跪地,双手扶地或抱拳于胸前,然后头部连续三次触地,每次触地后都需稍作停留再抬起。这种礼节因其动作简单、易于操作而深受民间喜爱。
打怕与送盘缠
出殡后的傍晚(落日前),丧家奉行“送盘缠”、“指路”仪式,焚烧纸人、纸马(牛)、纸车及其它家用器具,其意为先前下葬的是尸身,这时送走的是亡灵。葬后三天,于日出前把坟培成圆锥形,叫“圆坟”,关中人叫做:打怕。就是把守灵跪坐的麦秸用袋子装好,拿上灵魂纸和白灯笼,没了用手电代替,一路不能灭。到坟头兰香燃细吖头后,把麦秸,灵堂砖等,洒玫一圈,点燃后,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中念到:一打怕,二打怕,我爸,(我妈)别害怕。直到烧净后,再叩首。此打怕要连住三晚,每晚必打怕,三晚上过后就不再打怕去了。
死后7天(头七)、21天(三七)、35天(五七)、100天(百日),1、2、3周年日,家人到坟前举哀、烧纸、祭奠。以后,每逢清明节和春节前到坟地烧纸。春节前的大年三十傍晚前后,去新逝及祖坟提灯打领魂纸去请灵回家过年,初一,十五上香,十六年过完了,又要送灵去坟地,并把烧的纸与纸钱灰包好,埋到坟头边。

