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伏
温和高效,居家必备
碘伏,又称聚维酮碘溶液,可谓家用伤口消毒剂的“头号种子选手”。它的作用温和又高效,可在创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得细菌及尘埃难以再次侵入伤口,适合各种伤口的消毒。无论是刀伤、擦伤,还是烧伤、冻伤,它都能应对自如。碘伏的刺激性小,擦拭时痛感较轻,但对碘过敏或者烧伤面积大的朋友,要避开它。也别让它长期在身体上使用,不然皮肤会“闹脾气”哦,出现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等症状。还有,它稳定性差,不喜欢阳光,得放在阴凉处。
碘酊
强力杀菌,但有点“烈”
碘酊,江湖人称“碘酒”,是消毒界的“硬汉”。它凭借2%的碘含量,能迅速杀灭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是个狠角色。一般皮肤感染如毛囊炎、小疖肿未成熟前或局部被毒虫咬伤,可以涂用它。但它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也不可小觑,千万别用在眼和口腔黏膜这些娇嫩的地方,也不能用在破损的伤口上,更不能让它在脸面和会阴这些“敏感地带”耍威风。需要注意的是,用碘酊消毒皮肤后,得尽快给它“洗个澡”,也就是用酒精擦拭脱碘,以减少碘对皮肤的刺激。碘酊同样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乙醇
经典元老,注意浓度
乙醇,就是我们熟悉的酒精。它可通过凝固微生物蛋白而脱水,从而发挥消毒作用。这位古老的消毒明星,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但请注意,75%的酒精是最佳比例,不要盲目追求高浓度。另外,对酒精过敏者慎用,酒精不适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因其刺激性较强,并且容易挥发,效果也不持久。还有,别用家里的白酒来代替它哦,因为白酒里的其他成分可能会和细菌“玩暧昧”!
过氧化氢
泡沫战士,清洁能手
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是一位勇敢的“泡沫战士”。它能迅速产生气泡(即活性氧),渗入细菌的细胞壁及病毒外壳,使菌体或外壳蛋白氧化变性而致死,帮助清除脓液、血块和坏死组织,形成“白痂”。1%浓度的过氧化氢常用于化脓性外耳道炎和中耳炎、口腔炎、齿龈脓漏、扁桃体炎及清洁伤口。用3%溶液冲洗或湿敷,尤适用于厌氧菌感染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的创面。不过,使用时得注意浓度和使用方法哦,不然皮肤创口会“哭鼻子”的!
苯扎溴铵
细菌克星,稀释使用
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这位低调的小伙伴,别看它平时不声不响,但可是个实力派!它既能抑制细菌生长,还能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引起细胞的溶解和死亡。因市售的苯扎溴铵溶液浓度为5%,故使用前应稀释,现配现用。浓度选择上,这位小伙伴可是个讲究人。皮肤消毒使用0.1%溶液,创面黏膜消毒用0.01%溶液,确保在消毒的同时,不会给伤口带来额外负担。注意,不要让它与肥皂、碘酊、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等接触,不然它可能会“罢工”,失去原有的消毒效果哦!
红药水&紫药水
古董药品,say goodbye啦
红药水和紫药水,这两位古董级药品,曾经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但它们out了,已经被现代医学淘汰!红药水含有重金属汞,紫药水则是致癌物质。所以,赶紧把它们从家里找出来扔掉吧!
外用消毒剂选对是“神器”,用错可能是“凶器”。清洗创口每次选用1种消毒剂,千万别混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