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按:对“贞观”公众号《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我之前就判断,死人的事很可能是有的,但关于死者及其家属的不少细节都是臆想脑补或胡编乱造的。阅读此文我总觉得有三个作者在对我絮叨,一个是房东,一个是公安,一个是媒体人。房东可能是公安,也可能不是,但至少都为此文提供过信息。这些信息不足以支撑一篇煽情长文,于是就展开目的性很强的想象,为死者及其家属尽情勾勒了一幅可悲可叹又可恨的底层画像。这画像迎合了不少人对底层的想象,但很大程度上只是炮制者充满傲慢的虚构与臆断。在为死者及其家属画像的同时,炮制者也为自己画了一幅感动中国的圣母像,她是死者微信唯一的联系人,她为死者尽力解决了所有她知道的问题包括遭遇诈骗,她还倒赔了死者家属一笔钱尽管她的房子为此三两年内都租不出去了。一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底层死者,就这样幸运地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圣母的怀抱中渡过了她最后的时光。死后,她的骨灰与遗物更被冷漠麻木的亲人遗弃。你信吗?我反正是不信的。
“贞观”大概还需要发第三个声明。不要以为人死了就可以随便你们编排,不但编排死者,还编排死者的亲人。还口口声声让逝者安息,你们好意思吗?还口口声声保护当事人,原来不是保护逝者,是保护瞎编的作者和你们自己。
针对种种疑点,默存的老朋友阿梁有详细分析,特刊出于下。
疑似死者亲友发声
对“女孩死在出租屋”一文的几点质疑
文/阿梁
(资深媒体人,现居成都)
8月16日,微信公众号“贞观”发布文章《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文章讲述了一个来自宁夏西海固、考入北京211学校的单身女子,数次考公第一名却仍失败后,孤身来西安找工作,而后不明不白死在出租屋里,甚至骨灰、遗物都被父母丢弃,毫无痕迹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死前,她的微信联系人甚至只有房东一个人。
底层、名校、考公、失业、单身女性、极其孤僻、离奇死亡……这些元素很大程度上抓住了当下社会的不安情绪,使该文获得极大关注,被多个平台转发讨论,热议持续不减。但同时,文章所有信息全系匿名(作者、相关当事人),核心证据缺乏,基于暗示和猜测的情绪导向明显,也引发了不少对其真实性的质疑。
8月18日,“贞观”以“避免事件引起歪曲解读和过度猜测”为由,对该文进行删除处理。其实,截至文章被发表者删除,网上共情和悲悯的声音居多,质疑的声音并不多,且仅据文章很难追踪到某人某地,既不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也不会有哪个地方提出抗议,实无删文的必要。
8月19日,“贞观”发布《对<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的相关说明》,但并未回应质疑,且称“对于相关质疑,基于伦理原则,我们不会进行向外披露证据进行自证”,可这显然不是一个逼迫个人自证清白的问题,而是一个自媒体面对不实指控必须作出有效回应的问题。此外,该“说明”称事发地不是西安,而是西安周边市县。总览全文,原本就只有事发地西安和女孩家乡西海固是有效信息,而现在,连西安这一基础性信息都是不确的,让人不得不对其他细节产生更多怀疑。另据警方19日下午通报,案发地属于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辖区。
当下确实存在诸多困难,年轻人尤其艰难,但我们不能虚构细节去画出不属于他们的肖像。出于新闻经验和对真实性的“执拗”,我向来警惕各种情绪爽文,在此对该文提出以下质疑:
1、作为一篇非虚构文章,作者、当事人全部匿名,虽然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支撑文章结论和情绪导向的核心证据,非常匮乏,尤其是有太多作者个人猜测以及不少不合常理之处,令人生疑。
2 、作者自称是一名公安,但在听到她的租客莫名死亡后,并未进行任何相对专业的举动,只是显得“震惊”,此外的种种反应,也都像极了一个未历世事的大学生,最后还在同行的调解下反过来赔偿了死者家属。这不合常理。
3 、既然能够考上北京 211,考公连年第一,又学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会计,而且“女孩心气高,主意正,总想着要争口气,做事情决心大",那么她毕业后,就算考公不顺,在就业市场并不难找到工作,怎么可能十年来一直都依靠父母给的生活费度日?贫困山村的父母,又如何才能负担她这十年在大城市里的不菲生活费?这不合常理。
4、文章暗示死者没有工作,经济窘迫,又说自己房子的租金并不便宜,那为何死者要租自己租金不菲的房子?这不合常理。
5、文中提到死者父母将其骨灰和遗物丢弃,而死者父亲称未婚未生育的女子不能进祖坟,但经了解宁夏西海固当地并无此习俗,丢骨灰和遗物的做法非常反常。且,文中称十年来都是父母承担女儿的生活费,对她是那么无私和溺爱,为何人一死就陡然变得极度冷漠无情?这不合常理。
6、文中称家属不同意尸检就不能马上排除他杀,必须非常麻烦的去排除其他证据,但据作者自述她又是唯一一个和死者有联系的人,那作者本身就有嫌疑,警方还给她透露这么多调查细节,是打算和她联合办案?
7、文中猜测,女子是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饿死的,但一个行动自由的人很难选择饿死这样的方式缓慢自杀。一些朋友应该还记得,三年前大凉山一个叫墨茶的 b 站 up 主年轻人也不明不白死在出租屋里,后来有人翻出他在网上留下的只言片语,于是一个父母离婚无家可归饭都吃不起的可怜人的人设就立起来了,很多人也认定他是被饿死的,我到现场采访了他父母外公房东及邻居,跟网上的猜测截然相反,他是个胖子,体重两百多斤,患有糖尿病,大概率是因发生呼吸障碍亡故。
8、文中称,警方不愿意给作者看笔录,却又给作者读了一段笔录内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死者的消费记录以及微信拉黑朋友等信息,如果信息是从警方来的,这不符合警方办案流程。
9、文中称,作者与死者家属在派出所谈补偿时,派出所民警故意离开,这也不符合派出所办案流程。通常应该需要派出所民警见证并签书面协议。
从文风上看,这篇文章就是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写法,一鳞半爪的事实辅以泛滥的情绪渲染,事实不够想象力补充,这种写法曾是咪蒙一流的拿手好戏,早已被专业新闻人抛弃,现在竟然有不少人支持,可能并不是它的文本多好,而只是击中了很多人的情绪,但过高的情绪浓度,是会影响判断力的。
该文之所以刷屏,正是因为部分满足了人们对时代下沉的切身感受,部分则满足了一些人对底层失败者的内心想象。但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描述,不少并不可信。就拿死者家属取遗物那个细节来说,文章声称家属拖个装有死者遗物的行李箱下来,当着房东面就扔进了垃圾筒。如果死者家属如此无情,根本不会管死者遗物,如果愿意拿,就不会下楼即扔进垃圾筒,他们有什么理由给房东当义务清洁工?再如赔偿问题,如果你们知道事实真相是在派出所调解下,房东退还了剩余的房租,又会怎么想?
我之所以不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它臆造细节,更因为这种编造所隐藏的归因。一个孤独的女子死在出租屋无人问津,并不那么罕见,罕见的是臆断她的一生,并将所有不幸指向个体的性格缺陷和家庭的愚昧(当然也暗示过死者屡次遭遇考公的不公平,但并未展开,是否真有此遭遇也难以确认)。如此,就让这个案例失去了更深刻的、现实的意义,徒能撩拨虚空的悲情,而这种悲情,暗藏着优越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底层的想象与臆断之上。
【附录】
文章链接: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