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草单行入药丸
豨莶草
xi xian cao
· 典故趣闻 ·
有一种很常见的野草,气味不怎么好闻,有点儿近似猪身上的臭味。也许正是气味相投的缘故吧,猪也特别喜食它,吃了特别容易长肉长膘,所以乡民俗称它为猪膏菜,还叫它肥猪苗、肥猪菜或猪母娘等。从俗称呼它,并没有什么不雅,可能因为它有药效能治病,令它有了一个正名——豨莶(xī xiān)草。
豨莶草载入本草最早见于唐朝苏敬等编写的《新修本草》,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北宋《图经本草》也都记载了它的药用。它的正名,是从气味而来。豨,原就用来指猪。据《方言》卷八所载:“猪……南楚谓之豨。”古代楚人对猪的称呼就是豨。莶,指辛味。据《集韵·沾韵》解释:“莶,辛毒之味。”这种草,气如猪臭而味辛恶,故以豨莶来命名它。李时珍对此研究明了后,在《本草纲目》释名时说:
“韵书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近人复讹豨莶为希仙矣。《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盐调食,故俗谓之黏糊菜。”
从唐代这种植物就以“豨莶”为正名,呈给皇帝时都如此称呼它,说明非常正式。唐朝末年,任荆南节度使(亦领江陵府)的成汭(ruì)(本草典籍中作“成讷”)向唐昭宗皇帝李晔献表,向朝廷和国家贡献治病良方,其表即《进豨莶丸方表》。
成汭向皇帝献表说,弟弟成訢(xīn)31岁时得了中风病,卧床5年,“百医不瘥”。有位道士叫钟针,看过病情后说,吃豨莶丸定能治好。于是采来豨莶草,经过九蒸九晒,熬煮捣烂,做成梧桐子大小药丸,空腹服用。坚持服药数天,成訢的病果然得以治愈。
图:步瑞兰
对药材的使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解释,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所谓单行即单味药治病,而相须、相使等其他情况都是配伍用药的情形。想不到一味豨莶草制成的单方成药豨莶丸,竟有着如此好的疗效。成汭专门上表给当朝皇帝献药方,介绍这一味常见的草药。皇帝对此也很重视,“奉敕宣付医院详录”,将其记录在太医院内部资料中。
这豨莶丸其后的故事更加精彩。北宋时,有位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叫张咏。他在益州从政时,自龙兴观挖掘出一通石碑,碑上刻录的内容是养生术与一种药方。其药方正是前面所说的豨莶丸。张咏派人寻到药材,制备成药丸,自服有验。又治疗周围的病人也很有效验。于是,他干脆向皇帝既献药方,又亲献制备好的成药。他在表中对皇帝说:“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
豨莶丸一方,自唐末的成汭进表献方后,开始广为流传,最早被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一引用,后续在《医方考》《本草纲目》《医说》《成方切用》等众多医药典籍转载传世。豨莶丸更是被当代《中国药典》收录的中成药品种。
· 药材来源 ·
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两季花开前和花期均可采收。酒蒸豨莶草是其主要的炮制品种。
· 性味归经 ·
味辛、苦,性寒。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 ·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2克。或入丸剂,多使用炮制品。
· 食疗推荐 ·
豨莶草代茶饮
原料:豨莶草12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将豨莶草捣碎或研成粗末,加水煎煮数分钟,然后加入适量的白糖,代茶饮。
原料:豨莶草5∼10克,羊肉适量,调味料葱、姜、盐、料酒各适量,花椒10粒。
做法:取豨莶草入砂锅中水煎10分钟,去渣取汁。羊肉切小条焯水,生姜切片,葱白切段。取锅置旺火上,加清水,入羊肉煮沸,再入葱、姜、花椒及料酒。中火煮30分钟,加入药汁,小火慢煨至肉烂,加盐调味即成。供食肉喝汤。
· 温馨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