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克坚|举债的艺术续,当中东土豪砸来500亿美金
文摘
2024-08-04 15:11
四川
中东土豪砸来的500亿美金,会帮助中国加速去美元化吗?8月2日,PIF(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发布声明称,其与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签署了6份价值总计高达500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签署谅解备忘录的机构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谅解备忘录鼓励通过债务和股权方式进行双向资本流动等合作。关注财经信息的人,对PIF应该并不陌生。这是全球最大主权投资基金之一,是全球金融市场非常活跃的机构投资者。根据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机构GlobalSWF的最新数据统计,PIF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约9250亿美元。PIF是沙特王储MBS掌握的重要投资平台,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超级项目是NOEM,这个未来主义风格的项目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是沙特2030年愿景计划的重要部分,然而这个超级项目的商业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已受到广泛质疑。PIF也曾经给孙正义愿景基金投资450亿美元,是孙的主要LP之一,2022年孙的愿景基金价值大规模缩水,因此间接导致当年PIF综合亏损高达156亿美元。顶着“中东土豪”的盛誉,PIF 在中国也动作频频。继在香港设立办公室之后,预计PIF在2024年第四季度或2025年第一季度将再于北京成立办公室,以更好地触达中国市场,找寻更多投资机会。而PIF此前已有多宗投资记录,其中包括2023年1月与深圳福田区合作,成立蓝海太库(深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23年底PIF旗下母基金公司贾达投资易达资本二期基金等,还包括以246亿元人民币完成对荣盛石化(002493)10%股权的收购,与东方盛虹(000301)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收购全资子公司江苏盛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10%的战略股权等等。2024年5月,联想集团获得PIF旗下公司Alat144亿元的战略投资。截至目前,PIF在中国的投资额已达220亿美元。有意思的是,上述交易大部分都能查到基本交易框架,但PIF和中国六大金融机构的合作备忘录,涉及500亿美金这样一笔巨款,官方公告没有提供交易结构信息,所有信息不过寥寥数语,只是十分笼统地提了一句:“鼓励通过债务和股权方式进行双向资本流动。”这种有意简略或许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或许为了掩饰某些不方便透露的条款。但“通过债务和股权方式进行双向资本流动” 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些论者把这个协议阐述为中沙直接展开投融资合作,是去美元化的一大步。我真是佩服那些论者的智商和逻辑,明明白白写着500亿美元谅解备忘录,怎么就变成了去美元化?其实目前绝大部分去美元化的讨论,都不值一提,大多都是民族主义情绪上脑后瞬间弱智化的反应。另一部分则也许是故意搅浑水,所谓去美元化,其实是掩盖缺美元的困境。那么上述公告中,尤其是“双向资本流动”的这种语义上的模棱两可,是否喻示着是中方六家金融金融机构向PIF提供美元流动性呢?理论上这并非不可能,因为PIF虽然号称全球最土豪的主权投资基金,但也经常需要寻求投资者和对外融资,只不过根据当下基本经济情境,这种可能性很小——请参阅笔者短文《举债的艺术》那么根据PIF近来在中国不断扫货的风格,难道是PIF购买中国几大银行发的美元债券?或是PIF入股了上述金融机构吗?又或是某种框架性的流动性合作约定?上述银行中多家都是上市公司,无论是发行债券或者入股,都算重大事项,这些银行都有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或许过几天市场可以获知更多信息。但不管细节条款如何约定,核心信息应该是PIF给中国6家金融机构提供了500亿美金的流动性。沙特虽然是最壕的中东土豪,但从外汇储备和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来看,中国一点都不逊色沙特。官方宣称持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主权投资基金规模也超过1万亿美金,那为什么中国这些银行还要和PIF签署这个协议来获取外汇流动性呢?对这些相关话题,笔者已经多次作文阐述,这里可以重复一句笔者《举债的艺术》提及的“在外汇储备总量多年没有增长,流动性日益减少的状况下,未雨绸缪,通过各种机制在国际资本市场再融资,应对地平线上不断聚集的暴风雨,这是官僚体系基本的理性。”可以合理推测的是,相比于中国金融机构直接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500亿美金债券而获得的流动性,此次与沙特的合作,约束条件应该更多一些。这个500亿美金流动性额度,应该是一种限制使用范围的融资安排,比如为中国和沙特双边经贸和投资提供融资便利——这符合近年来中国和沙特经贸和投资往来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一方面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为此需要消耗中国巨额的外汇资金。过去几年,中资企业在沙特经贸活动非常活跃,上文提到的NEOM超级项目,其主要承建方肯定离不开中国那些国字头的基建狂魔。此外,中国高科技和新能源企业也在沙特进行很多投资,多家新能源企业(光伏)拟在沙特推进投资设厂,作为视频监控龙头之一的大华也已在沙特投资设厂。沙特需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鼓励高科技,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行业的发展,而来自中国的企业,正好有可以发挥的空间。沙特PIF和中国6家金融机构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正好可以给双方经贸投资业务提供一个打包的融资框架,企业主体可以从这个框架中获取针对性的融资。比如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的企业可以间接利用PIF的融资支付进口所需外汇,而中资银行可以用人民币支付中方出口企业的货款,当然这些需要符合特定目的的融资方案,由于缺乏公开的细节,本文就不去探究了。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沙特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260亿沙特里亚尔,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不过由于参与门槛高,业务流程复杂,大部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都没有被激活,没有起到“去美元化”的设计初衷,中沙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大概率有名无实。真正被激活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北京和香港之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协议,那是基于独特的双边经济情境(请参阅笔者短文《谈谈货币互换协议》)。相对来看,上述提及的500亿美元合作备忘录,在业务设计和融资便利性上,肯定更符合双方经贸现实业态。参与这个交易的主体包括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而这两家机构本身的特性,就透露了相关信息。不言自明的是,PIF和六家金融机构达成的合作备忘录不是一般的商业合作,不仅仅服务于简单商业利益,而且必然包含着深刻的官方意志,服务于某些官方政策意图。对沙特来说,可以加深中国的石油进口业务,甚至能够以非市场化条件锁定中方企业在沙特的参与,推进备受争议的NEOM这种超级大工程。而对中方来说,可以基于中国和沙特日益增长的经贸和投资往来,以某种打包折现方式,提前落实一笔数额巨大的美元流动性,补充中国国际资产负债表中日益紧张的外汇流动性,这看起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这种推论有点挑战人们的常识,原来沙特土豪豪掷过来的500亿美金并非基于对双边关系升温的奖赏,亦非真正追逐中国经济成长的投资机会,而是基于双方各自困境而达成的权宜之计。这并不让人意外,中东土豪多金但并不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不过有些时候,今天的午餐可以在明天来买单——或者干脆由他人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