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认识周
11月18~24日
很多抗菌药物都会和颜色扯上关系,有的名称中带颜色,如青霉素、红霉素;有的本身就具有鲜亮的颜色,如利福平等;有的服用后会将牙齿染色,如四环素等;还有些服用后会使尿液变色……五彩缤纷的抗菌药物,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青霉素并不“青”,红霉素也不“红”
青霉素和红霉素虽然名字里有颜色,药物本身却多是白色粉末。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可以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在搞明白具体结构之前,他将这种不明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与之相类似的情况,1952年,菲律宾科学家阿韦拉多·阿吉拉尔在祖国大地的土样中,发现一种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制药公司在后续的研究中,利用这种霉菌得到了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的命名,也是源自于产生它的霉菌名称。
青霉素的发现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天然青霉素为模板,科研人员陆续研发出一系列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包括氨基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脲基青霉素类的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它们一直活跃在抗菌战线上。
与此同时,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开山鼻祖,也衍生出了一些重磅级的抗菌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麦白霉素等。值得一提的是较为冷门的麦白霉素,这是利用国内菌种制得的一种多组分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含有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A6等组分。
多说几句:赤霉素名称中虽然带有“赤”字,但并不是红霉素。它虽然也是由某种霉菌产生,却是一种植物激素,不用作抗菌药物。黄曲霉素更不是抗菌药物,其霉菌除了会生产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更会生产形形色色的其他代谢产物,包括致癌物。
被四环素染黄的,不仅仅是牙齿
1945~194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科学家从名为金色链霉菌的土壤寄生菌中分离获得第一个四环素类药物。这是一种黄色结晶性粉末,抗菌谱广,化学式中具有标志性的四环结构。四环素、金霉素是四环素类药物的早期代表。
在那个抗菌药物被陆续发现的黄金年代,四环素同样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但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发现,由于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和钙盐等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会沉积在牙齿、骨骼上,不仅影响了牙齿外观,还会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8岁以下儿童均禁用四环素类药物。此外,它还偶有发生肝损伤风险,染黄了患者的巩膜和皮肤,这也限制了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
但四环素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第二代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第三代四环素类药物替加环素等药物,抗菌谱更广、效力更强。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愈发威胁着临床决策。曾经因为各种不良反应而退居二线的四环素类药物,在临床上身影再现。不过,耐药性本身也困扰着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
红色的尿液,未必是血的颜色
有些抗菌药物,堪称药物届的“显眼包”,或是其自带颜色,或是其代谢产物具有颜色,会将尿液染色。
利福平,在抗结核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自身就是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结晶性粉末。患者服用后,不仅大小便可以呈现出橘红色,连唾液、痰液、泪液都有可能被染红。有的戴隐形眼镜的患者,连隐形眼镜也有可能被染色,无意中加持了“美瞳功能”。与利福平同为利福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利福昔明、利福喷汀等,也会导致同样的情况出现。
此外,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中的甲硝唑、奥硝唑,可以使尿液呈现出红色或红棕色;使用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粉红色尿;使用了阿霉素、柔红霉素的患者,尿液也会呈红色。
以下几种药,到底有没有颜色?
还有几类“非典型”的抗菌药物,也想蹭一下热度露个脸。
磺胺药,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等。此“磺”非彼“黄”。其中,柳氮磺吡啶的“副业”干得不错,没有被用来对抗微生物感染,而是用来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吡啶为棕黄色,也会染黄尿液和皮肤。
氯霉素,此“氯”非彼“绿”。虽然氯霉素看上去是淡黄绿色的结晶,命名的由来却是源于化学结构中带有的氯原子。
黄连素,虽然也具备有抗菌作用,分类上却不属于抗菌药物。黄连素为黄色针状结晶,药片也会被做成黄色的糖衣片,但黄连素的“黄”,源自于黄连,而非黄色。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出来的,属于生物碱类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繁杂,发展的历史精彩纷呈,让人在感叹这个世界多彩的同时,也会不由地心发谨慎和敬畏:谨慎拿起手中的抗菌药,敬畏微生物的生命力。
关注药娃的小伙伴都在看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