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原生家庭看看!

文摘   2024-09-08 23:29   陕西  


最近《喜剧之王单口季》哲学出身的于祥宇一段脱口秀火爆全网,在很多心理群里,也激发众多咨询师热烈的讨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网给自己和身边人确诊抑郁症、焦虑症、高敏感人群、矛盾型依恋、俄狄浦斯情结、自恋人格障碍以及原生家庭创伤等。从临床医学诊断到心理学的各流派和泛心理圈的看法。

很多人在小红书、知乎等,上网看到心理博主的分析直接给自己“确诊”,也越来越普遍,很多人就是听到心理博主提及什么样的标准,然后对着所谓的“标准”进行自我参考,会发现描述的就是自己或身边人,然后称赞其真厉害。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化和“医学生综合征”现象。

心理学化,就是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心理学的正规训练,例如心理学本科毕业,那么就可以说,他的大脑被心理学化了。就是他思考问题的时候,无意识会拿他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去解释。


李子勋是国内心理学界的大咖。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心理学只是一种解释系统。而一个人如果你大脑里的解释系统越多,你就越不容易钻牛角尖。

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我的看法是,不要那么迷信心理学。曾经有人提出,心理学可以拯救这个社会,然而心理学本身对这个社会没有那么重要。并且享受心理咨询服务受众主要是中产阶级及以上,穷人压根无法持续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大部分都是穷人。
许多问题,是与心理学有关,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绝对不是仅仅单靠心理学那么简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比如当下青少年抑郁,社会内卷等,心理学成为一个出口,能够让更多感受到理解,但是这部分竞争环境没有变化,单纯心理学很难影响现实。
医学生综合征,简单说,就是当医学生在学习某一章内容的时候,对照书中的症状,觉得自己也有这种症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心理暗示。类似疑病。
当代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个好事。另外现在是一个获得资讯方便快捷的时代。但是,如果你过于相信网上的资讯,或者仅仅是依靠网上的资讯,有时候反而会加重病情的。并且很多心理博主,压根DSM-5都不是很清楚,只是为了流量而已。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抑郁症、自恋性人格障碍这些词语。初中生就有说自己是抑郁症的。而实际上,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是需要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才可以确诊的,也不是上网问咨询师就能确诊,咨询师也没有诊断权利。
很多情况,你有很多“症状”,你只要去看了,就会感到好像自己的病很严重。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
很多人没有去医院的,自己在家里,在网上查相关知识,甚至看短视频等,就开始自行看病。
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你只要浏览某些类型的知识,之后就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大数据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内容。小红书、抖音都是类似。
当你过多关注这些内容,一般情况下,你的症状会加重。因为大多数情况,你不可能接触特别专业的知识,只是一些皮毛或者是碎片。很多专业内容,用户根本无法耐心阅读,也造成正确的东西,往往无法有效传播,而那些夸大的内容,有噱头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追捧。
就像很多学习精神分析的初学者,热衷于暴力分析一切一样,希望用自己学习的理论,分析任何人和事情,往往会造成暴力分析,会给他人带去痛苦,造成自己人际关系越来越差,也就是变得越来越不像人,只是精神分析的信徒而已。
比如:如果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你可以去网上买一些抑郁症的手册。这些手册一般都是很正规的,是专业人士写的。
希望自己可以看书,就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其实也希望不是很大,或者说,概率是很小的,毕竟医不自治,你需要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体验,心理学从来不是知识性学习,知道再多的知识,你也很难绕过自己的防御机制,你需要真实的人,和你一起帮你看清楚你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在自己防御机制下绕来绕去,毕竟我们无法突破自己防御机制,就像一只狗永远无法咬住自己尾巴一样。
怀疑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咱们还是找专业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而不是网络上自己自行“看病”,毕竟任何学科都是有一定门槛的。心理学也是一样。
9月21日周六心理沙龙-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我们谈谈死亡
2024年9月28日(周六) 心理咨询 “案例展示” 活动 ——第六期
头痛是一种生存方式
症状背后有什么
精神动力学是如何咨询的—付费文章免费看!
咨询师执业之路咨询,一对一定制最适合的成长之路欢迎垂询
来访者是咨询师最好的老师


(也可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备注“预约心理咨询”)

渡心人
全职心理咨询师!专注抑郁症、焦虑症康复期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