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秋凉渐至,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万物随着寒气渐升而纷纷萧落,衰败之景渐显。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面对萧条之景,人有时难免有悲秋之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秋郁”。如何消除因“秋郁”引起的忧思、低沉消极情绪呢?有哪些中药可以防治“秋郁”的发生呢?
“秋郁”为何会发生?
中医的“郁证”和西医的抑郁症有所不同。西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心理、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有明确阐述,是临床常见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连续且长期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容易出现如疲乏、失眠、出汗、体重下降等症状,甚至有自残、自杀风险。
而在中医里,“郁证”的范围更广,抑郁症则被囊括其内。古医籍所载之“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外感、内伤之邪导致气血运行郁滞不畅,统为广义之郁;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为狭义之郁,也称情志之郁,即抑郁症。
郁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五志过极以及七情内伤,因素体虚弱至脏气易郁,其病位主要在肝。因情志内伤致气机郁滞,日久化火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则致血瘀,并使津行不畅停于脏腑经络形成痰,最终导致痰瘀气滞、脏腑功能受损、气血阴阳失调。
另因夏季容易使人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高温也容易过多耗损人体正气,故由夏转秋后,人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易出现情绪低落、倦怠乏力、失眠等症状。特别是秋天的悲凉之气更会令老年人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进而促进“秋郁”的发生。
解郁中药有哪些?
中医药治疗郁证强调整体调节、辨证论治,故而临床疗效较显著,且毒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多以中药方剂、中成药等为治疗手段。
因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而产生“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此解郁多以疏肝理气为主。此外,还有温脾解郁、宣发郁热等方法可治疗不同类型的郁证。
表1 疏肝解郁经典方剂举例
表2 疏肝解郁中成药举例
预防“秋郁”有何招?
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才是关键。《黄帝内经》中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所以,防“秋郁”要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以收敛神气。尽量保持心情愉悦。中医有“常笑宣肺”的说法:大笑能使肺扩张,可清洁呼吸道“浊气”,将郁闷悲愤疏散开来。多参加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对抗秋天的肃杀之气,以缓解悲秋。肺在五行属金,通于秋气,在志为悲,故肺在秋季易遭受燥邪侵袭,需多进食润肺食物,避免秋燥、化解悲秋。
此外,还有许多理气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都具有抗抑郁作用,其药性以寒、温居多,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归经以肝、心、脾、肺、胃居多。其中,又以花类药材占多数,十分适合作代茶饮为日常“防郁”。
关注药娃的小伙伴都在看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