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是生命河流的两岸。(林世钰 摄)
这两天,43岁的上海姑娘沙白远赴瑞士选择安乐死的消息成为社会热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一个敢与死亡对视的“孤勇者”。她把死亡——这个原本被很多人故意遮蔽的人生真相——撕开了,让你不得不直视它。
今天看了她视频号里的几个视频,确实是一个美丽聪慧、特立独行的女孩,宛如人间精灵,活出了自己的个人特质。虽然她在地上的日子并不长,但是“一生过得很好”,此生无憾。
虽然知道“死亡是众人的结局”,但看到她最后一天和众人告别的视频时,还是潸然泪下。特别是她最后一次在父亲面前撒娇,看得我肝肠寸断。我是一个母亲,知道他父亲那一刻是什么感受。好比自己一刀一刀雕琢出冰雕,它此刻那么晶莹,那么美好,但你知道它很快就融化,可是自己却无能为力。
沙白与父亲。(照片来自网络)
我很佩服他的父亲。他那么宠溺女儿,一定心痛如刀绞,但没有用中国传统的“孝道”对女儿进行道德绑架,而是克制自己的情感需求,把她视为完整独立的个人,支持她的选择,陪伴完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爱中包含着极大的理解和尊重。这可不是一般的中国父亲可以做到的。
沙白的另类选择引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死亡权是人quan的一部分,人没有权利选择生,是否有权利选择死?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哪个更重要?孝顺父母和做自己哪个更重要? ……
有人赞美她赴死时清醒从容的态度,认为她很勇敢;有人认为她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孝顺,很自私。每个人对生命价值有不同的理解,看法不同属正常。但是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尊重沙白的选择,不要轻易论断。毕竟你不是她,没有经历过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自然无法理解她对生命意义的独特体悟以及作出的个人选择。
我的一些信主的朋友说,沙白这么做是违背神的旨意,因为生命的主权在神手里,不在人的手里。可问题是,虽然沙白说她有信仰,认为死后是去见她的宇宙爸爸,但是没有任何信息显示沙白是基督徒,她对生命的理解和选择肯定异于基督徒。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戴的帽子扣在他人头上,头围不同,尺寸自然不合。
如沙白所说,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沙白对死亡的坦然态度震惊了许多国人。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是一个禁忌,大家对它讳莫如深,充满恐惧,很少有人敢直面它。一代来了,一代又去,忙忙碌碌,吃吃喝喝,却不提一个“死”字。我们总是拿老祖宗的那句“未知生,焉知死”轻轻滑过死亡,平日里,求的都是福禄寿。年轻人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获得丰富的知识,但是对于生命本质的一些主题,却茫然无知。
这有点像小孩捉迷藏,自己蒙住自己的眼睛,故意不与死亡对视,以为它看不见你。从而获得一种“肉体不朽,生命永恒”的幻象,所以拼命积攒财物,追求名利,渴望成为人上人。可现实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言,“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而陌生的地方不停地转头设防——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幸免一死,那就便是疯了。”
为什么害怕死亡?因为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人们会想象那个未知世界是一个黑不见底的深渊,周围一切全然陌生,好像一个人独自在异乡飘荡,身边没有熟悉的人和可以掌控的事物。用熟悉的物质世界去观照那个陌生的非物质世界,自然感到心里没底。
今天看到书架上蒙尘的《西藏生死书》,随意翻阅了一下。十几年前,一位好友的父亲去世,她痛不欲生,当时我买了两本《西藏生死书》,一本送给她,一本自己留着。
作者索甲仁波切说的一段话触动了我:“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我们相信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个别的身份,但如果我们用于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份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传记’、我们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的安全就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当这些完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如果没有这些熟悉的支撑,我们面对的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我们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他。我们总是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和活动来填满每个时刻,以保证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非常认同他的看法。直面死亡,其实就是真实面对自己。因为那是清算的时刻,你过往的每个瞬间,做过的每件事情,都必须重新被审视、被评判;也是和解的时刻,你必须为别人或者自己的过错,宽恕别人,或者求得别人宽恕。可是,我们消磨殆尽自己的一生,习惯把房子盖在流沙上,维持着虚假的事物,一旦到了真实面对自己的时刻,估计很多人都会掩面而逃。所以,我们拒绝直面死亡、谈论死亡。
其实不必害怕死亡,生和死是一个整体,你可以把它们视为硬币的两面,河的两岸。你的肉体在此岸生长,大限一到,死亡拆卸了你的皮囊,并把你的灵魂摆渡到彼岸。两岸互相凝视,互相呼应。
死亡并非终点,它只是一个驿站,通过它,你可以去往宁静浩渺的永恒,而不仅仅限于地球——宇宙中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点。死亡也是生命新的章节,里面隐藏着很多造物主的奥秘,等着我们去阅读,去探索。
死亡通往更辽阔的世界。(图片来自网络)
我相信沙白去了更美的新天新地,那里没有病痛,没有眼泪,所以我并不特别忧伤。相反,面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我甚至有点羡慕她——终于可以卸下尘世的重担,解下沉重的皮囊,从此在天上佳美的故乡自由飘荡。
一些著名的西藏禅观大师,每天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边。因为不确定隔天是否还用得着这个杯子。他们甚至在晚上把火熄掉,免得余烬次日还烧着。他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可能会死。
时常观照死亡,会让我们昏聩的脑子清醒和清凉。只有当我们看清了生命的底——死亡,明白地上的日子快如闪电,死亡随时都可能亲吻我们,才知道要感恩神赐给我们的生命气息,才知道要珍惜在地上的每个日子和遇见的每个人,才知道要把生命的“房子”盖在坚实的“磐石”上,而不是脆弱的“流沙”上。
想象一下吧,如果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个世界已经与你无关了,你是否会为曾经没有好好活过和爱过而痛悔遗憾?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新冠之殇》《潮平两岸阔: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与女书》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工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