白事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1.葬礼时,来人要行礼,孝子在遗体旁守灵,晚上要人来打牌守丧,并以饭,烟茶款侍,半夜有专人做饭,下些面请来人吃。
2. 下葬时,孝子需先挖三锄土,称为“开穴”。
3. 安葬三日后,孝子需带上三牲祭品进行“复山”仪式。
4. 安葬后,孝子需守孝四十九天,期间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养孝”。
5. 五七之期,孝女需负责祭拜。
6. 安葬后,还需在百日和周年时进行纪念,并逐步转为常规的祭祀活动。
7. 挖好墓穴后,需燃烧芝麻秸秆以“暖井”。
8. 下葬应选择吉时,称为“下字”。
9. 墓穴底部需平整,若大头低则对大儿子不利,小头低则对小儿子不利。
10. 棺木入穴后,长子先用衣襟包土覆棺,随后其他亲人为之。
11. 下葬时,直系亲属不可窥视棺内。
12. 抬棺至他人家门口时,需放鞭炮。
13. 临终前,老人应穿上“上路衣”。
14. 临终时,老人应被抬至椅子上,称为“上大椅”。
15. 亲人在老人临终时力求在场,称为“送老(终)”。
16. 老人咽气后,需焚烧纸钱和床铺草,称为烧上路钱和下床草。
17. 去世当日,家中设灵堂,点香油灯,放置两只鸡蛋(倒头蛋)。
18. 有长辈来吊丧时,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哭泣。
19. 吊丧期间,亲人应垢面素食,以示哀悼。
20. 棺木的种类有十圆、十二花、十四刈等,贫穷家庭则使用“四块板”。
21. 棺木通常应在老人生前准备好,“六十不治棺”。
22. 第一年丧期对联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3. 送葬途中,若遇到熟人,忌打招呼,以防亡灵得知,对对方不利。
24. 办理葬事时,忌叫喊死者姓名,只能用手势,以免误叫亡灵,成为“代死鬼”。
25. 祭拜祖先时,忌用不带皮的肉和去鳞的鱼,以免对祖先不敬。
26. 忌在席上摆放三个菜,俗传为死囚斩首前的饮食。
27. 古代有丧不笑,望柩不歌,适墓不登垄的规定。
28. 邻居有丧事时,忌舂米发出用力声。
29. 村中有丧事时,忌在村内巷子里唱歌。
30. 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临丧则必有哀色。
31. 装殓时,死者口中不可空着,古时有含玉的习惯,后世有含饭团的做法。
32. 忌给死者穿黑色衣服,以免变成驴。
33. 死者棺内脚不可悬空,要踏在棺板上,头部忌顶棺板,要隔以衣物。
34. 有些地方忌讳正午出殡。
35. 葬礼上,忌穿黑白以外的颜色,忌穿戴鲜艳的服装和首饰。
36. 行人忌讳碰上出殡队伍。
37. 服丧时间根据亲疏而定,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
38. 家中有祭祀时,忌孩童大声说话,恐神听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39. 老人病逝忌说死,应说“老了”或“过去了”“走了”。
40. 守丧期间忌走亲访友。
41. 守丧期间孝子穿白鞋。
42. 孝子服孝期间,男百日不理发。
43. 送葬忌讳回头看,忌从原路返回。
44. 丧葬时的花圈和纸扎祭品忌放在家门前。
45. 婴儿夭折者忌入祖坟。
46.守丧期亲友互不拜年,也不要到别人家去,特别是穿着孝服。这是讲究,别人的大忌此行为,实在没办法,就让他人代替你,脱了孝服去,人家心里也不欢迎你。
47、异地死亡得设法抬回家中,不得做“门外鬼”。
48、“冷尸入村败到底”,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村外。
49、办丧酒宴请亲友帮工,筵席散,禁忌言谢,不可挽留。
50、死人忌以裘皮之类做装裹,恐怕来世托生兽类。
红事叫,白事到。“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
报丧不能说死字。
入土不拜客,热孝不登门。
长子摔孝盆,次子打幡。其实这话就概况了孝子们的具体分工,一般当父母去世了以后,长子的责任是最重的,很多事情都是要有长子来做决定,其中在送老人上山起棺时,长子就要把烧纸用的“孝盆子”而摔碎了,而次子则负责打灵幡。要一次摔碎不能摔两次。有的地方“摔老盆”,有的地方摔饭碗,这个摔的人要在起灵后,出殡时,路过的十字路口摔。必须是长子或长孙,如果没有长子或长孙,次子可以代替,而上门女婿则无权“摔老盆”,或在什字路口摔饭碗。
抬棺不言轻重。
宾客散尽不说挽留。
还有就是戴孝子孙不能上桌吃饭。
而像孙子的话,则是负责扶灵,当没有次子的情况下,孙子也会顶替次子所负责的内容。如果有女婿,或者是侄子,他们则主要负责撒路钱。这里重点说说“打幡”和“摔盆”,这也是很多人最为关注的。
要了解为何要在出殡时让长子“摔瓦盆”,我们需要追溯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传统。在古代,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更是独特。长子被认为是家族延续的希望,是祖先灵魂传承的重任,他不仅要继承祖业,还要维护家族的荣誉。而“摔瓦盆”的仪式正是一种象征,意味着长子要在家族的悲痛之际,承担更多责任和压力,为家族的未来负重前行。
其次,这一习俗与古代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密切相关。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社会基本单位,而家族的延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至关重要。为了弘扬家族的尊严和使家族传承不衰,长子要在葬礼上表现出更多的担当和责任感。摔瓦盆成为一种特殊的仪式,通过这一仪式,长子象征性地接受了更多的家族使命,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未来的担当。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时,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此时的他已经真正地死了。
说起葬礼,估计大家都能说出几条和它相关的老规矩,其中在民间就有着“夫妻不送葬”的规矩,那这又是为什么?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要牢记四类人不能参加葬礼。你知道是哪四类人吗?一起来看看吧!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夫妻不送葬”。这话的意思是说,在夫妻两个人中,如果有一个人离开了,而活着的一方是不能参与送葬的。这让好多人不理解,因为两口子是最亲密的人了,既然一方去世了,为何不能送他最后一程呢?
其实古人这样的规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传统观念中,夫妻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他们共同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相互扶持,共度时光。
当亲人去世,无疑对老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丧礼场合人多嘈杂,气氛沉重,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传统习俗中不建议老人参加丧礼,以免发生意外。有些家庭,如果是亲人去世了,还会避免发生意外,根本就不会告诉老人家里有亲人去世了,这也算是善意的谎言。
孕妇、病人等特殊人群。
孕妇身体处于特殊阶段,忌讳情感出现大的波动,而且他们本身就需要静养,而丧礼上人多不说,而且还人来人往的容易发生一些意外。孕妇去到丧礼上,也帮不上什么忙,甚至还可能会成为负担。
对于病人来说,他们身体比较虚弱不说,而且还则处于康复阶段,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休息。丧礼场合往往气氛紧张,情绪波动大,对这类人群的健康恢复不利。因此,这两类特殊的人群,都是不太建议去参加丧礼的。
要参加考试或是有重要事情的人。
他们面临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丧礼场合的悲伤氛围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他们的表现。
因此,在传统习俗中,建议这类人暂时避开丧礼,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让要参加考试,或者是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人,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或者是工作中,以免受到干扰。
年幼的孩子也不能参加丧礼。这是因为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无法理解死亡这一复杂的概念,也无法承受丧礼场合的沉重氛围。丧礼场合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人多拥挤、环境嘈杂等,对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通常不建议年幼的孩子参加丧礼。
这些规定并非毫无道理地限制人们的行动,而是体现了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爱与尊重。当然了,也不是说这四类人员就一定不能参加丧礼了,也要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决定。比如有些老人年纪虽大了,可是身体硬朗,也很乐观的话,是可以去参加的。
老年人去世后,特别是女性,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其娘家人。如果忽视这种家庭关系的处理,可能会引发礼节上的争执。
在穿戴孝服期间,应避免前往邻居家,因为丧事通常不被视为愉快的事件,许多人会对此感到敏感,担心可能带来不吉利。
在使用邻居的物品时,即使是小物件如剪刀、板凳、酒壶或针线,也应该支付象征性的费用。
在搭建灵棚并安放棺材时,应避免占用邻居门口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因为农村居民对此非常敏感。
在灵棚内守护灵柩的人应当保持庄重和严肃,不得嬉笑或大声喧哗。这是对逝者的基本尊重,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遭到邻居的嘲笑。
在下葬之后,主孝子应继续穿着孝服,而其他服丧者也需在离开墓穴后方可脱下孝服。也可以不脱,但要把头上的长白孝盘在头上,不能再吊着了。这是同时也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更是对逝者的敬意。
在款待宾客用餐时,应请娘家人坐上席,上菜上饭也要优先供给,俗称“娘舅为大”,这代表着传统的礼节。

三周年的记念,在忌日前几天就告知亲友,先一天中午就开始搭葡萄架,请乐队,下午迎礼,待亲友,居士念经等记念活动。第二天早上香烧纸。中午十二点前结束陵园坟墓之烧纸,烧糊的衣服等,十二点回来开饭,结束。
三週年纪念,头一中午过事搭灵棚,挂纸。下午去请回祖宗及亡灵,灵位牌放置供桌上,晚饭后开始仪或v论历,居土烧衣裳,等。
第二天中午亲友來,上香,祭拜。上坟前换对联并呜放鞭炮,即纪念挽联的黄纸对联,被红纸对联覆盖,红纸对联是吉祥祝福的内容。再出发去上坟烧纸烧糊的纸活,和门前挂的长圈纸。烧完后,取掉头上的孝,扔到火上烧了。脱去白奈服,在火边燎一燎,拿回可以后再穿。
“《礼记·曲礼上》记载:“父母之丧,三年不改其服。”这就是所谓的“三年之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规格的守孝方式。《周礼·春官·司寇》中规定了守孝期限的服装要求,如父母之丧:服大功(即穿粗布衣服)一年;服小功(即穿细布衣服)一年;服缌(即穿麻布衣服)一年。合计三年。”
三年内不得贴红春联,三年内低调生活,不得大拆大建,这三年内多有不顺,在言语,行为,社交上都应注意。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法律顾问:兴平市148法律服务所 吴敏超

技术支持:兴平戴尔电脑专卖店(新中医医院西邻)

友情支持:兴平铁炼农资  陕西马栏山酒业 兴平宏源肉联厂 兴平摩卡造型(体乐北巷) 兴平市众善公益协会 深圳市鼎昱五洲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  欢迎分享到 朋友圈 或点击右下角 在看

醉美新兴平
兴平喜欢文学、摄影、书画、朗诵、歌唱、曲艺的朋友,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